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汤林华

双月刊

1000-7423

zgjsczz@vip.163.com;zgjsczz@126.com

021-54562376,021-64377008-1305

200025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的研究、防治、教学人员及医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细粒棘球蚴囊液致敏过程中IL-1β受体阻滞剂对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王春生乌尔格力西利扎提·库来西李玉倩...
    199-203,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细粒棘球蚴囊液外溢致敏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受体阻滞剂对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细粒棘球蚴包囊采集自新疆乌鲁木齐华凌屠宰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新鲜羊肝,收集包囊囊液,消化沉淀获得原头节,上清经内毒素处理获得致敏囊液.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敏组、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每组6只.致敏组、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约2 000个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约1ml).3个月后致敏组小鼠腹腔注射致敏囊液(0.1 ml/g体质量),阻滞剂治疗组小鼠先腹腔注射致敏囊液、15 min后尾静脉注射IL-1β受体阻滞剂(4 μg/g体质量),阻滞剂预防组小鼠先尾静脉注射阻滞剂、15 min后腹腔注射致敏囊液,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取小鼠肺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炎症损伤情况.提取小鼠肺组织总RNA,q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提取小鼠肺组织蛋白,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NF-κB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应用GraphPad Prism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致敏组小鼠肺组织局部充血,充血部位周围炎症细胞游出、淋巴细胞聚集;阻滞剂治疗组、阻滞剂预防组和对照组肺组织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q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IL-6、TNF-α、caspase-8、PI3K、Akt和NF-κB的 mRNA 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 1.057±0.363、1.020±0.217、1.004±0.097、1.000±0.031、1.035±0.312、1.029±0.304,致敏组分别为 2.013±0.514、2.189±0.194、6.433±0.340、1.594±0.117、2.902±0.181、1.342±0.146,阻滞剂治疗组分别为 1.243±0.279、1.268±0.225、0.869±0.172、1.103±0.180、1.371±0.199、1.008±0.202,阻滞剂预防组分别为 1.223±0.358、0.970±0.303、0.932±0.298、0.825±0.404、1.421±0.137、1.083±0.222;致敏组均高于对照组(t=3.481、2.759、37.640、2.237、12.670、2.274,均P<0.05),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均低于致敏组(t=3.221、7.593、35.240、5.610、13.920、3.287,3.088、8.299、28.610、4.475、15.930、2.390,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PI3K、Akt和NF-κB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16±0.075、0.638±0.103、0.198±0.086,致敏组分别为 0.831±0.061、0.917±0.069、0.784±0.120,阻滞剂治疗组分别为 0.535±0.108、0.612±0.206、0.247±0.145,阻滞剂预防组分别为 0.526±0.117、0.565±0.087、0.154±0.031;致敏组均高于对照组(t=5.650、3.901、6.871,均P<0.05),阻滞剂治疗组和阻滞剂预防组均低于致敏组(t=4.142、2.434、4.945,4.013、5.477、8.821,均P<0.05).结论 IL-1β受体阻滞剂在细粒棘球蚴囊液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降低肺部炎症反应,对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细粒棘球绦虫囊液致敏IL-1β受体阻滞剂肺损伤治疗

    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观察

    严信留杜尊伟杨亚明汪丽波...
    204-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月,选择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5所小学2~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基线调查,连续2d收集粪样,每人每天1份,每份粪样采用Kato-Katz法制作3张加藤片镜检,结果为阳性(蛔虫、钩虫、鞭虫单一或混合感染)的学生接受阿苯达唑治疗(一次口服400 mg).服药后3d连续2d收集粪样并镜检.4周后同一批学生再次服用阿苯达唑片剂400 mg,3d后连续2d收集粪样并镜检.2次服药后均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经2次服药后仍然阳性的学生再服用阿苯达唑片剂治疗1次.将5所小学按行政村归纳,统计不同行政村鞭虫感染治疗疗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5所学校共调查438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82.19%(360/438).男生感染率为79.19%(175/221),女生为85.25%(185/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54,P>0.05);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其他民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9.79%(299/333)、90.57%(48/53)、21.43%(9/42)、4/10(x2=133.781,P<0.05);2~6 年级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 73.97%(54/73)、90.38%(94/104)、73.56%(64/87)、87.50%(28/32)、84.51%(120/142)(x2=13.700,P<0.05).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 52.51%(230/438)、35.39%(155/438)、73.29%(321/438),其中第1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4.24%(180/191)、63.64%(77/121)、2.64%(7/265),第2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8.77%(161/163)、91%(91/100)、6.33%(14/221).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服用1、2次阿苯达唑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07、22.487、3.976,P<0.05).蛔虫、钩虫、鞭虫轻、中、重度感染者两次服药后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一次服药x2=3.218、3.930、4.050,P>0.05;第二次服药x2=1.745、1.902、0.329,P>0.05).第1次服药后觉得吞药片困难、头晕、恶心、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依次为11.47%(39/340)、10.88%(37/340)、16.76%(57/340)、7.65%(26/340)、1.47%(5/340).第 2 次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第 1 次,两次服药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学校所在行政村分析,第2次服药后吉良小学感染鞭虫的学生治愈率为12.68%(9/71),高于曼囡小学(3.60%,4/111)(x2=5.374,P<0.05).结论 阿苯达唑单次疗法对蛔虫感染有较好疗效;双次疗法对蛔虫和钩虫的驱虫效果均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阿苯达唑治疗中、重度的蛔虫、钩虫感染者无需增加剂量.阿苯达唑对鞭虫治疗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使用阿苯达唑治疗鞭虫感染者.

    阿苯达唑土源性线虫疗效观察不良反应耐药性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外周血中髓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动态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苏雅馨江楠章孝成王莹...
    21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及其亚型的比例动态变化,以及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与MDSC增殖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 200个原头节,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0、90和180 d随机各取3只,观察肝、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集眼眶静脉丛外周血制备白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用外标抗体CD11b、Gr-1、Ly6G和Ly6C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及其亚型多核MDSC(PMN-MDSC)和单核MDSC(M-MDSC)的占比.感染后180 d,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浓度.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制图与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30d,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囊泡,囊泡的体积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脾组织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肿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占比分别为(13.2±2.4)%、(15.7±2.3)%和(41.3±4.0)%,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12.4±3.2)%、(6.0±0.9)%和(22.3±1.1)%,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3.949、4.682,P<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PMN-MDSC占比分别为(10.9±2.1)%、(12.5±2.4)%和(35.8±3.6)%,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9.6±3.1)%、(4.5±0.6)%和(18.5±0.6)%,感染后 90 和 180 d 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3.237、4.788,P<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MDSC占比分别为(1.8±0.3)%、(1.1±0.1)%和(4.6±1.1)%,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2.3±0.2)%、(0.5±0.1)%和(3.4±0.9)%,感染后 90d感染组高于对照组(t=3.246,P<0.05).感染后180d,感染组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的浓度分别为(315.39±13.58)、(339.41±13.35)、(223.53±27.49)和(262.31±2.36)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4.93±0.55)、(50.74±0.88)、(50.64±1.64)和(115.28±0.58)pg/ml(t=22.100、21.580、6.277、60.460,P<0.01 或0.05).结论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比例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以PMN-MDSC增加为主.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浓度升高,可能促进MDSC的增殖与活化.

    多房棘球蚴原头节髓源抑制性细胞细胞因子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脑组织转录组分析

    程东慧蒋天哥景一丹杨丽敏...
    217-224,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大鼠脑组织转录组的表达水平.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感染组(20只),感染组每只大鼠经灌胃感染4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1、7、14、21 d,对照组、感染组分别随机解剖3、5只,取脑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TRIzol法提取感染后14d大鼠脑组织RNA,逆转录为cDNA后测序.选取差异表达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mRNA靶蛋白之间的蛋白质互作(PPI)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采用qPCR验证表达差异的lncRNA.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d,感染组大鼠脑组织出现病理变化,脑海马区神经元胞浆固缩;感染后21 d,脑膜处可见寄生虫样组织.RNA测序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4d,大鼠脑组织中差异表达mRNA的数量为955个(890个上调、65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的数量为193个(122个上调、71个下调).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细胞成分主要为质膜外侧的胞外空间、细胞表面等,分子功能主要为趋化因子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RNA主要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等信号通路.PPI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的靶点为趋化因子配体11、RT1-Da、丝氨酸家族E成员1等,均与免疫应答相关.ceRNA结果显示,显著富集的miRNA如mir-466b-3p、mir-1956、mir-207和mir-328a-5p等与免疫应答、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qPCR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感染组大鼠H19的相对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在感染后21 d达到峰值,为15.074±3.366,高于对照组的 1.000±0.113(t=13.190,P<0.05);RT1-CE6、LOC100910973 和 lncR-ncf1 的相对转录水平在感染后 14 d 达到峰值,分别为9.702±1.408、6.683±1.299和7.733±0.717,均高于对照组的 1.003±0.039、1.001±0.156和0.999±0.076(t=20.760、13.830、28.810,均 P<0.01);AABR07030796.1 的相对转录水平在感染后 14 d 开始上升,至感染后21 d达到峰值,分别为4.485±0.236和5.068±1.608,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0.159和1.001±0.256(t=7.049、8.229,均 P<0.01).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 14 d,大鼠脑组织中 H19、RT1-CE6、LOC100910973、lncR-ncf1和AABR07030796.1的qPCR结果和RNA测序结果均显示上调,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大鼠脑组织转录组中获得955个差异表达mRNA和193个差异表达lncRNA,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

    广州管圆线虫长链非编码RNA转录组学竞争性内源RNA

    旋毛虫新生幼虫细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及组学分析

    刘毅蔡玉春陈家旭陈韶红...
    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离并鉴定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主要成分,了解新生幼虫EV的功能.方法 消化旋毛虫保种小鼠肌肉,手机旋毛虫肌幼虫,昆明小鼠灌胃感染肌幼虫(2 000条/鼠)后5d取小肠,网筛法收集旋毛虫成虫,成虫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48 h后收集新生幼虫.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旋毛虫新生幼虫培养液中的EV,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EV形态,使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检测EV的粒径,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EV蛋白.对新生幼虫及其EV进行蛋白组质谱分析和miRNA测序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新生幼虫及其EV之间蛋白和miRNA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蛋白和miRNA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条目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WoLFPSORT分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结果显示,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EV为"杯盘"形膜性囊泡,平均粒径为(101.7±1.8)nm.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新生幼虫EV能与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产生特异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5 000.蛋白组质谱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幼虫及其EV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424和231种蛋白,有220种蛋白在两组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116种表达有差异(在EV中31种表达上调、85种表达下调).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30.2%,35/116)、细胞核(19.0%,22/116)和细胞膜(17.2%,20/116).miRNA测序结果显示,新生幼虫及其EV样品分别检测到183和117种miRNA,有46种miRNA在两组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40种表达有差异(在EV中10种表达上调、30种表达下调).在EV中表达上调的10种miRNA中,let-7-5p表达最高.GO功能条目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有57种属于细胞组成、73种具有分子功能、63种参与生物过程,差异miRNA的靶基因主要与自噬相关12基因转移酶活性、胞质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细胞对紫外线A的响应和钙离子稳态等条目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等相关通路,差异miRNA的靶基因仅涉及自噬-其他1条途径.结论 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旋毛虫新生幼虫分泌的EV,检测到新生幼虫及其EV间差异表达的116种蛋白和40种miRNA,主要参与代谢、自噬等途径,推测新生幼虫EV可能在旋毛虫感染早期逃避宿主免疫防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旋毛虫新生幼虫细胞外囊泡蛋白组学miRNA测序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方法的建立

    姜宁白洁李平单文琪...
    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方法.方法 根据登革病毒衣壳蛋白(C)、前膜蛋白(prM)和非结构蛋白2A(NS2A)基因片段构建pUC-GW-Amp-CprM和pUC-GW-Amp-NS2A质粒,设计多组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引物组.制备LAMP微流控芯片,以靶基因质粒、登革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检测,根据起峰时间、相对荧光单位、假阳性、重复实验稳定性、检测灵敏度等指标筛选最优引物组.用最优引物组分别检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主要登革热传播媒介和常见的致倦库蚊、中华按蚊、摇蚊的cDNA,并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等常见蚊媒传播病原体进行交叉检测,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LAMP法检测CprM和NS2A靶基因质粒的灵敏度,分别与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登革病毒RNA与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分别以1∶10、1∶100和1∶1 000混合,模拟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的样品进行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对采集自宁德市三都岛、西安市、上海朱家角、长兴岛和五角场等5地的白纹伊蚊的cDNA进行检测.结果 引物组筛选结果显示,CprMG2和NS2AG1引物组起峰时间早,相对荧光单位高,灵敏度最高,为最优引物组.CprMG2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6ng/μl的pUC-GW-Amp-CprM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NS2AG1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9 ng/pl的pUC-GW-Amp-NS2A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拷贝.最优引物组CprMG2、NS2AG1对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致倦库蚊、摇蚊等蚊虫cDNA无非特异性扩增,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较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4拷贝)高1个数量级;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和NS2A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3×103拷贝、1拷贝,与q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3拷贝、1拷贝)相当.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模拟现场样品的结果显示,CprMG2可检出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 1∶10、1∶100和1∶1 000混合的登革病毒RNA,NS2AG1最低可检出1∶100混合的登革病毒,特异性均为100%.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5地现场采集白纹伊蚊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建立了基于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登革病毒的方法,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检测时间短,可用于现场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检测.

    登革病毒蚊虫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现场检测技术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

    王雅雪简金花刘华秦源...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洱源县人群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子特征,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8月在云南省洱源县5个村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新鲜粪样,收集其社会人口学信息.提取粪样DNA,使用普通PCR和巢式PCR分别扩增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分析人群感染情况.对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在NCBI进行BLAST比对分析,鉴定虫种和基因亚型,采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采集100份居民粪样.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4.0%(14/100).其中,男性、女性芽囊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4.6%(6/41)和13.6%(8/59);60岁以上的居民和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8.5%(5/27)、3/15;未接受过教育和小学文化者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1和17.0%(8/47);感染者均为农民.不同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人群的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23、2.730、2.235、1.404、1.668,均P>0.05).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率为2.0%(2/100),感染者均为女性农民.未查见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的混合感染.14份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中扩增出ST1和ST3亚型序列各7条,其中7条ST1序列有25个核苷酸差异,5条与芽囊原虫(GenBank:ON932511、KU 147348、MK801408、MW728079、OR754904)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 100%,2条为新序列(GenBank:PP439288、PP439289),与芽囊原虫(GenBank:OP725964、KU 147333)一致性为 99.8%;7条ST3序列有1个核苷酸差异,与芽囊原虫(GenBank:KU147372、MK801366)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扩增获得的2条卡耶塔环孢子虫序列相同,与卡耶塔环孢子虫(GenBank:KY77075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中芽囊原虫分别与ST1和ST3亚型聚在一大分支上,卡耶塔环孢子与人源卡耶塔环孢子虫聚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云南省洱源县人群存在芽囊原虫和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感染亚型为ST1和ST3亚型,ST1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

    芽囊原虫卡耶塔环孢子虫感染分子特征洱源县

    没食子酸与氯硝柳胺联合灭螺作用研究

    郑涛刘佳豪李彬李佳珊...
    25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交替氧化酶(AOX)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分子没食子酸和氯硝柳胺的联合灭螺效果及其灭螺机制.方法 阴性钉螺采自湖北省公安县,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H2O),实验组分别为氯硝柳胺(N1组:0.06 mg/L,N2组:0.1mg/L)和没食子酸(G1组:0.8 g/L,G2组:1.6 g/L)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M1组:0.06 mg/L氯硝柳胺+0.8 g/L没食子酸,M2组:0.06 mg/L氯硝柳胺+1.6 g/L没食子酸).检测各组钉螺经药物浸杀12、24和48 h后的存活率,液氮包埋后切片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分析,检测钉螺软体切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对酶活力值,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钉螺匀浆后离心、取上清,DCFH-DA探针共孵育,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总蛋白含量,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ROS值以样品测得的荧光强度(FI)除以蛋白质浓度(μg)的值表示,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SOD水平.钉螺死亡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CCO活性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数据用Levene's Test确定方差齐性后,用Tukey HSD的多重比较方法进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G1和G2组浸杀后未表现出显著的灭螺效应.M1组和M2组在浸杀48 h后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70.0%(56/80)和84.2%(101/120),均高于N1组(44.4%,32/72)(x2=9.13、32.52,均P<0.05);与N2组相比,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1、2.58,均P>0.05).N1和N2组钉螺的LDH活性呈下降趋势;M1组和M2组钉螺体内CCO和LDH活性均降低(均P<0.05),48 h后M1组的LDH活性在肌肉组织和肝脏分别为0.152±0.002和0.172±0.016,CCO活性分别为 0.180±0.022 和 0.335±0.014;M2 组的 LDH 活性为 0.166±0.008 和 0.173±0.022,CCO 活性为 0.199±0.009 和0.294±0.015,与空白对照组 LDH 活性(0.229±0.006 和 0.227±0.010)、CCO 活性(0.259±0.008 和 0.428±0.02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 h的SOD活性为(5.56±0.91)UI/g,高于空白对照组的(5.26±0.08)UI/g(P<0.05);M2组的SOD活性在处理后12、24和48 h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0±0.45)、(8.14±0.15)、(1.60±0.21)UI/g],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3.54±0.94)、(5.26±0.08)、(5.10±0.87)UI/g相比,变化趋势显著(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h和48h的ROS水平分别为(1 619.00±168.25)FI/μg和(1 866.65±211.79)FI/μg,M2组在48 h后的ROS水平达到(2 451.29±195.91)FI/μg,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802.37±114.69)、(1 393.81±86.12)FI/μg(均P<0.05).结论 没食子酸显著增强了低浓度氯硝柳胺的灭螺效果,其灭螺机制为通过阻断AOX的代偿上调,进一步加重了钉螺能量代谢失衡和氧化应激压力.

    湖北钉螺没食子酸氯硝柳胺灭螺效果葡萄糖代谢酶活性氧化应激水平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棘球蚴病中的研究进展

    达哇卓玛刘川川樊海宁
    259-26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类作为易感中间宿主通过偶然食入了虫卵被幼虫感染.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棘球绦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与其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疾病产生有关.细胞程序性死亡包括在发育和组织稳态中的经典凋亡以及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微环境中发生的其他形式如焦亡、自噬、铁死亡等.本文对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在棘球蚴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药物干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棘球蚴病预防和治疗中寻找潜在靶标提供理论资料.

    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程序性死亡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

    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及病例诊断分析

    何伊莎谢朝勇王毓李燕菁...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南京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和病例诊断情况,收集2017-2022年南京市疟疾病例网络报告信息,对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南京市疟疾疫情概况以及病例的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和诊治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2年南京市累计报告疟疾确诊病例89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占79.8%(71/89).2017-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和2020-2022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分别报告疟疾病例71、18例,疫情暴发前后均以恶性疟为主,分别占78.9%(56/71)和15/18;报告病例的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地区,分别占94.4%(67/71)和18/18.2017-2019年各月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报告病例数最多(12例);2020-2022年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11月报告病例数最多(5例).新冠疫情暴发前后的报告病例均以中青年男性和劳务工人为主.新冠疫情暴发前留学生报告病例占15.5%(11/71),疫情暴发后下降为0(x2=5.352,P<0.05).2017-2019年,报告病例的首次就诊单位和确诊单位均以市级医院为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2.0%(44/71)和77.5%(55/71);2020-2022年,报告病例主要的首次就诊单位和确诊单位均为区(县)级医院,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5/18和12/18.新冠疫情暴发后,区(县)级医院确诊病例比例由疫情暴发前的8.4%(6/71)提高至12/18,就诊当日确诊的病例比例由42.2%(30/71)提高至1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663、5.165,均P<0.05).2017-2019年,报告病例从发病到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2.8 d和2.0 d,首次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3 d和1.0 d;2020-2022年,报告病例从发病到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5 d和1.0 d,首次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0.3 d和Od.新冠疫情暴发前的病例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和就诊到确诊时间间隔均长于新冠疫情暴发后(Z=-2.359、-2.658,均P<0.05).南京市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疟疾病例的就诊及时性和医院的诊断效率均提高,区(县)级医院诊断水平提升.

    输入性疟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特征病例诊断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