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汤林华

双月刊

1000-7423

zgjsczz@vip.163.com;zgjsczz@126.com

021-54562376,021-64377008-1305

200025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的研究、防治、教学人员及医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肝片形吸虫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

    柏厚熹杨小涛罗永涵王艳春...
    550-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儿,男,13岁,云南临沧云县人,2023年10月20日因"发热、右上腹疼痛2天余"至当地市人民医院就诊,腹部CT平扫示肝内多发斑片状稍低强化,考虑感染性病变,予头孢曲松等(剂量疗程不详)抗感染、吡喹酮驱虫治疗无好转.11月9日转至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剑下稍隆起,右上腹压痛,右侧腹直肌外缘可触及约3 cm × 2.5 cm的包块,肝于右肋下4 cm,剑下5 cm可及.血常规检查示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1.02×109/L)、C反应蛋白升高(68.54 mg/L).血生化检测示丙氨酸转氨酶(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1U/L)、γ-谷氨酰转移酶(296 U/L)、碱性磷酸酶(794 U/L)、免疫球蛋白G(34.55 g/L)升高,血沉加快(67 mm/h),血培养阴性,粪样镜检未查见虫卵.腹部CT平扫+增强示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灶,肝内胆管扩张并胆管炎可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示血清片形吸虫抗体阳性.静脉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肝片形吸虫序列5条、铜绿假单胞菌序列8条,未检出真菌、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序列.患者居住于农村,有食用凉拌水芹菜和饮生水史.结合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验结果,最终诊断为肝片形吸虫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予三氯苯达唑(500 mg/d,每天1次)口服2d,美罗培南[60 mg/(kg·d),每天3次]抗感染治疗2周后,未再发热、腹痛,好转出院.出院后3个月随访、复查,未再触及腹部包块,血常规检测示嗜酸粒细胞计数正常,腹部CT平扫示大部分病灶较前减小.

    肝片形吸虫铜绿假单胞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儿童

    山东省输入性广州管圆线虫病1例

    李曰进闫燕申艳梅魏艳彬...
    55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男,34岁,山东青岛人,保险行业职员.头痛1月余,因"头痛加重"于2023年5月31日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就诊,以颅内感染收治入院并给予阿昔洛韦、地塞米松、甘露醇等药物治疗(具体剂量不详),6月18日转诊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消化病医院.患者自诉曾于2023年5月1日赴云南大理旅游,期间食用螺肉,返回原籍后开始出现头痛并伴周身不适及胸闷症状.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站立位时头疼明显,饮食、二便正常.血常规提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升高(0.86× 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升高(10.70%).患者颅脑CT平扫结果显示,脑实质密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及占位病变.脑脊液及血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示广州管圆线虫抗体IgG弱阳性,其余寄生虫抗体均阴性.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给予阿苯达唑[20mg/(kg·d),3次/d,连续口服7 d]和地塞米松[0.15 mg/(kg·d),静滴3d]治疗.6月28日,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嗜酸粒细胞数和百分数转归正常值,遂出院.2个月后复查,血液指标正常,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检查呈阴性,无其他不适.

    广州管圆线虫病嗜酸粒细胞增多输入性病例

    内脏利什曼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闫东宁牟晓丽陈小军
    557-55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女,60岁,农民,甘肃陇南人.因发热、乏力、纳差于2023年8月25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血液系统疾病,予以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仍有反复发热.2023年9月7日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入院查体:脾脏肋缘下2cm,质韧,无触痛.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 × 109/L(↓),红细胞计数3.8 × 1012/L(↑),血红蛋白68 g/L(↓),血小板计数4.3 × 1010/L(↓);铁蛋白>2 000 μg/L(↑),甘油三酯2.4 mmol/L(↑),纤维蛋白原1.4 g/L(↓);可溶性CD25为1 202 U/ml(↑).骨髓涂片细胞学分析结果可见吞噬了活体血细胞的特殊巨噬细胞;骨髓涂片镜检结果显示,部分巨噬细胞胞浆内及周围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流行病学史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长期居住于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区的甘肃陇南礼县某山区,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予以葡萄糖酸锑钠(6ml/d)及地塞米松(15mg/d)静脉滴注1周,患者再无发热.9月18日出院前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5 × 109/L,红细胞计数4.3 × 1012/L,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计数1.1 × 1011/L,纤维蛋白原1.51 g/L,较入院时均升高.5个月后复诊,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血小板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正常范围.腹部超声:肝脏、脾脏大小正常.

    内脏利什曼病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