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半月刊

1005-8478

jxwk1994@sina.com,jiaoxingtougao@163.com

0538-6213228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217-1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ournal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重点介绍脊柱四肢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先后天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矫治与康复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经验。现已被十余种数据库及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股骨头置换与髓内钉固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

    张生志王文庆宋江润麻伟...
    1441-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20年8月12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66例采用股骨头置换(置换组),62例采用髓内钉固定(固定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置换组的手术时间[(62.9±5.2)min vs(52.5±4.9)min,P<0.001]、切口总长度[(15.1±0.8)cm vs(12.2±0.8)cm,P<0.001]、术中失血量[(301.8±40.9)ml vs(142.9±20.2)ml,P<0.001]、住院时间[(13.7±1.1)d vs(12.6±1.5)d,P<0.001]均显著多于固定组,但术中透视次数[(3.5±1.1)次vs(13.8±2.1)次,P<0.001]和下地行走时间[(3.4±1.3)d vs(18.0±4.6)d,P<0.001]显著少于固定组.置换组的完全负重时间[(24.0±2.0)d vs(59.4±2.6)d,P<0.001]显著早于固定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置换组VAS评分显著优于固定组(P<0.05);置换组术后1、3个月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固定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置换组双侧肢长差显著减小;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固定组颈干角(femoral neck shaft angle,FNSA)显著减小(P<0.05),顶尖距(tip-apex distance,TAD)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和股骨头置换均可取得较好疗效,相比较而言,只要术前患者本身条件许可,股骨头置换更具有优势.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

    胫骨骨折骨痂刚度评估拆除单臂外固定架的研究

    张洪亮张涛刘金伟刘钊...
    1448-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轴向载荷分担比测试在胫骨骨折骨痂刚度评估拆除单臂外固定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9例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伤后2周内接受单臂外固定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24例术后行轴向载荷分担比测试(测试组),25例未行测试(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外固定架调整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0.5±2.4)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膝屈伸ROM、踝跖屈-背伸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试组带架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198.8±36.4)d vs(315.7±51.8)d,P<0.001],两组间针道感染率、再骨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对位调整完成后较术后即刻显著改善(P<0.05),术后两组骨痂形成质量逐渐好转(P<0.05),在拆架时常规组骨痂形成质量显著优于测试组[优/良/差,(23/2/0)vs(13/11/0),P=0.002].[结论]定期应用轴向载荷分担比测试能够安全及时地指导胫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拆除,效果安全可靠.

    胫骨骨折外固定器轴向载荷

    本刊提醒作者严防各种形式诈骗的公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454页

    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累及后壁的髋臼骨折

    唐文德力格尔殷春明廖培根...
    1455-1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与Kocher-Langenbeck(K-L)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累及后壁的髋臼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6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DPA入路,24例采用K-L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情况及影像结果.[结果]DPA 组在手术时间[(83.9±13.9)min vs(102.0±20.9)min,P=0.002]、切 口长度[(9.8±1.2)cm vs(16.0±1.5)cm,P<0.001]、术中失血量[(267.4±56.6)ml vs(326.7±84.1)ml,P=0.002]、术中透视次数[(2.4±0.6)次 vs(3.4±0.7)次,P<0.001]、术后开始下地行走时间[(40.2±6.8)d vs(50.5±10.1)d,P<0.001]显著优于K-L组.随访时间平均(15.4±1.3)个月,DPA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 K-L 组[(79.4±6.9)d vs(86.2±7.1)d,P=0.003].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显著减少(P<0.05),Harris 评分、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及髋伸-屈ROM、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6个月,DPA组VAS评分[(4.1±1.0)vs(5.4±1.2),P<0.001;(1.7±1.0)vs(3.0±0.8),P<0.001]、Harris 评分[(74.2±5.0)vs(71.1±3.6),P=0.026;(87.0±3.1)vs(83.3±3.8),P=0.002]、髋伸-屈 ROM[(75.5±8.5)° vs(69.5±7.0)°,P=0.014;(92.4±11.8)° vs(86.0±9.2)°,P=0.045]及术后 1 个月的 Merle D'Aubigné-Postel 评分[(13.0±1.3)vs(11.7±1.4),P=0.003]均显著优于K-L组.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Tonnis髋退变分级、异位骨化及股骨头坏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K-L入路相比较,DPA入路治疗累及后壁髋臼骨折出血量少、切口短、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更为满意.

    累及后壁的髋臼骨折直接后方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

    无结锚钉与空心钉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

    彭俊洋张云鹏陈晖魏俊成...
    1461-1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无结锚钉与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手术.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4例患者采用锚钉固定,另外14例采用空心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在术中透视[(0)次vs(2.1±0.4)次,P<0.001]和术后止痛药使用[(2.1±0.5)d vs(3.1±0.6)d,P<0.001]均显著优于空心钉组,但是前者医疗费用[(29 677.3±2 406.3)元vs(18 605.2±953.7)元,P<0.001]显著高于后者.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IKDC、Lysholm评分和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骨折复位质量和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膝关节退变加重的影像改变.[结论]无结锚钉与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相比之下,无结锚钉术后舒适度高,但治疗费用更高.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术无结锚钉空心钉

    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前路与后路手术比较

    张金磊杨高彬朱彦谕
    1467-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LC-SFD)合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LCSFD合并SCI 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前入路,40例采用后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在手术时间[(95.0±10.4)min vs(123.5±13.6)min,P<0.001]、切口总长度[(3.5±0.6)cm vs(11.2±2.0)cm,P<0.001]、术中透视次数[(3.6±1.2)次 vs(6.5±1.5)次,P<0.001]、术中失血量[(96.2±14.6)ml vs(254.5±30.5)ml,P<0.001]、术后引流量[(40.2±8.7)ml vs(66.0±12.4)ml,P<0.001]、住院时间[(8.2±2.6)d vs(12.5±3.8)d,P<0.001]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74.2±12.0)d vs(83.5±14.6)d,P=0.003]均显著优于后路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NDI、JOA评分及ASIA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前路组术后 3 个月 VAS 评分[(2.0±0.4)vs(2.4±0.5),P<0.001]、NDI[(26.1±5.3)vs(29.0±5.6),P=0.020]和 JOA 评分[(13.6±2.3)vs(12.3±2.1),P=0.010]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5±0.3)vs(1.7±0.4),P=0.013]均显著优于后路组.影像方面,术后两组局部后凸角、伤椎滑移、椎间隙相对高度、责任段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7 d前路组局部后凸角[(4.2±0.8)° vs(5.0±1.6)°,P=0.006]、伤椎滑移[(2.0±0.4)mm vs(2.4±0.6)mm,P<0.001]均显著小于后路组,末次随访时,前路组伤椎滑移[(2.1±0.5)mm vs(2.5±0.9)mm,P=0.016]仍显著小于后路组.[结论]前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LCSFD合并SCI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更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下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复位固定融合前路后路

    本刊网站征集视频授课的公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473页

    双束袢钢板与锁骨钩治疗急性肩锁脱位比较

    沈国蔚李冬冬彭俊洋杨永江...
    1474-1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双束Endobutton带袢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44例Rockwood Ⅲ型以上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采用双束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袢板组),23例采用钩钢板固定(钩板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主动活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袢板组切口长度[(5.3±0.6)cm vs(6.2±1.1)cm,P=0.002]、住院时间[(8.1±1.6)d vs(9.6±2.8)d,P=0.042]显著优于钩板组.随访时间平均(14.5±3.3)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及外展上举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袢板组 VAS 评分[(2.1±0.7)vs(3.4±0.7),P<0.001;(1.0±0.7)vs(2.4±0.8),P<0.001]、Constant-Murley 评分[(80.8±3.3)vs(69.4±5.0),P<0.001;(90.0±3.1)vs(80.4±5.8),P<0.001]、肩关节前屈上举 ROM[(147.6±7.0)° vs(117.4±8.1)°,P<0.001;(171.9±6.8)° vs(153.0±9.1)°,P<0.001]及外展上举 ROM[(140.0±7.7)° vs(99.1±6.7)°,P<0.001;(165.7±5.1)° vs(140.4±8.2)°,P<0.001]均显著优于钩板组.影像学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喙锁间距、肩锁间距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束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较锁骨钩钢板固定,具有手术切口更小、肩关节功能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少等优势,且无需二次取出内置物,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良好选择.

    肩锁关节脱位双束重建Endobutton带袢钢板钩钢板

    股骨近端仿生与防旋转髓内钉固定的荟萃分析

    梁浩段文禹范小龙郭新玲...
    1480-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PFB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收集PFBN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文献,阅读全文提取效应量,对所提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篇,共236例患者,其中PFBN组患者118例,PFNA组患者118例.PFBN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FNA组(MD=0.82,95%CI 0.08~1.55,P=0.03).但 PFBN 组在末次随访髋关节 Harris 评分(MD=0.52,95%CI0.11~0.93,P=0.01)、负重时间(MD=-6.16,95%CI-9.14~-3.18,P<0.001)、骨折愈合时间(MD=-0.43,95%CI-0.71~-0.14,P=0.00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21,95%CI0.05~0.91,P=0.04)均显著优于PFNA组.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B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早期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但PFBN比PFNA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荟萃分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网站开设播客栏目的公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