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条

    周海涛林思雨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条势在必然.为此,需多学段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链:在幼小启蒙阶段播种育苗,中学成长阶段强基培优,大学成熟阶段拔尖创新.多维度织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链:联结意识与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兼顾知识与能力,培育创新素养;塑造精神与人格,涵养创新品格.多路径集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链:寓教于学,引导"学"的自主创新;寓学于教,促进"教"的拓展延伸;教学相长,助力师生相互成就.

    拔尖创新人才多学段培养培养链条

    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的误区、缘由与对策

    杨清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培养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但当前实践中存在过度注重选拔、培养内容片面单一和培养主体协同不足的误区.究其根本,这缘于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面向谁、培养什么和如何培养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要构建动态多元的识别体系,探索分类贯通、宽广精深的课程体系,做到有序灵活的课程实施,通过文化引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和系统研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人才识别课程体系协同培养

    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素养及支持策略研究

    张爽成欣欣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做好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首先明晰青少年创新素养的内涵,澄清认识.教师能否识别创新潜质、保护好奇心,能否提供适切的教育支持,能否自觉纠正偏见和错误做法等直接影响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培养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品质素养是构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素养结构体系.教师素养能够充分对人才培养发挥作用,需要锚定中小学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定位,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立德树人";明确政府责任,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制度框架;构建中小学校因材施教的育人体系;开展教师系统专门的培养培训.

    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师素养立德树人

    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实挑战与重庆方案

    杨颖范卿泽李九彬王华...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发掘并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是回应时代需求和落实教育政策要求的重要举措.在厘清创新素养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观照现实,发现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面临"培育什么"不明晰导致学段衔接不畅通、"怎么培育"不清晰导致培养效果打折扣、"谁来培育"不明确导致培养主体难协同等现实挑战.基于此,重庆市提出以学生成长逻辑明晰区域推进目标定位、以教育过程逻辑搭建创新素养培育框架、以整体治理逻辑构建多方主体协同系统的顶层设计方案.经过十三年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创新素养培育实践路向:贯通小学、初中、高中三段进阶系统,接力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统整课堂、课程、课题三课教育系统,探索实施互动式、项目式、研究性学习方式;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系统,营造多样性、非功利、可持续生态.

    创新素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雏鹰计划

    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探究——以人大附中为例

    刘小惠李桦
    27-3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事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学应当承担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任务,为国家建立强大的"后备人才池".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点中小学"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小学的"少年班""实验班",我国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多年,其中不乏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实践样态.以此为研究对象,参照心理学、人才学及教育学相关理论,我们可更好梳理并提炼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核心理念、基本思路及实践策略,以期澄清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逻辑,为更多的学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人大附中

    论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学者的"陪伴式引领"

    王红白宏太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培训中高校学者是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但在实践中学者常陷入"角色困境",专业引领作用受到局限,理论与实践的隔膜未能有效突破.深入分析学者陷入"角色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着眼于学者与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理解、角色定位、空间重构以及精神陪伴,更全面地认识学者的价值与贡献,构建学者对中小学教师"陪伴式引领"的理念及行为模型,是破解理论引领与实践落地相互割裂的瓶颈问题的关键."陪伴式引领"以学习型组织理论、道德领导理论以及"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建构以倾听(Listen)、赋责(Oblige)、走访(Visit)、共历(Experience)为核心要素的"LOVE行为模型",并通过"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营造中小学教师与高校学者共创共生的培训生态.

    教师培训高校学者陪伴式引领LOVE行为模型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

    张旸刘燕妮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教育家精神研究,要义在于洞悉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及时代创新,进而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趋势多重维度中认识教育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构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教育家精神内含"报国弘道"的教育家精神价值论、"垂范奉献"的教育家精神目的论、"启智笃行"的教育家精神方法论.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创新体现在马列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生、中华传统师道思想现代化的文化焕新、中华民族教育强国战略化的实践出新.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应强化宏观系统行政治理职能、具化中观系统组织培养职责、深化微观系统自我成就需求.

    教育家精神理论逻辑时代创新系统弘扬

    教育家精神的文化逻辑

    陈煌杨兆山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全面描绘了新时代我国教师的文化形象,是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教育精神的时代诠释.从文化视角阐释教育家精神,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是推进教育家精神学理研究的重要方式.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对教师个体、教育整体和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文化建构意义,担负着引领教师文化建设、重塑教育文化生态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使命.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遵循特定的文化路向,要求广大教师在躬耕教育实践中注重精神成长,坚守育人为本的文化立场;唤醒教师群体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教师群体的文化自觉;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属性,厚植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根基;落实多方面保障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生态.

    教育家教育家精神教师文化教育生态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现实运行机制建设——基于中小学校主体性的必要性与提升策略

    焦龙保余清臣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现实运行机制过程中,中小学校的主体性发挥是非常必要的现实启动力量.但是,从思政教育一体化现实运行机制的当前建设状况来看,中小学校的主体性常常存在缺失.从逻辑上看,学校主体性的发挥在根本上表现为学校主体性活力的激发与释放.基于学校活力的相关研究,中小学校的主体性活力主要表现为内驱力、自组织力和交互力三个方面.为促使中小学校发挥主体性来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现实运行机制建设,中小学校特别需要:通过诚意正心的学习领会来确立主动作为的内在动力基础;通过完善领导体制与打造骨干队伍来建构持续担当的发力机制;基于核心需求的提出和交互满足来建设常态化互动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学校主体性学校活力中小学校

    家校信任关系的失落与重建

    沈晓冬林丹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背景下,充满信任的家校关系是协同育人的先决条件和有效前提.从功能上看,信任是对复杂猜疑心理的简化机制,对协同育人具有积极价值.从其本质上说,家校信任是一种双向奔赴的信任关系,是家长与学校双方是否互信和互信水平的状态描述.家校信任属于教育信任的下位概念,包括家师信任.而在当下具体教育现实情境中,家校信任失落问题屡有发生,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权威性的专业信任发生松动,家长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信任开始式微,家校双方育人主体的责任信任出现下滑等方面.究其根源,家校信任失落的关键成因包括:社会更迭促使学校专业性和教师权威性面临三重解构,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负面报道矮化了学校和教师形象,学校承担着过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压力.基于此,若要重建家校信任,就要从宏观层面提升教育系统的整体公信力,从中观层面重塑学校教育的科学专业度,从微观视角聚焦家师交往的复杂情境性.

    家校信任信任失落信任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