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军转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军转民
中国军转民

苏宁

月刊

1008-5874

chinajzm@126.com;bianjibu@chinajzm.com

010-82803380

100088

北京海淀区花园路7号新时代大厦7层

中国军转民/Journal Defense Industry Conversion in China
查看更多>>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报道军转民技术与产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和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融合

    毕博王磊
    12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仍存在价值导向不明确、教学目标模糊等问题,导致整体教育效果不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石,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整体设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这样不仅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育人效果,保障大学生的充分就业,还能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

    延安时期国际友人推动中国革命国际传播的活动及其奉献

    高宁
    12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国民党对延安实施严苛的新闻封锁,并对中国革命进行污名化宣传,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对此,中国共产党另辟蹊径,巧妙地借助国际友人力量宣传中国革命,让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发出去,传开来,不仅在舆论上获得了多方支持,提高了政治认同,还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胜利的进程.

    延安时期国际友人国际传播贡献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把脉思政教育

    李长宇
    12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是高校开展精准思政的重要抓手.目前,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教师队伍"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供需不平衡、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难点""痛点"问题,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造成了障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树立精准施教理念,在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上下功夫;坚持需求导向,在精准把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上求突破;精准分析受众,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上求拓展.

    数字技术高校教育精准思政

    高校党支部建设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发展模式

    牟文婷
    12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工作的坚强后盾和战斗力源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与高校党支部一同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任务.两者在理论根源、目标导向的高度一致和育人成效上相互作用,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耦合效应.经过深入研究,通过构建"专业+党建"党支部建设模式、"线上+线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和"定性+定量"多维评价模式,可以更好地解决二者耦合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供良性发展机制保障,为优化育人策略、提高育人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高校党支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耦合发展模式

    沂蒙精神与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冬学运动

    徐方园袁桂海李宝
    12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精神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凝聚了沂蒙人民思想和意识.沂蒙精神与冬学运动存在诸多内在联系,冬学运动作为沂蒙精神形成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构成要素,为沂蒙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为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一定程度上是党群关系的缩影,也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沂蒙精神沂蒙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

    坚持以文化自信自强指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向

    诸葛福民赵衬
    1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是根,文化是脉,而文化遗产是络.党的二十大开启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发展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既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又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的时代任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推动非遗与文化自信自强融合发展,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繁荣文化产业,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传播非遗时代新声,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守护中华文化脉络,建设中华文化强国.

    二十大非遗传承

    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关系

    王凡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历史上,对中国革命与社会生活产生广泛且深远影响的当属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兴衰状况,经历了"彻底批判""正确评价""正确解读"的过程.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实用主义褒贬不一、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用主义.在新时代,能否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关系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效,因此我们应该厘清两者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绝对领导地位,同时破除对实用主义的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这两种片面的观点,并充分吸收实用主义的理论精华,为解决我国当前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补充.

    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关系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王晓楠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种类多样,经历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具有很强的历史见证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精神教育价值.利用其中的红色基因、历史和传统开展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为此,高校需借助红色文化的价值引导、政治引领、环境引导等作用,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课程矩阵、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建立科学红色教育评价体系、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等途径,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河南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

    社会工作如何融入社会组织党群服务工作——以三亚市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为例

    岳京祥李纪岩
    13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结构发生变革,以及人们价值理念发生较大变化的影响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更为复杂.运用传统模式教育动员群众,难以使群众工作获得明显效果.运用单位化、行政化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社会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将需求作为基本导向,重视人性化的体现,能够基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制定相应服务措施.将其融入社会组织党群服务工作,能够使社会组织党群服务在开展时,获得更明显的效果.

    社会工作党群服务价值理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观瞻

    刘淼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该书由两卷组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分别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哲学和在当时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