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国康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黄晓琳

双月刊

1001-2001

kfk@tjh.tjmu.edu.cn

027-83662686

430030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

中国康复/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康复》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论述全面康复的学术性期刊,旨在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康复水平,发展我国康复事业,全面介绍国内外康复医学及全面康复的现状、最新成果、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学术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庭电刺激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代永利王利凯王亚娟王战...
    259-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前庭电刺激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以闭链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在闭链功能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前庭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利用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步态周期、支撑相、摆动相和步速进行测量,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速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MBI和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功能训练联合下肢闭链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前庭电刺激闭链功能训练脑卒中平衡功能步行能力

    帕金森病中多巴胺转运体的结合与情绪淡漠和快感缺失的关系

    Costello H韩一婧何成奇
    263页

    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程攀王本国李威郑杰...
    264-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凝视稳定训练前庭训练脑卒中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

    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刘前进李思佳胡晓诗冯天扬...
    269-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脑瘫机器人痉挛型偏瘫上肢康复

    用于检测C-反应蛋白的无线贴片研究

    Tu J陈佳意何成奇
    273页

    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网状脊髓束激活和预期性姿势调整的影响

    吴琼芳夏楠韩肖华
    274-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惊吓启动上肢够取运动范式为手段探究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网状脊髓束(RST)的易化及预期性姿势调整(APA)的影响.方法:13例脑卒中患者在进行20min电针(合谷和曲池)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惊吓启动上肢够取测试.此测试任务要求患者在坐位下根据80分贝(普通)或114分贝(惊吓)启动声音使用患侧上肢完成30次够取任务,同时采集双侧胸锁乳突肌(SCM)、双侧下斜方肌和运动侧的三角肌、桡侧腕屈肌及桡侧腕伸肌的表面肌电数据.另外,根据SCM是否发生提前激活将114分贝声音启动任务划分为SCM+和SCM-启动状态.基于肌电数据处理输出电针干预前后惊吓反应阳性发生率和不同启动状态下的运动前反应时、各肌肉APA激活启动延时及幅值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针干预后患者惊吓反应阳性发生率明显升高(P=0.048),且运动前反应时显著缩短(P=0.038).另外,电针干预后桡侧腕伸肌在惊吓阳性测试中的启动延时显著缩短(P<0.001),且APA幅值明显提高(P=0.049).同时,电针干预后运动对侧下斜方肌在惊吓阴性测试中的启动延时显著延迟(P<0.001),在普通声音启动(P=0.003)和惊吓阳性启动状态下(P=0.01)的APA幅值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RST通路存在易化作用,表现为阳性反应增强和前臂肌肉预期性姿势调节的增强.

    电针预期性姿势调整网状脊髓束脑卒中表面肌电

    太极拳对帕金森病的影响

    Li G李冲何成奇
    279页

    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吴德萍刘智程赵凯吴德...
    280-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GDT),研究组在GDT的基础上加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对2组儿童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估(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和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M-FM)中视觉追踪(A区)和上肢关节活动(B区)和坐位能力(LSS)进行评估;比较2组儿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GMFM-88(A区与B区)、FMFM(A区与B区)及L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儿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58.406、326.724、462.387、698.547、177.029,均 P<0.01).治疗 1 个月及 3 个月后,2 组的 GMFM-A 区、GMFM-B 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L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和FMFM中A区与B区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

    脑性瘫痪辅助坐站转移训练目标导向性训练运动功能

    创伤性脑损伤后的多领域变化模式

    Brett B孙欣何成奇
    285页

    半月板Ⅲ级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学特征分析

    徐盼姜财纵华琛涂雪灵...
    286-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半月板Ⅲ级损伤患者与正常人步态模式的差异,探究半月板Ⅲ级损伤对人体下肢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半月板Ⅲ级损伤患者为半月板损伤(KMI)组,3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职业及运动习惯相匹配,受试者均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其常速步行时的步态,主要包括下肢的时空参数及步态偏离指数(GDI)、步态轮廓评分(GPS)、步态变异分数(GVS),比较2组患者下肢运动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在时空参数方面,KMI组较正常组步宽增大(P<0.05);患膝为右侧时,站立相减少,摆动相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MI组患膝为左侧时,KMI患者跨步时长、站立时长、摆动时长增大,步速、步频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步态变异性方面,KMI组患膝为左/右侧时,GPS、骨盆前后倾、髋屈伸、髋旋转、膝屈伸及踝背屈跖屈GVS增大,GDI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I组患膝为右侧时,髋内收外展、足前进夹角GVS明显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半月板Ⅲ级损伤患者的步态特征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且整体步态质量下降,可为后续个性化康复提供理论基础.

    半月板损伤生物力学时空参数步态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