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军转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军转民
中国军转民

苏宁

月刊

1008-5874

chinajzm@126.com;bianjibu@chinajzm.com

010-82803380

100088

北京海淀区花园路7号新时代大厦7层

中国军转民/Journal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in China
查看更多>>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报道军转民技术与产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和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李训
    3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华社
    6-8页

    打好新形势下国家安全主动战

    9页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唐梓翔
    10页

    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全民国防教育

    邹清宇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情国情军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势在必行.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进,深度融合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防观,是强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主战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呈现多方位全覆盖趋势,更加凸显为战育人的鲜明导向,应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始终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筑牢爱党爱国强军兴军思想根基.全面深化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各领域、全过程.

    习近平强军思想全民国防教育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当代爱国国防实践的指导意义

    马鑫
    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如何高效、有序地开展爱国国防实践,使其真正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行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借鉴科学的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来指导实践,确保爱国国防实践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本文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爱国主义的内涵意蕴,并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当代爱国国防实践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爱国主义国防实践

    人工智能给军事国防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李国祖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军事系统,以增强自身军事力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军事中的广泛应用,技术依赖、网络安全威胁和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手同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其攻击能力,增加了安全防护的复杂性.因此,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军事领域国家安全

    新时代网络空间中国力量的凝聚

    李雨萱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国力的竞争除了传统的经济、军事等领域,文化方面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且从现实世界逐步拓展到了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蓄伟力,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中国信心与力量.在网络空间凝聚中国力量既能有力推动中国自身发展,也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关键抓手.进入新时代,在网络空间凝聚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时不我待,需要探索出一条于网络空间凝聚中国力量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网络空间中国力量

    人工智能技术在情报领域的应用

    郭逸彪马垒陈忻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情报工作变得更加关键和复杂.本文探讨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情报领域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对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经验进行分享和比较研究,探索不同国家在此领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我国人智能的应用提出几点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情报领域比较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陈超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有效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分析了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强调了高校在促进文化传播与融合中的核心作用.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促进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中的关键作用.针对当前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文化认同复杂性、民族关系多样性及教育资源差异性等挑战,本文提出了若干策略:强化文化教育,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这些策略旨在提升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效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族的复兴提供有力支持.

    多元文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