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强国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主题与方法

    张志勇刘宇轩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应教育强国时代教育改革面临的"人民之问""教育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等"五大问题",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强国时代教育综合改革面临教育结构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保障机制改革等六大战略主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即目标共识与过程多样的关系、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统一领导与合作共治的关系、教育资源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的关系、行政管理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强国育人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改革

    从均衡发展到扩优提质:我国基础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李莹陈鹏
    8-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点,教育强国的实现需要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全过程的政策引领、现代化的理念导向、全方面的质量提升等辉煌成就为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基点.科学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深化素质本位学生培养模式、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等举措成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时代期盼.面向未来,需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基础教育治理体系规范化建设,为基础教育强国建设蓄力启航.

    基础教育教育强国均衡发展扩优提质

    微观公平课堂表现性评价结构化范式的建构与应用

    吴孟帅郭少榕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过程微观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着力点,而探索、丰富"均衡·优质·活力"的微观公平课堂评价范式则是实现教育过程微观公平的有效途径.随着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的广泛应用,表现性评价又逐步获得重视,它能对个体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监测,但也存在操作困难、缺乏实证数据支持、容易陷入主观"晕轮效应"误区等弊端.结合微观公平课堂评价"均衡·优质·活力"的基本要求建构表现性评价结构化范式不但能对素养立意评价模式赋能,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主体优势,实现学习过程追踪及评价结果数据化、可视化分析,激发其学习活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和高质量发展.

    教育微观公平表现性评价课堂评价分析结构化范式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和规范原则

    杨俊锋褚娟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日益深入,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也日渐深刻.然而,随之而来的伦理风险防控也日趋迫切,出现了隐私泄漏、算法偏见以及师生关系异化等问题.文章从人工智能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对数据、算法和应用三层面的伦理风险及其成因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规范原则:隐私保护与安全稳健,透明可释与算法公正,公平全纳与相称无害,问责监督、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最后以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为遵循,从教育人工智能数据风险的规避、算法风险的预防、应用风险的消解,提出符合伦理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策略.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数据风险算法风险应用风险

    "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杨静邵志豪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有效治理是"双减"政策贯彻落实的关键.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之下,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办学合规性得到有效监管,分类治理的能力有效加强.但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其长效治理仍存在现实困境,究其原因包括三方面:其一,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存在衍生风险,致使校内外教育多层面难以对接;其二,各主体未基于共同利益形成共同体,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存在隐形壁垒;其三,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深度不足,校内外教育对接的保障制度不健全.为突破校外培训机构长效治理困境,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首先应先立后破实现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寻找校内外教育对接的新方向;其次要基于利益结构驱动教育资源整合,通过教育资源的调控推动校内外教育对接;最后要多层面完善保障体系,为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做好保障工作.

    校外培训校外教育教育生态系统教育资源整合校内外教育协同

    学前儿童学习品质指标系统的理论构想

    霍力岩谷虹黄双姚聪瑞...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品质是学前儿童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按照分析框架建立、国内文本研究、国内外文本比较研究的三步研究路径,构想出学前儿童学习品质指标系统——涵盖"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2项基本维度,包括"好奇心""产生兴趣""主动体验""深度探究""分享合作""联想创意"6项核心要素及其18项细化指标与内涵描述.由此提出,应重视学习品质二元耦合共进系统的早期涵养,实现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行为相互支撑;重视学习品质的内部驱动系统,努力唤醒幼儿好奇心并使其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重视学习品质的外部行为系统,切实支持幼儿经历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并获得有益的学习与发展.

    学前儿童学习品质学习动机学习行为

    基于教育改进的教育监测评价的现实反思与路径优化

    檀慧玲张涵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进"是教育监测评价的基本价值定位.实现从重"鉴定识别"到重"赋能改进"的转变是教育评价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域.当前我国教育监测评价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和关键要素,发挥了诊断、监督和导向的重要作用,但就赋能教育改进的路径建设方面仍不明朗.基于教育改进的PDCA模型构建观照教育监测评价价值理念、功能定位与流程环节等的理论框架,从问题诊断、策略制定、计划执行、经验推广等关键维度厘清教育监测评价中阻碍改进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助益教育监测评价体系及其配套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进而形成"改进—监测评价—改进"螺旋式上升的科学闭环,促进教育监测评价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监测评价教育改进

    学校文化治理的多元逻辑、现实阻滞与纾解路径

    陈永堂艾兴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文化治理是促进学校文化创新发展,满足师生内在文化需求的现实诉求,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多元逻辑来看,学校文化治理植根于中国共产党推进学校文化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独具特色的宝贵经验,着眼于学校文化治理的实质内涵与核心要义,聚焦于学校文化建设不足的现实指向和文化治理之于学校发展的核心功用.但当前人们对学校文化治理的局限性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主体—目标—方式—过程"四个维度作为学校文化治理局限性与突破路径的分析框架,认为当前在推进学校文化治理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治理主体理念、价值取向趋利化、治理目标考核的数字化与形式化、治理方式过度科层化与有效性缺失、治理过程呈现出"差不多""碎片化"特征等问题.为此,应树立多元治理主体价值认同和善治理念,构建学校文化治理目标人本化的政策设计,建立民主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文化治理方式,以良法良制推动学校文化治理过程不断走向纵深,来共同消解学校文化治理的局限性问题,以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文化治理学校治理学校文化协同治理

    文化回应:教学领导力提升的新视域新实践

    成尚荣
    55-5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教学领导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教学领导力具有深刻的统领力,旨在"通过价值来领导";具有对技术的超越力,更追求"道"的价值理性;具有主体多元性,更强调教师成为教学领导者;具有独特意蕴,更强调对自己的领导.教学领导力与文化"天生相连",教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的载体,承担着文化发展的重任.提升教学领导力要回到文化的基本属性上去,寻找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创新教学领导力提升的文化路径.教学领导力要对文化有深度的回应,进行系列研究,开展文化回应式教学等改革试验,牢牢指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领导力教学与文化的关联教学的文化回应学习质量

    学业评价本身如何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有效实践

    蒋林刘云生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养导向是基础教育学业评价的核心原则,《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对牵引学习的评价、对学习的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作为学习的评价等学业评价四个象限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构成了"确立—判断—促成—创生"学生素养发展的完整链条,但现有教学及相关研究较为忽视作为学习的评价及其背后的学生素养发展过程,教条化、表层化、单一化、套路化、冷面化、随意化等现象普遍存在,有必要优化学业评价结构,变"应答"为"召唤"、"扁平"为"纵深"、"封闭"为"扩展"、"单点"为"叠态"、"排他"为"包容",满足学生素养发展的主体性、迁移性、开放性、持续性、友好性要求,让学业评价本身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有效实践.

    学生素养学业评价作为学习的评价考试评价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