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半月刊

1005-8478

jxwk1994@sina.com,jiaoxingtougao@163.com

0538-6213228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217-1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ournal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重点介绍脊柱四肢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先后天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矫治与康复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经验。现已被十余种数据库及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终末期踝及距下关节病胫距跟融合两种固定比较

    祁阳才礼扬普星宇吴雲彪...
    1633-1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与髓内钉胫距跟融合术(tibio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TTCA)治疗终末期踝及距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22年本院采用TTCA治疗的52例(52足)患者.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螺钉组),24例采用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皮神经损伤、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髓内钉组[(125.7±38.9)dvs(149.2±23.6)d,P=0.01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螺钉组AOFAS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显著优于髓内钉组[(61.5±4.8)vs(57.3±7.0),P=0.015;(75.2±6.7)vs(70.7±8.5),P=0.036].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胫跟角(tib-iocalcaneal angle,TCA)、跟骨偏移(calcaneal offset,CO)、侧位内侧足弓角(internal arch angle,IAA)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组影像关节融合时间显著早于髓内钉组(P<0.05).[结论]相较髓内钉,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行TTCA在AOFAS评分、完全负重时间及关节面融合情况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终末期踝及距下关节病的较好方法.

    踝及距下关节病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髓内钉

    本刊提醒作者严防各种形式诈骗的公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639页

    两种骨折分型指导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

    王智祥魏世隽蔡贤华
    1640-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基于综合法分型开放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与基于AO分型ORIF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90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45例采用基于综合法分型的ORIF(综合组),另外45例采用基于AO分型的ORIF(AO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综合组在切口总长度[(13.2±1.5)cm vs(13.8±1.0)cm,P=0.018]、术中失血量[(50.9±18.4)ml vs(63.8±17.6)ml,P<0.001]、住院时间[(13.4±3.6)d vs(16.2±5.6)d,P=0.006]均显著优于AO组.随访时间平均(18.5±4.6)个月.综合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O组[(84.4±6.1)dvs(87.3±7.4)d,P=0.046].随时间推移两组踝背伸-跖屈ROM、VAS评分、AOF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综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AO组(P<0.05).影像方面,综合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AO组[优/良/差,(17/22/6)例vs(12/16/17)例,P=0.029].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踝穴高度、宽度、冠状角、矢状角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综合组踝穴高度[(23.2±2.5)mm vs(24.3±2.5)mm,P=0.044]、宽度[(39.9±2.3)mm vs(41.8±2.9)mm,P<0.001]、冠状角[(6.4±1.1)° vs(6.9±1.0)°,P=0.044]、矢状角[(13.0±1.3)° vs(13.7±1.6)°,P=0.030]均显著优于AO组.[结论]基于综合法分型的ORIF临床结果显著优于基于AO分型的ORIF,提示综合法分型指导ORIF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Pilon骨折综合法分型AO分型开放复位内固定临床结果

    本刊网站征集视频授课的公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646页

    肌少症对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预后的影响

    吴明虎陶星光龚东亮张光明...
    1647-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肌少症对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102例因股骨颈骨折行半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中华医学会《肌少症共识》,将患者分为肌少组与非肌少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02例患者中,肌少症患者38例,占比37.3%;非肌少症患者64例,占比62.8%.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肌少组在切口愈合质量[甲/乙,(34/4)vs(64/0),P=0.008]、下地行走时间[(6.7±0.7)d vs(6.0±0.5)d,P<0.001]、住院时间[(12.4±2.2)d vs(10.9±2.0)d,P=0.001]、切口愈合时间[(11.5±1.9)d vs(10.4±1.7)d,P=0.003]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例(%),6(15.8)vs 2(3.1),P=0.021]均显著不及非肌少组.肌少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晚于非肌少组[(74.3±8.5)d vs(70.1±7.4)d,P=0.010].随时间推移,两组内旋-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伸-屈ROM和HH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肌少组均显著不及非肌少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肌少组在双侧肢体长度差(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异位骨化、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发生率均重于非肌少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肌少症发生率较高,并且会影响髋关节置换术预后效果.

    肌少症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预后

    镜下复位固定距骨颈骨折是否使用机器人的比较

    周骁阳陈刚贾俊杰周云烽...
    1652-1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踝关节镜治疗Hawkins Ⅱ型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9年2月—2023年2月的65例Hawkins Ⅱ型距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3例采骨科机器人引导空心钉固定(机器人组),另外32例采用常规方法置钉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术期资料、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出血量、踝关节镜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固定时间[(29.9±5.3)min vs(37.6±6.7)min,P<0.001]、术中透视次数[(4.6±1.2)次 vs(9.7±1.7)次,P<0.001]和一次置钉成功率(94.0%vs 56.3%,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足内翻-外翻ROM、踝背伸-跖屈ROM、AOFA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术后Takakura退变评级、影像不良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机器人联合踝关节镜治疗Hawkins Ⅱ型距骨颈骨折能够缩短置钉固定时间,减少透视次数,提高一次置钉成功率.

    关节镜手术骨科机器人距骨颈骨折

    前路股骨头置换是否修复关节囊的比较

    王祥华胡宗亮谷新王廷广...
    1657-1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股骨颈骨折经前路股骨头置换术是否缝合关节囊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6月本院前路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5例术中缝合关节囊,47例未缝合关节囊.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虽然缝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未缝合组[(72.3±10.4)minvs(53.6±8.9)min,P<0.001],但缝合组术中失血量[(172.6±24.6)ml vs(226.3±32.5)ml,P<0.001]、下地行走时间[(4.2±1.0)d vs(5.6±1.7)d,P<0.00I]、住院时间[(10.3±2.3)d ws(12.5±2.4)d,P<0.001]均显著优于未缝合组.随访12个月以上,缝合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未缝合组[(48.3±8.0)d vs(70.4±13.3)d,P<0.001].与术后6个月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均降低,而SF-36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均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缝合组的VAS评分、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未缝合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缝合组双侧股骨长度差显著小于未缝合组(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经前路股骨头置换术中,缝合关节囊的做法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康复、疼痛减轻、生活质量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等多方面明显优于不缝合关节囊.

    股骨颈骨折前路股骨头置换术关节囊修复髋关节

    儿童Jacob Ⅲ型肱骨外髁骨折经皮与开放克氏针固定比较

    刘大山孙一田段晓堃曹志洪...
    1663-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acob Ⅲ型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humeral condylar fracture,LHCF)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8月采用克氏针固定Jacob Ⅲ型LHCF的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9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经皮组),另外1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37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经皮组在术中出血量[(11.3±0.4)ml vs(67.9±2.0)ml,P<0.001]、手术时间[(39.2±6.1)min vs(68.4±7.7)min,P<0.001]及住院时间[(6.3±0.1)d vs(13.5±0.2)d,P<0.001]均显著优于开放组,但是经皮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开放组[(8.6±1.2)次vs(4.0±1.1)次,P<0.001];两组的术后外固定时间及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随访9~15个月,平均(12.3±0.3)个月,两组患儿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及末次随访Flynn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儿VAS评分及MEP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d,经皮组VAS评分[(4.6±1.0)分vs(6.9±0.9)分,P<0.001]显著优于开放组,其余相应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及ME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评估,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提携角及S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结论]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Jacob 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需切口,术后疼痛轻,有利于患儿骨折早日恢复.

    儿童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闭合复位开放复位内固定

    MRI检测预测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及相关因素

    王俊平李尊强晏楠楠王宇翔...
    1669-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RI及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接受PVP治疗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术后同椎体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再发骨折的预测效能,相关性行Pearson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8.0±4.0)个月,同椎体再骨折发生24例(30.0%).单因素比较:再骨折组骨密度T值[(-3.6±0.8)vs(-3.2±0.6),P=0.016]显著低于未骨折组,术前IVC占比[是/否,(9/15)vs(2/54),P<0.001]、骨折线累及终板占比[是/否,(13/11)vs(16/40),P=0.029]、术后骨水泥周围积液占比[是/否,(9/15)vs(4/52),P=0.002]、椎体高度恢复率[(10.5±2.5)%vs(6.5±2.2)%,P<0.001]及ADC值[(1.8±0.5)×10-3mm2/s vs(1.0±0.3)×10-3mm2/s,P<0.001]均显著大于未骨折组.多因素逻辑分析显示:术前IVC(OR=8.864,P=0.005)、ADC 值(OR=3.241,P=0.024)、椎体高度恢复率(OR=2.746,P=0.012)、术后骨水泥周围积液(OR=2.261,P=0.029)是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ADC值预测再发骨折的曲线下面积为0.953.ADC值与骨密度T值呈显著负相关(r=-0.335,P<0.001),与椎体高度恢复率呈显著正相关(r=0.250,P<0.001).[结论]MRI-DWI对PVP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通过对MRI对DWI-ADC值、IVC等危险因素评估,可能有利于预防术后骨折再发.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再发骨折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本刊网站新增继续医学教育版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6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