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给水排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给水排水

丁堂堂

半月刊

1000-4602

cnwater@vip.163.com

022-27836225;27835450;27832819

300070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路52号都市花园大厦21层

中国给水排水/Journal China Water & Wastewat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性刊物。本刊是面向全国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界的专业性科技期刊,是中国建筑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具有较高的理论导向性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在国内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水行业的“首席杂志”。读者对象主要是自来水、市政排水、建筑给排水、水与废水处理等行业的设计、科研、教学、信息管理、施工、生产、分析、监测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等,目前发行量已达15000余册/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质净化厂中淡水壳菜控制措施及对脱氮的影响

    左世昌余军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方某特大水质净化厂膜生物反应池填料中出现的淡水壳菜滋生问题,开发了基于管道致紊产生超声空化作用杀灭淡水壳菜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在空化泡溃灭瞬间形成局部的极端高温和高压,并伴有强烈的冲击波和微射流对淡水壳菜的细胞造成破坏进而导致其死亡.同时,采用中试系统地探究了 5种杀灭措施对淡水壳菜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空化超声方法中在水流速为238 mm/s的运行模式下,淡水壳菜的致死率可达85%,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5 d.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经过这5种杀灭方式处理后,填料中的优势菌属均为Nitrospira,相对丰度为7.91%~36.71%,对脱氮相关菌属没有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淡水壳菜水质净化厂脱氮超声空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地埋式净水厂提升泵间臭味污染物排放特征

    匡科李洁肖香常颖...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方某地埋式净水厂提升泵间臭味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升泵间检测到的臭味物质主要包括NH3、H2S、三甲胺、甲硫醇、甲硫醚等5种,平均浓度分别为1.56、18.70、0.058、0.041 6、0.145 mg/m3.计算得到提升泵间总臭味活性值为10 743.34,其中H2S臭味活性值为10 388.89,贡献率达96.70%,因此H2S是臭味的主要贡献者,为关键管控臭味物质.提升泵间的送、排风口交叉排列在空间顶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表明,空间内气流和臭味污染物分布整体较为均匀,臭气收集效率较高.同时,进一步计算了 H2S的产生通量和产生系数,分别为809.776 mg/(m2·h)、19.301 mg/m3.该研究确定了提升泵间合理的送排风设计方式、臭味污染物产生量及重点管控物质,可为同类型净水厂提升泵间臭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地埋式净水厂提升泵间臭味污染物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排放特征

    基于3DEEM-FRI的溶解性有机氮混凝机制研究

    刘冰陈燕敏卢鑫韩帅军...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了硫酸铝、氯化羟铝和氯化铁对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去除效果,分析DON分级组分和极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荧光区域积分法(FRI)分析DON组分和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硫酸铝(27 mg/L)、氯化羟铝(40 mg/L)和氯化铁(70 mg/L)对DO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7%、45.3%和48.6%.当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0~4 mg/L时,铝盐对DON的去除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氯化铁对DON的去除率逐渐下降.当pH为4~10时,硫酸铝和氯化铁对DON的去除率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17.6%和27.1%),氯化羟铝对DON的去除率变化幅度最小(≤3.2%).经砂滤处理后,DON混凝去除率均有一定增加.氯化羟铝和氯化铁对DON的去除量与DON初始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2分别为0.64和0.57).氯化铁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正磷酸盐的去除率最高,分别约为42%和96%.采用氯化羟铝和氯化铁进行混凝可将浊度降低到0.1 NTU以下,经硫酸铝混凝后浊度为(0.8±0.3)NTU.水样中<0.45 μm的DON平均浓度为(1.88±0.12)mg/L,<3 ku的 DON平均浓度为(0.89±0.09)mg/L,小分子质量DON(<3 ku)约占总DON 的 47.3%.<0.45 µm、<0.1 µm、<10ku和<3 ku水样中区域Ⅰ和区域Ⅱ的FRI分别占28%和30%,区域Ⅳ和区域V的FRI所占比例均为12%.经过混凝后,0.1~0.45 µm和10ku~0.1 μm水样中DON去除率均大于80%,3~10ku和<3 ku水样中DON去除率均低于20%;相对于亲水性DON,疏水性DON去除率更高;<0.45μm、<0.1 µm、<10ku和<3 ku水样中区域Ⅰ和区域Ⅱ的FRI去除率均小于15%,表明二级出水中酪氨酸类和色氨酸类有机物是强化混凝、提高DON去除率的关键组分.

    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氮混凝三维荧光光谱荧光区域积分法

    钛电絮凝同步去除水中PO43-和有机磷效能及机理

    王祯郭叶飞张欣桐李杰...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钛电絮凝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和活性氯物种对有机磷具有氧化降解作用,可达到同步高效去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效果.以磷酸二氢钾(PO43-)和2-氨基乙基膦酸(AEP)分别作为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模拟污染物,探究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和初始pH对钛电絮凝去除PO43-及AEP的影响,并采用淬灭法证明在钛电絮凝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活性物种,包括羟基自由基(·OH)、氯自由基(Cl·)等,进而探究钛电絮凝对模拟水样和实际水样中PO43-与AEP二元污染物的同步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初始磷浓度(PO43-或AEP)为1 mg/L时,钛电絮凝的最优极板间距为0.9 cm、电流密度为10 A/m2、初始pH为6~7、运行时间为1 h,在此条件下对正磷酸盐和AE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6.9%和83.3%.对磷的去除机理主要包括氧化降解、络合吸附和网捕卷扫等.

    钛电絮凝PO43-有机磷羟基自由基氯自由基

    矿井水膜浓缩出水诱导结晶软化脱盐试验研究

    王小强胡瑞柱魏继林李恺弘...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井水经过多级膜系统处理后所产生的大量膜浓缩废水具有含盐量高、离子种类多和含有阻垢剂等特点.采用硫酸钙诱导结晶法对其开展静态试验研究,通过预先向水样中加入的诱导晶种使水中的Ca2+和SO42-生成CaSO4结晶物并附着在晶种表面,从而达到软化脱盐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硫酸钙不饱和原水中Ca2+去除率可以达到49.37%;硫酸钙过饱和原水中Ca2+去除率可以达到40.46%,SO42-去除率可以达到26.53%.水中CaSO4过饱和状况、诱导晶种类型及投加量、溶液pH、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等条件是影响结晶效果的主要因素.晶种表面SEM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中产生了结晶物并有效附着在其表面;EDS分析表明,该结晶物主要为Ca2+和SO42-化合物.

    膜浓缩出水高矿化度矿井水诱导结晶软化硫酸盐脱除

    紫外光芬顿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试研究

    余瑾钟全发丁语馨赵建树...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深圳市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膜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功率紫外光芬顿(HP-UV Fenton)高级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同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中试运行条件,并对膜浓缩液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此外,还对比了同等条件下HP-UV Fenton与低功率紫外芬顿(LP-UV Fenton)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效果,重点考察其对COD、TOC、TN的去除率与生化性提升的效果,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EEM)、轨道离子阱高分辨质谱(Orbitrap MS)对两种处理系统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HP-UV Fenton体系对COD的去除率达到83%,比LP-UV Fenton高13%;对TOC的去除率为63%,比LP-UV Fenton体系高12%;两种系统对TN的去除率无明显差异;在可生化性方面,HP-UV Fenton出水B/C达0.25,而LP-UV Fenton为0.15.光谱与质谱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LP-UV Fenton,HP-UV Fenton对水中腐殖酸与富里酸的去除率更高,并对膜浓缩液中高氧化度的物质有更好的去除效果.经济性分析表明,浓缩液的处理成本为58.01元/m3.综上所述,采用HP-UV Fenton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紫外光芬顿低压紫外汞灯

    华南某市典型用地类型污水排放特征监测与分析

    赵思索李钢李一平王海英...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剖析与诊断我国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较低的原因,以华南某市建成区为例,选取5种典型用地类型共306个地块开展调查和实测,对其污水排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合流、清污分流不彻底和较彻底的地块排水BOD5日平均浓度均值分别为95.10、118.51、145.24 mg/L;5类典型地块中,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地块的排水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相对较低,其中COD日平均浓度均值分别为255.58、219.94 mg/L,公共机构地块排水BOD5日平均浓度均值不足100 mg/L;不同类型地块排水水质差异较明显,除工业地块外,其他地块排水的BOD5/TN值普遍集中在2.29~3.56,低于可生物脱氮指标(BOD5/TN≥4);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华南地区人均用水量偏高可能是导致地块排水水质浓度相对偏低的原因.提升地块排水管道清污分离程度是排水系统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提质增效排水系统用地类型清污分离雨污混接

    基于冗余空间估算的污水干管调度策略优化与验证

    陈波戴界红陆文涛张大臻...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厂网一体化实时调度是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运行效能的重要手段.针对非汛期污水厂稳定进水的需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水量平衡模型,提出了污水干管调度策略优化方法.利用高密度液位监测信息,通过空间线性内插推演管道冗余空间,使用模型预测控制对未来24 h的泵站提升流量进行优化,以充分利用干管内的冗余空间,实现污水厂进水流量昼夜调峰.在常州市江边污水厂及其上游干管泵站对该方法进行现场测试,实现了连续7 9 h的污水厂稳定进水,其间系统末端污水厂一、二期和三、四期的进水流量波动分别可控制在均值的±3%、±9%以内,日最低进水流量较优化前提升了 7.6%(950 m3/h),表明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排水系统污水干管模型预测控制现场测试

    城市下凹桥区排水系统概化模型构建与应用

    李元庆李俊奇杨正王文海...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凹桥区是城市内涝高风险区域,为快速预测下凹桥区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积水情况,通过概化下凹桥区产汇流、排水以及积水过程,基于各设施排水能力与系统排水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针对城市下凹桥区的排水概化模型.以某城市下凹桥区为例,基于概化模型模拟1~100年一遇2 h设计降雨条件下的积水情况,并将概化模型计算结果与InfoWorks ICM模拟结果进行对比,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0.7,最大积水深度偏差<20%,积水持续时间偏差<20%,最大积水持续时间偏差<1 h,且运行时间仅需2~3 s,表明概化模型可实现对下凹桥区积水情景的快速预测分析.

    下凹桥区排水系统概化模型积水预测

    投稿须知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