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吴弦光、李建军

月刊

1006-9771

cjrtponline@263.net

010-67567673,87569723

100068

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方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宣传全面康复为宗旨,反映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不断增加社区康复内容。杂志以专题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保健、康复和教育服务的国际政策架构、核心内容与优先领域研究

    张青李彦群贾文蓉刘巧云...
    373-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国际保健、康复和教育服务相关政策架构与核心内容以及其优先发展领域.方法 基于WHO《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和健康服务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参照WHO《全球听力报告》,系统分析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保健、康复与教育服务的国际政策的架构、核心内容以及优先发展领域.结果 在领导力与治理方面,需要构建跨部门的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通过包容性政策制定和计划,与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实施提高耳和听力健康的政策和计划.在筹资方面,需要建立可持续融资和健康保护政策,提倡追加年投资,以扩大耳和听力保健服务的覆盖范围.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强教育和培训项目,扩展有关耳和听力保健、言语治疗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项目,提高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在服务提供方面,构建综合以人为本的耳和听力保健体系,将耳和听力保健干预措施整合到国家健康计划中,同时考虑到各个层面的需求和优先事项,建立涉及保健、康复和教育的综合性和包容性的服务体系.在医疗技术与设备设施领域,促进高质量听力技术的获取,特别关注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技术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将辅助技术和无障碍技术充分应用到教育和康复中;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对听力损失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整体水平;将数字技术推广到儿童保健、康复和教育服务中.在信息系统与监测领域,发展标准化的监测指标,建立听力保健服务评估机制,推广远程监测和远程服务.在康复和教育领域,要建立融合的监测数据平台,提高儿童听力言语康复的服务质量.WHO提出的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的保健、康复与教育服务的优先发展领域涉及5大领域:早期干预和教育、听力和言语治疗、心理社会支持、社交技能和社区参与以及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结论 本研究基于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系统分析了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保健、康复与教育服务的国际政策,构建了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保健、康复与教育服务架构和核心内容.在WHO健康服务体系视域下,发展听力障碍健康和康复事业并构建听力障碍健康和康复服务体系,需重点关注5大领域,即早期干预和教育、听力和言语治疗、心理社会支持、社交技能和社区参与以及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

    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保健康复教育国际政策

    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国际政策架构与核心内容及行动战略研究

    魏晓微
    381-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国际政策架构、核心内容与行动战略.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电信联盟(ITU)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布的有关数字赋能、人工智能、数字健康以及身体活动与健康、高品质的体育教育、包容性教育等相关国际组织的核心政策文件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确定与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相关的国际政策架构与核心内容和行动战略.结果 根据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政策架构主要涉及服务提供、健康人力资源、健康信息系统、医疗产品和技术、健康筹资、领导力与数字治理6个领域.实施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主要行动战略涉及6大项:强化法律和政策支持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强化数字技术持续创新、构建数字赋能的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服务体系、建立并实施数字赋能相关技术和伦理标准、促进儿童的数字融合,以及改善残疾儿童的身体活动与健康服务的监测和质量控制.结论 本研究基于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从服务提供、健康人力资源、健康信息系统、医疗产品和技术、健康筹资、领导力与数字治理6个领域,对WHO、UNESCO、ITU和UNICEF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内容分析,构建了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政策架构,分析了相关政策的核心内容以及主要行动战略.本研究为制定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性政策,推动数字赋能技术在残疾儿童身体活动和健康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残疾儿童数字赋能身体活动健康

    江苏省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胜任力状况调查研究

    冷晴张颖张伟锋
    38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胜任力状况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2023年9月至12月,对江苏省19个康复机构和11所特校康复部312例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线上发放《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胜任力状况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提纲对所涉及单位的部分人员进行线上访谈.结果 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学历总体偏低,67%以上为大专学历,近30%为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人员接近4%,超过50%人员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取得现学历.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职称总体偏低,近80%仅为初级职称或未取得职称.约50%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自我报告对儿童发展、学前教育理论、助听辅具、言语语言康复训练等专业知识有些了解或理解透彻,超过60%的从业人员对科学研究、课程开发、康复理论、言语病理学等专业知识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近50%从业人员对专业技能只是有些了解,只有近45%从业人员对此理解较透彻;50%从业人员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和家庭康复指导做得较好或很好,超过30%做得一般;近30%人员完全没有参与过课程开发,近60%人员没有参与过任何课题研究;80%以上从业人员在教学设计和康复效果评价方面做得较好或做得很好,近70%从业人员在教学活动方面做得较好或做得很好,但从业人员在说、画、唱、跳等幼教技能方面相对较弱.结论 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力资源总体不足,表现为教育供给不足、成长路径设计不够和职后培训资源有待充实等.大部分人员对康复理论、言语病理学等专业知识理解不够,在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幼教技能较弱.有必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对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源分布和胜任力状况进行研究,根据服务需求,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设计继续教育项目和课程体系、构建听力语言康复人员的职业胜任力标准,开展职业能力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听力语言康复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听力语言康复从业人员康复胜任力架构

    康复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

    蒋娜卫宁曾艳玲张倩...
    397-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二级、三级医院康复住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层抽取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甘肃省59家二级、三级医院康复住院患者病历6 950份,收录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住院病案首页信息数据.描述康复患者次均住院费用的分布及特点,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次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为6 282.65(4 095.39,11 829.36)元.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康复患者的年龄(β>21.509)、住院时间(β>166.320)、医院级别(β>1096.971)、医院类别(|β|>969.080)、入院途径(β>307.731)、是否转科(β>732.289)和是否用药(β>737.109)对次均住院费用3个分位数点(P10,P50,P90)均有影响(P<0.05),均呈现对高分位点影响最强.2017年至2019年入院的康复患者较2020年至2023年的康复患者在第10分位点次均住院费用较低(β=-732.341),在第90分位点费用较高(β = 846.445)(P<0.05).以自费为对照,医保支付的次均住院费用在第10分位点更高(β职工医保 = 450.606,β居民医保 = 478.421),在第90分位点上费用更低(β职工医保 =-2517.823,β居民医保 =-1283.355)(P<0.05),在第90分位点影响更大.以其他类型疾病为对照,精神与行为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费用更低(β<-569.500),循环系统疾病在第10分位点上费用更高(β = 457.393),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在第50(β =-1106.791)、第90分位点上费用(β =-3072.947)更低(P<0.05).结论 康复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差异大,影响因素复杂,医保相比自费在次均住院费用的高分位点有保护作用.

    住院费用康复影响因素分位数回归

    近20年国际人工智能赋能特殊儿童诊断及干预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王振洲张杨
    404-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近20年国际人工智能赋能特殊儿童临床诊断、治疗干预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演进路径,并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方法 检索2004年至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关于人工智能赋能特殊儿童诊断和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R1对其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共现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和时区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纳入314篇文献.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主导人工智能赋能特殊儿童诊断和干预研究,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发文量最多的是以Acharya U Rajendra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该团队主要贡献是建立数据测试和孤独症患者的诊断模型.关键词主要为人工智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分类、诊断、青少年、个性化、识别等,关键词LLR聚类分析得到10个聚类集群.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的相关研究为研究热点.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学习障碍、Down综合征、视力障碍、脑瘫、智力障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深度神经网络、智能手表、面部表情识别、虚拟现实、机器人、机器学习、辅助技术、智能眼镜等.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诊断与筛查、治疗、社会沟通、注意力训练、导航和物体识别、运动分析和治疗、认知治疗等.该领域的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表现为:特殊儿童的诊断和干预服务,从最初的脑瘫和学习障碍,扩展到多种类型;从最初的分类和诊断,发展到多方面的识别和干预;从最初的传统技术,引入了新兴技术,为个性化和精准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方法创新,形成了多技术结合的干预模式.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殊儿童诊断及干预的研究领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研究重点逐渐从基础的分类和诊断转向更为复杂的诊断与个性化干预,尤其是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领域.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该领域向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多技术结合的干预模式成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残疾儿童诊断干预可视化分析

    近10年脑机接口技术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杨榕王倩訾阳陈怡婷...
    416-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近10年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康复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 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有关脑机接口技术用于康复领域的文献.应用CiteSpace 6.2.R4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共纳入1 582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06篇,英文文献1 076篇.中英文年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英文文献中,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中心性最高.中文高产作者为明东,高产机构为天津大学.英文高产作者为Birbaumer N、Jochumsen M,高产机构为图宾根大学.中英文研究热点包括运动想象、脑卒中、脑电信号等.聚类结果显示,相关研究主要聚集于基础研究、疾病、功能以及联合应用4个方面.脑机接口联合运动想象、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功能性电刺激、虚拟现实等在脑卒中后的应用占较大比例.结论 脑机接口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相关研究的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来可持续关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的应用.神经可塑性和信号解码等基础研究值得国内学者关注.

    脑机接口康复医学可视化分析

    虚拟现实训练对老年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梁晓笑郑洁皎吴雪娇陈茜...
    424-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老年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9)和观察组(n = 19).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VR训练,共4周.干预前后,采用功能性伸展测试(FRT)、Berg平衡量表(BBS)、静态平衡功能测试(反应时间、移动速度、方向控制、最大偏移距离、端点行程)、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双任务计时起立-行走测试(DTUGT)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t|>6.563,P<0.001);除TUGT外,其余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2.038,P<0.05).结论 增加VR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平衡步行虚拟现实

    早期悬吊保护下智能助行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和行走功能的效果

    郑建玲刘惠林朱琳顾彬...
    431-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悬吊保护下智能助力步行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早期住院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1)和试验组(n = 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行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穿戴智能助力步行器进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FMA-平衡功能(FMA-B)和无线传感三维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两组患侧肢体FMA和FMA-B评分,步频、步速、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均改善(|t|>2.230,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40,P<0.05).结论 早期介入智能助力步行训练能更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平衡和行走功能.

    脑卒中偏瘫智能助力步行训练步态运动下肢康复

    不同强化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崔甜甜杨钰琳崔腾腾马丽虹...
    437-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 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 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

    脑性瘫痪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运动功能网状Meta分析

    中国中老年人身体活动水平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基于CHARLS数据

    粟昭隐康巍瀚刘亚涛吕媛...
    449-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中国中老年人身体活动水平与脑卒中发生的关联.方法 分析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20年数据中19 395例受访者的自我报告数据.结果 发生脑卒中1 368例(7.05%).年龄≥65岁(OR = 1.049,95%CI 1.043~1.055,P<0.001)、与配偶分居(OR = 2.004,95%CI 1.091~3.683,P = 0.025)、丧偶(OR = 1.669,95%CI 1.452~1.919,P<0.001)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相比于教育水平为小学,初中(OR = 0.766,95%CI 0.664~0.883,P<0.001)、高中及中专(OR = 0.804,95%CI 0.665~0.972,P = 0.024)、大学及以上(OR = 0.568,95%CI 0.361~0.894,P = 0.015)是脑卒中发生的保护因素;与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相比,中强度身体活动水平(OR = 0.691,95%CI 0.598~0.799,P<0.001)、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OR = 0.417,95%CI 0.364~0.478,P<0.001)是脑卒中发生率的保护因素.调整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后,年龄≥65岁(OR = 2.398,95%CI 2.139~2.668,P<0.001)、女性(OR = 0.834,95%CI 0.746~0.933,P = 0.001)、中强度身体活动水平(OR = 0.755,95%CI 0.652~0.874,P<0.001)、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OR = 0.498,95%CI 0.433~0.572,P<0.001)仍与脑卒中的发生相关.结论 适度身体活动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脑卒中中老年人身体活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