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刻把握教育三大属性建设教育强国

    杨银付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时代命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就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倾听公平优质的百姓声音,成就人人成才的教育图景.深刻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部署,推动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全党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教育强国

    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政策意义与实践探索

    罗滨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是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成果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效果,进而全面提高学校的育人能力,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具有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彰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国家责任、赋能区域教育生态整体改善和推进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政策意义.在实践中,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可通过建立多方互动机制、借力教研驱动、实现本土创新及研究评估保障等策略,有效推动教学成果的落地生根.展望未来,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可进一步科学完善体系,精准契合需求,建立顺畅机制,加强专业支持,探索数字化模式等,全面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高水平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政策意义区域教育生态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的内涵特性、生成逻辑及其推广应用机理分析

    李瑾瑜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成果"是"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这个"方案"是破解教育教学重大问题而设计的改革方案,是经过实践检验对于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有显著效果的实践方案,是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研究性破解问题的研究方案,是对育人效果与实践经验中所蕴含的理念和理论的总结与提升.这样的成果具有教学性、实践性和理论性三个本性,具有方向性与科学性、有效性与实用性、独创性与新颖性、示范性与引领性、持续性与推广性等表征性特点.教学成果有实践成果与文本成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成果"的存在与表现形态.实践形态成果的生成依据"事理逻辑",文本形态成果的生成依据"学理逻辑".教学成果推广和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相互作用,体现出其本体价值、衍生价值和终极价值,遵循着转移、转换和转化的递进式过程路径,实现教学成果的本土化和在地化,达成推广应用的目的.

    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形态教学成果生成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四方联动"机制及其行动策略

    高建波石春红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了管理方、组织方、推广方和应用方四个责任主体,"四方"在成果推广应用实践中肩负不同的职责和功能,逐渐形成了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四方联动"机制."四方"以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作为核心指向,在相互卷入的联动关系中,以推广方和应用方双主体参与为纽带,以管理方和组织方"嵌入式"参与为动力,促成了"四方联动"实践共同体和示范区"次级实践共同体".探索多元参与方式,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建构和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支持服务体系,以及构建区域教研机制成为"四方联动"实践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四方联动"行动策略

    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成效与影响因素

    刘梅梅李大圣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区域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描述教学成果运用价值立场下的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中,示范区区域教育教学改进成效和经验,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揭示区域教育生态优化发展的可行性.对目前教学成果推广和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成果推广的可持续性、成果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问题、成果推广应用的需求匹配度等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区域成效课堂变革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与道德风险治理:问题廓清与精准施策

    戴岭祝智庭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所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风险日益突出.在先梳理伦理和道德的基本内涵,并构建出伦理、道德和治理的互动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从何而来、核心何在、何其重要、如何分辨、若弃何成的问题链剖析教育人工智能伦理与道德风险的渊源、演进和界限,区隔伦理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阈.基于此,提出伦理风险的治理路径:构建分类分级的监管和问责体系,完善多元共治的社会行动结构;以教育伦理规约人工智能,探寻教育技术向善之道;关注教育主体间交互和角色嬗变,重塑良性智能教育生态伦理.道德风险的治理路径则在于:优化算法、强化可解释性,增强智能体价值判断和道德决策;调节分析、预设道德难题,提升科研人员道德和文化敏感性;加强多主体间合作和创造,培育人机共善的道德素养.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道德治理人机共善教育生态伦理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刘鑫鑫姜勇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所有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践行.首先,界定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内涵并将其操作化.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将"以人为本"视作指标体系建构的价值导向,结合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考,提出包含"柔性""绿色"和"软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模型并建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斐专家咨询进行修订完善.再次,根据指标体系编制问卷,结合经济和地理因素选取12个省份的多个区县,通过经典测量理论再次修订指标体系,最终形成由3个一级维度、11个二级维度和6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框架.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精准化评估策略: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所有服务对象享有有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从传统的"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突出利益相关者地位;结合地理和经济因素科学设计取样范围,增强样本的代表性;纳入体现普惠性学前教育变革的指标,凸显评估过程的动态性.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估评估指标体系

    何以系统落地社会情感学习——基于美国社会情感学习行动理论的分析

    李海鹏张思怡熊华夏
    45-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向儿童全面发展与未来福祉的社会情感学习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价值共识,但如何落地这个"好理念",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通过梳理社会情感学习运动提出者和推动者——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会"提出的社会情感学习行动理论,分析美国实施社会情感学习的系统框架和运行机制,发现社会情感学习行动理论遵循原则统整化逻辑、框架层次化逻辑以及互动循证化逻辑,以实现美国社会情感学习系统落地学校场域.基于此,未来中国社会情感学习的开展需要注重建构统放有度的实施标准,激发多元主体的联动活力以及推动项目实施的反思评估.

    社会情感能力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会社会情感学习行动理论

    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研究范式及其改进策略

    满忠坤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学的多元存在及研究范式选择,既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图景,也是教育学知识属性与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表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范式特征,彰显了教育学独特的实践品格和学科担当.面向实践的教育研究范式也应警惕可能的诸种偏误,忽视教育研究问题之于人的理解的特殊规约性,疏略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弱化教育研究促进教育实践改进的学科使命,忽视教育理论对象主体的差异性需求是主要表征.重申教育研究的独特知识价值与社会使命,增强学科立场与边界意识,推进成果普及与对话交流,探索学术共同体与知识生产模式创新,是面向实践的教育研究范式改进的策略选择.

    教育研究实践取向研究范式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共育新单元:未来社区视域下学校发展的新样板研究——以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为例

    吴树超陈婉婉陈樱许晓敏...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变,社区将逐渐成为未来基层管理和协同发展的基本形式.未来社区视域下校家社共育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目前中小学教育是一种传统封闭式模式,普遍存在着与社区协同共育文化未统一、共育空间未联通、共育机制未完善等问题,基于未来社区教育场景背景,提出共育新单元这一学校社区共育模式.基于实践经验,提出学校应打破学校、家庭、社区壁垒,以多方共通的人文机理,形成共育文化;优化资源配置,联通共育空间;协同治理体系,形成共育机制,合力打造"学校在社区中,社区在学校中"的未来样态.多主体协同的共育可持续发展,加速未来学习型社区形成,为未来学校的发展提供新样板.

    未来社区共育新单元学习型社区家校社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