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国康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黄晓琳

双月刊

1001-2001

kfk@tjh.tjmu.edu.cn

027-83662686

430030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

中国康复/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康复》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论述全面康复的学术性期刊,旨在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康复水平,发展我国康复事业,全面介绍国内外康复医学及全面康复的现状、最新成果、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学术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化整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刘东杰唐迪王昊劳琦...
    741-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强化整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患者87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8例、本体组29例和整体组3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本体组增加术后早期坐位本体感觉训练,整体组增加术后早期坐位本体感觉训练和触、温觉训练.治疗2及6周后,比较患者关节位置重现角度差值;治疗前、治疗2周和6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比较康复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组治疗6周后关节位置重现角度差值均明显小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及6周后整体组和本体组关节位置重现角度差值均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整体组与本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治疗2周和6周后BB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3组治疗6周后BB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及6周后整体组和本体组BB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6周后整体组BB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本体组(P<0.05);治疗2周后整体组BB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与本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康复治疗中,3组不良事件总数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强化整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患者本体感觉、平衡、运动控制等能力,促进膝关节功能加速康复,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整体感觉训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早期康复

    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周围神经性疼痛

    Santos M毛东东姚小玲宋小慧...
    745页

    Flexi-bar振动杆联合核心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人群盆底功能的影响

    万玲芳吴娟陈聪叶淼...
    746-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Flexi-bar振动杆联合核心训练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尿失禁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45例,随机分为凯格尔运动组(Kegel组)、核心组、Flexi-bar振动杆组(Flexi-bar组),每组15例,进行为期12周的盆底肌训练.Kegel组进行传统盆底肌收缩训练,核心组进行核心动作训练,Flexi-bar组在核心组基础上增加手持flexi-bar振动杆的主动振动训练.训练前后采用经腹超声(TAUS)测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估3组训练效果.结果:12周训练后,3组的膀胱底最大上抬距离和上抬维持时间、I-QOL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增高(P<0.01),ICIQ-SF评分明显减小(P<0.01);Flexi-bar组膀胱底最大上抬距离和上抬维持时间较核心组和Kegel组增高(P<0.05),Flexi-bar组和核心组I-QOL评分较Kegel组增高(P<0.05);核心组膀胱底上抬距离和上抬维持时间与Kegel组比较、Flexi-bar组I-QOL评分与核心组比较及3组组间ICIQ-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训练方法均可增强盆底功能,减轻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Flexi-bar联合核心训练改善盆底功能的效果更优,Flexi-bar联合核心训练或单独核心训练对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高于Kegel训练.

    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Kegel运动核心训练Flexi-bar振动杆经腹超声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综合康复措施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褥期盆底功能的研究

    杨林付高勇田婧李艳娇...
    751-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的综合康复措施,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6周盆底功能的康复疗效,为产妇早期盆底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6例,观察组给予ITHBC为基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和盆底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6周后比较2组盆底功能康复情况.结果: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产妇自我效能感、阴道后壁膨出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子宫脱垂和阴道前壁膨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基于ITHBC理论的综合康复措施对增强盆底肌肌力、降低盆底肌疲劳度、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依从性、改善盆底功能有积极作用.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综合康复自然分娩初产妇盆底功能

    脊柱侧弯高风险人群体态特征及足底压力分布的研究

    梁颖张旺苏俊剑张军...
    75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脊柱侧弯高风险人群的体态特征及足底压力分布.方法:网络公开招募参加脊柱侧弯筛查的人员,根据前屈试验(+)且躯干旋转角(ATR)≥5°定义为脊柱侧弯高风险人群,ATR<5°定义为脊柱侧弯低风险人群.收集2组人群的体态和足底压力数据,分析其差异及ATR与异常体态和足底压力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脊柱侧弯研究对象101例,其中,脊柱侧弯高风险人群54例,脊柱侧弯低风险人群47例.结果显示,高风险人群中骨盆侧倾和膝过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风险人群(P<0.01),而颈椎前屈、胸椎后凸、骨盆前倾等体态异常的发生率在高低风险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此外,ATR大小与性别无显著差异,但与身高和体质量指数(BMI)呈负相关(P<0.05);左右脚前后负重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脊柱侧弯高风险人群在年龄、性别、身高、BMI等特征上呈现统计相关性,提示其对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可能有影响,为脊柱侧弯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脊柱侧弯高风险人群体态异常足底压力分布

    急性卒中后谵妄与后期认知和精神症状

    Gjestad E李家蕤邵宏宋小慧...
    759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儿童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王亚婷贠国俊郭莹莹刘方...
    760-764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脑瘫多动症孤独症癫痫

    持续静态牵伸在创伤后关节僵硬康复的应用研究

    唐路遥李奇刘钊李泽亚...
    765-768页

    持续性静态牵伸关节僵硬创伤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