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军转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军转民
中国军转民

苏宁

月刊

1008-5874

chinajzm@126.com;bianjibu@chinajzm.com

010-82803380

100088

北京海淀区花园路7号新时代大厦7层

中国军转民/Journal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in China
查看更多>>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报道军转民技术与产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和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欣懿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定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强化了思想引领,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党建引领促融合 校企合作共育人——打造"校企四联驱动"党建模式,创新育人新机制

    吴志威王晓勇
    16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机械工程学院师生第一党支部与北京精雕学院联合开展"党建引领促融合,校企合作育匠才"支部联建活动.双方进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四联驱动"党建模式,打通应用型人才成长捷径.落实精密加工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机制.创新"引企入教"在培养精密加工技术人才的教学模式,组建混编教学团队,企业工程师融入专业基础课与实训课教学.开展精密加工兴趣班、卓越班和精工班,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贯通,对学生进行递进式和拔尖式培养,夯实了学生掌握多轴加工技术的能力.

    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引企入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刘芃村
    16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更是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基石.沈阳市拥有巨大的红色文化资源富矿,将其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发展、打造"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充实"四史"教育理论教学资源、营造"四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爱国精神,赓续红色情怀,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现时代.

    沈阳市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四史"教育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讨

    高茜岚
    17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最重要最核心的精神财富.在当前社会不断变迁发展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斗,促进各民族团结进取的重要精神动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培养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落实德育教育培养,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提高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以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为引导,探究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以此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才的培养质量.

    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及现实启示

    李春平
    17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明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延安时期,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为团结一切力量救国救民,党将目光转移到青年身上,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青年进行了丰富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为新时期党的青年教育工作提供了成功的历史经验,也为党团结带领青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青年教育工作经验启示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

    王婷婷
    17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党员干部教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从党员干部教育的背景、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干部教育的教学特色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边区干部教育经验研究和凝练,以期对当前党组织干部教育工作的计划、实施、开展提供相对应的借鉴.

    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

    苏共首部党纲党章制定历史及其意义

    宋圆圆
    179-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产阶级要建立党组织,首要的进程就是制定党章.在 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首次代表大会中没能制定党章,这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和组织的懈怠等问题未得到解决,急需找到解决的办法.不过在 1903 年,该党在第二次的代表大会中成功地制定了一份统一的条例和宣言,也就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章程》.虽然这个过程并非是一马平川,反而充满了坎坷和考验.俄国的党章制定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研究俄国的首部党章制定过程及内涵具有合理性,研究俄国的党章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苏联列宁党纲党章

    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王子毓
    18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在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国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人民为了早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谱写出一段慷慨激昂的赞歌.文章梳理这座城市和人民为了保证西南大后方阵地的稳定乃至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战时首都大后方

    长征前中共中央为战略转移进行的军事部署

    陈雨晴
    18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虽显仓促,实际有进行一定军事部署.广昌保卫战后党中央开始做战略转移准备,但是此时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守卫苏区还是进行战略转移未下定决心.随着形势急剧变化,党中央开展的措施逐渐调整以战略转移为目的,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六西征军便是战略转移准备工作的军事部署,他们分别起到探路和调敌的作用;九月中共中央五号文件下发代表中共正式确立进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进行军队整编和军资筹集的军事部署.

    长征战略转移军事部署

    试论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工人工资待遇政策

    刘再邦
    18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善边区公营工厂工人生活质量,推进边区公营工业发展,依据陕甘宁边区自身经济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边区公营工厂工人生活的工资待遇政策,并针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相应调整与改善,调动了工人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工人生产效率,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工人工资待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