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汤林华

双月刊

1000-7423

zgjsczz@vip.163.com;zgjsczz@126.com

021-54562376,021-64377008-1305

200025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的研究、防治、教学人员及医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发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的挑战与跨部门综合防控策略

    谷思雨强讷李天韵韩乐飞...
    279-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传染病(EID)是指新出现的或既往已经存在但发病率或影响范围迅速增加的传染性疾病.受气候变化、病原体进化等因素影响,EID发生频率及形成大流行的风险在不断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暴发已经对全球健康、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疾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还给经济发展、贫困减少和教育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应对EID的挑战,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防控策略,包括降低病原体溢出风险、建立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系统、协调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以及以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开展跨部门联防联控.当下EID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EID大流行所带来的挑战、国家及国际层面的应对防控策略以及当前防控的进展和具体案例,为将来应对EID大流行提供经验参考.

    新发传染病全球大流行防控策略全健康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T细胞异质性分析

    江楠苏雅馨蒋小凤沈玉娟...
    286-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单细胞水平探究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不同时期肝组织微环境细胞中T细胞亚型组成及其转录谱特征.方法 从课题组前期细粒棘球蚴感染后1个月(1只)、3个月(1只)和6个月(2只)的BALB/c小鼠和健康小鼠(1只,对照组)肝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集(中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组学原始数据归档库:CRA008416)(https://ngdc.cncb.ac.cn/gsa)中提取测序数据进行质控.采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MAP)算法对单细胞群聚类进行可视化作图,采用共享最近邻相似度(SNN)聚类算法分析最优细胞分群.采用SingleR软件包基于immgen参考数据集对细胞亚群进行细胞类型注释.使用Seurat软件包的FindMarkers函数分析不同时期感染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CD8+T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别对DEG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质控后获得37 760个细胞,人工优化后分为8种类型细胞.对T细胞重聚类后获得12个细胞群.注释后鉴定获得7种T细胞,包括CD4+初始T细胞、CD4+效应T细胞、Treg、CD8+初始T细胞、CD8+T细胞、增殖性T细胞、γ8 T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1个月后T细胞各亚群占比无明显变化,感染后3个月增殖性T细胞(11.91%,56/470)和Treg(13.40%,63/47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3.51%,38/1 082;4.34%,47/1 082),感染后6个月CD8+T细胞占比(30.20%,1 145/3 791)高于对照组(15.43%,167/1 082).Treg在感染后3个月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Tnfaip8)、Maf、伊卡洛斯家族锌指3(Ikzf3)等维持Treg的基因;CD8+T细胞在感染后6个月高表达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g)、类几丁质酶3(Chil3)、分泌型磷蛋白1(Spp1)等耗竭性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个月Treg的DEG主要富集于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复合物组装、正调节T细胞活化、环磷酸腺苷介导的信号传导等通路;感染后6个月CD8+T细胞的DEG主要富集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色氨酸分解代谢过程、细胞外基质细胞信号等通路.KEGG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个月Treg的DEG主要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和Ras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感染后6个月CD8+T细胞DEG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叶酸代谢等通路.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后3个月、6个月小鼠的肝组织T细胞亚型存在差异,感染后3个月Treg占比增加,感染后6个月CD8+T细胞占比增加,Treg、CD8+T细胞的DEG及其主要富集的通路存在差异.

    细粒棘球绦虫单细胞转录组测序T细胞免疫微环境

    细粒棘球蚴感染绵羊血清miRNA差异表达及诊断价值评价

    吴易璇郭小腊陈轶霞
    295-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细粒棘球蚴感染后绵羊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评价其在棘球蚴病诊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10只绵羊分为感染组(5只)和对照组(5只),感染组每只绵羊灌胃2 000个细粒棘球绦虫虫卵,对照组绵羊给予生理盐水.感染后60d,收集两组绵羊外周血,提取血清总RNA,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鉴定并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选取5个差异表达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验证,并采用Medcale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筛选具有潜在诊断价值(AUC≥0.7)的miRNA.采用qRT-PCR检测15份细粒棘球蚴感染绵羊血清样品中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miRNA的转录水平,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miRanda和RNAhybrid软件对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路径富集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共鉴定出26个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其中21个上调表达,5个下调表达.qRT-PCR结果显示,感染组oar-miR-191、oar-let-7a、oar-miR-150、oar-miR-26a、oar-miR-21等5个相对丰度较高的差异mi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22±0.31、2.12±0.24、2.42±0.35、2.09±0.15、3.23±0.83,均高于对照组(1.00±0.11),其中 oar-miR-191、oar-let-7a、oar-miR-150、oar-miR-26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0、4.766、4.096、9.126,均P<0.05).ROC 曲线分析发现,oar-let-7a、oar-miR-26a、oar-miR-21 的 AUC 均小于 0.7.oar-miR-191 的 AUC 为 0.858(95%CI为0.719~0.997,P<0.05),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灵敏度为71.43%,特异性为85.71%;oar-miR-150的AUC为0.738(95%CI为0.550~0.926,P<0.05),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灵敏度为53.33%,特异性为86.67%.GO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转录水平上升两倍以上的miRNA靶基因主要与应激反应、细胞表面分子、蛋白质结合等功能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转录水平上升至少两倍的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等关键信号通路上.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oar-miR-191和oar-miR-150在细粒棘球蚴感染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望成为细粒棘球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细粒棘球蚴微小RNA血清高通量测序ROC曲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4年征稿启事

    302页

    全反式维甲酸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体外活性及生长的影响

    葛宇飞徐刚张宏伟李江...
    303-308,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体外活性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从保种沙鼠体内无菌剖取包囊,经过研磨、过滤、清洗获取活性良好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将原头节分为不同浓度ATRA组(10、25、50、100 µmol/L组,添加对应终浓度的ATRA)、二甲基亚砜(DMSO)组(DMSO终浓度为0.1%)和空白组(加入等量完全培养基),共干预9d,伊红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其活力和形态变化,计算原头节的存活率并绘制存活率曲线.将原头节与大鼠肝癌RH35细胞共培养5~6周,获得多房棘球蚴微囊泡后,使用不同终浓度ATRA(10、100 μmol/L)干预微囊泡9 d,显微镜下观察其活力和形态变化,同时设置DMSO组和空白组.干预原头节48h后,分别使用EdU细胞成像检测原头节EdU阳性率,使用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试剂盒检测原头节中Caspase-3相对表达量;干预原头节24 h后,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原头节ROS水平.两组样品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浓度ATRA组与DMSO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 10、25、50、100 μmol/L组中的死亡原头节体积明显缩小,可被伊红染液染成红色,随着时间延长和药物浓度升高出现轮廓模糊、透光性减弱、小钩脱落增多等.第4天时,10、25、50、100 µmol/L组原头节存活率分别为(87.33±4.90)%、(74.00±2.08)%、(64.33±2.03)%、(53.33±1.86)%,均低于 DMSO组[(95.67±1.20)%](F=98.41,P<0.05);第 9 天时,10、25、50、100 μmol/L组原头节存活率仅为(62.00±2.64)%、(36.33±2.52)%、(7.67±1.53)%、0,均低于 DMSO 组[(85.67±2.08)%](F=1 154.34,P<0.05).不同浓度的ATRA与多房棘球蚴微囊泡共培养9 d时,随ATRA浓度的升高,囊泡生长缓慢,囊内结构逐渐浑浊;空白组和DMSO组的微囊泡生发层和角质层结构完整.EdU细胞成像可见不同浓度ATRA组均呈现红色及蓝色荧光,10、25、50、100 μmol/L 组原头节的 EdU 阳性率分别为(51.63±3.09)%、(42.09±1.36)%、(38.46±0.65)%、(25.23±1.32)%,均低于DMSO组[(58.32±0.91)%](F=168.59,P<0.05).10、25、50、100μmol/L组的 Caspase-3 活性分别为(19.23±2.27)、(26.27±3.45)、(43.29±2.10)、(72.80±1.40)U/L,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均高于DMSO组[(14.22±0.52)U/L](F=404.08,P<0.05).不同浓度ATRA组ROS均可见绿色荧光,强于DMSO组,10、25、50、100 μmol/L组荧光强度分别为260.96±2.52、282.10±7.40、330.30±12.46、346.10±6.39,均高于DMSO组(236.03±6.89)(F=80.53,P<0.05).结论 ATRA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体外活性及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原头节内ROS显著积累,抑制原头节增殖活性、促进凋亡进程.

    全反式维甲酸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增殖活性凋亡活性氧

    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遗传分化特征

    付永张海宁陈旺开师正合...
    309-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遗传分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青海省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玉树、果洛、黄南藏族自治州等棘球绦虫主要自然疫源地捕捉小型哺乳动物,剖检采集包囊,提取包囊组织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1(cox1)基因并测序,运用DnaSP v6、Iqtree、BEAST v2.7.4等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及棘球绦虫属分化时间估算.结果 从2 864只小型哺乳动物中共获得55份棘球蚴包囊.55份包囊DNA样品均扩增出长度约800 bp的cox1条带,其中37份为多房棘球绦虫,18份为石渠棘球绦虫,青海田鼠多房棘球蚴患病率为1.96%(37/1 884),高原鼠兔石渠棘球蚴患病率为1.84%(18/980).37条多房棘球绦虫cox1 序列共有单倍型5个,以EmH3单倍型为主(占33/37),单倍体多样性指数为0.20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33 55,共有156个变异位点.18条石渠棘球绦虫cox1序列共有单倍型8个,以EsH2单倍型为主(占8/18),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7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60 52;共有14个变异位点.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13个单倍型上传GenBank,单倍型EmH1~EmH5的登录号依次为 OR821706、OR821707、OR830343、OR830344、OR826123,EsH1~EsH8 登录号依次为 OR835156、OR835157、OR830376、OR830378、OR831110、OR875250、OR835161、OR84108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多房棘球绦虫的5个单倍型与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聚为一支,石渠棘球绦虫的8个单倍型与GenBank中的石渠棘球绦虫聚为一支.基于cox1基因的分化时间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伏氏棘球绦虫的共同祖先存在于约5.67百万年前(Mya)(95%CI:4.72~6.66 Mya),细粒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平均分化时间约为2.02 Mya(95%CI:1.51~2.49 Mya).结论 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房棘球绦虫以EmH3单倍型为主,石渠棘球绦虫以EsH2单倍型为主.

    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单倍型cox1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分化时间

    绵羊肝细粒棘球蚴包囊形成不同时期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候梦丹吉古孝安刘伟伟邱美龄...
    316-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绵羊细粒棘球蚴包囊形成不同时期的肝细胞损伤、局部炎症反应,以及包囊纤维蛋白组成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屠宰场阿勒泰羊中有明显细粒棘球蚴包囊的肝脏,根据包囊的形态特征分为包囊发育期组、包囊形成期组和包囊成熟期组,取各组包囊与健康肝组织交界处的病变组织制备切片,以健康羊肝组织为对照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包囊周围肝细胞形态特征及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包囊形成不同时期囊壁的纤维化过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包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细胞CD3+T淋巴细胞(CD3+)、CD25+调节性T细胞(CD25+)、CD56+自然杀伤细胞(CD56+)、CD14+单核巨噬细胞(CD14+)、嗜碱粒细胞CD63(CD63),以及纤维化蛋白Ⅰ型胶原蛋白1(COL1)、COL3、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钙结合蛋白A4(S100A4)、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HE染色结果可见,包囊发育期,囊壁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带及炎症细胞团的形成,炎症细胞向囊外周肝实质扩散;包囊形成期,囊壁变薄,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炎症反应带变薄;包囊成熟期,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囊的外壁角质层,炎症细胞数量减少.Masson染色结果可见,包囊发育期的囊壁外周有大量纤维组织产生,并向周围肝组织内延伸;包囊形成期包囊生长发育,炎症反应减弱,囊壁纤维组织发育成熟;包囊成熟期形成致密的纤维性囊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随着包囊发育形成,肝细胞线粒体逐渐肿大、数量增多,肝细胞中的脂滴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包囊的增大,囊壁炎症反应带变薄,炎症细胞阳性表达范围减小,表达量减少;包囊形成期、包囊发育期、包囊成熟期的炎症细胞平均光密度值,CD3+分别为0.171±0.009、0.132±0.009、0.120±0.006(F=1.640,P>0.05),CD25+分别为0.302±0.012、0.174±0.009、0.080±0.005(F=49.051,P<0.01),CD56+分别为 0.219±0.008、0.209±0.009、0.118±0.004(F=126.411,P<0.01),CD14+分别为 0.140±0.027、0.096±0.012、0.090±0.017(F=3.954,P>0.05),CD63分别为0.318±0.007、0.096±0.013、0.086±0.011(F=307.442,P<0.01);纤维化蛋白阳性表达范围增大,表达量增多,平均光密度值 COL1 分别为 0.139±0.029、0.157±0.022、0.186±0.014(F=2.136,P>0.05),COL3 分别为 0.109±0.014、0.144±0.008、0.206±0.008(F=42.116,P<0.01),α-SMA 分别为 0.255±0.008、0.283±0.009、0.301±0.022(F=5.106,P<0.05),S100A4 分别为 0.210±0.012、0.248±0.004、0.258±0.007(F=18.137 3,P<0.01),MMP2 分别为 0.155±0.002、0.172±0.011、0.185±0.008(F=7.853,P<0.05);TNF-α在包囊周围组织表达,阳性表达范围增大,表达量增多,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15±0.016、0.263±0.003、0.267±0.006(F=145.627,P<0.01);VEGFR-3在包囊壁表达,包囊形成期表达最多,3个包囊期分别为0.248±0.009、0.357±0.045、0.268±0.004(F=9.423,P<0.05);3个包囊期各指标的平均光密度值均高于健康肝脏(均P<0.01).结论 随着包囊发育,包囊及周围肝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囊壁结构变化和纤维化反应,肝脏线粒体代谢加强,影响脂肪代谢.

    细粒棘球蚴包囊病理学炎性细胞纤维化绵羊

    驽巴贝虫metacaspase基因的克隆、表达、反应原性鉴定和生物信息分析

    任冀超甘露郑会珍冯秀娟...
    325-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克隆、表达驽巴贝虫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BcMC),鉴定其反应原性并分析其生物学信息.方法 根据驽巴贝虫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Bcmc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扩增Bcmc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提取质粒pET-28a-Bcmc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入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BL21(DE3),优化诱导条件后,选择最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时间诱导,采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重组蛋白后,以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采用ProtParam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Bcmc基因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二级和三级结构、蛋白互作网络,对比BcMC与疟原虫属MC-1(PsMC-1)和泰氏锥虫MC(TtMC)的三级结构.Bcmc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mc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Bcmc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996 bp,与预期片段一致.重组质粒pET-28a-Bcmc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表明插入的目的基因正确.诱导条件优化结果显示,BcMC重组蛋白在IPTG终浓度为0.8 mmol/L、37 ℃培养5 h时的表达量最高.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6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纯化后的BcMC可与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cMC的Mr为36 956.72;具有25个磷酸化点位;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线粒体的比例为10%;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12个潜在抗原表位;BcMC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50.30%、α-螺旋占23.19%;BcMC的三级结构与PsMC-1和TtMC相似;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显示,与BcMC相互作用的蛋白及BcMC参与的生物过程均与细胞凋亡有关.BLAST比对结果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Bcmc与马泰勒虫(CP099439)、马泰勒虫WA株(XM_004830992)的mc基因序列一致性均为99.90%,进化树上聚为一支,亲源关系较近.结论 BcMC原核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cMC参与驽巴贝虫凋亡的生物过程.

    驽巴贝虫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反应原性生物信息分析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及时空分布特征

    买买提江·吾买尔亚里昆·买买提依明史光忠阿衣夏木·克尤木...
    332-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内脏利什曼病(VL)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分布情况,为指导喀什地区制定VL的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VL报告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VL的三间分布特征,使用Geoda 1.2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SaTScan 10.1.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共报告1 965例VL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3/10万人,2008年和2015年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分别为6.10/10万(363例)和8.29/10万(396例).男性、女性报告病例分别为1 125和840例,男女性别比为1.34∶1;各年龄组中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0~4岁年龄组(75.47%,1 483/1 96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最多(75.32%,1 480/1 965)o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08-2010年和2014-2016年的季节性分布较为明显,9-12月为报告高峰.2005-2022年VL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的北部县(市),发病率最高的4个县(市)分别为伽师县(15.84/10万)、喀什市(4.10/10万)、疏附县(1.30/10万)和巴楚县(1.21/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的发病率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Moran's I=0.126 5,Z>1.96,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疏附县、喀什市、伽师县和疏勒县.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聚集区为伽师县,聚集的高发时间段在2008-2016年.结论 2005-2022年新疆喀什地区VL总体流行呈下降趋势,高危人群以低龄散居儿童为主,北部县(市)是VL的高流行区域.

    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空间自相关时空扫描分析新疆喀什

    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分析

    杨成运王丹贺志权纪鹏慧...
    340-34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VL)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为疫情监测和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2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河南省VL病例资料,对VL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SaTScan v10.1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结果 2016-2022年河南省报告VL病例68例,年均发病率为0.010/10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x2=5.206,P<0.05).除8月外,2016-2022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高峰期为3-6月,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0.0%(34/68).报告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6∶1,男性和女性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011/10万和0.004/10万(x2=2.400,P>0.05).报告病例年龄范围为7个月至71岁,0~2岁组和≥60岁组分别占27.9%(19/68)和25.0%(17/68).职业分布以农民(42.7%,29/68)和散居儿童(32.4%,22/68)为主.68例报告病例中本地感染61例、外省输入7例,61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和三门峡市等5个地级市的13个县(市、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有意义的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安阳市林州市和郑州市巩义市.结论 2016年以来河南省VL的流行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具有时空聚集性,需要对不同流行程度的流行区开展精准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继续扩散.

    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时空聚类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