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卓大宏

月刊

1001-1242

rehabi@263.net

010-64218095

100029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主要涉及运动系统和相关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障碍,以及心肺功能障碍的康复。先后为中国科技期刊管理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收录。1996年1月成为光盘国家工程中心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首批入编期刊。199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选为上网科技期刊,可即时全文入载国际互联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颅超声刺激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吴毅
    1081-1083页

    基于Notch1通路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

    叶炎生罗来许德顺钟帅...
    1084-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MCAO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低频组、高频组,同时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2只.低频组和高频组均予采用CCY-I型经颅磁刺激仪刺激,2次/日,连续14d;低频组:1Hz,部位:大鼠颅部左侧前额叶;高频组频率:10Hz,部位:大鼠颅部右侧前额叶.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治疗仅同等情况下抓取束缚后归笼.神经行为学评分在术后第1天和第14天进行;水迷宫测试于术后3—7天进行;TTC染色、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关键基因(Notch1、Hes1、Hes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在术后第14天干预结束后进行.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相比,干预治疗14d后,高频组、低频组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出现降低的情况(P<0.05),模型组与高频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Morris水迷宫实验:定向航行实验平均逃避潜伏期:低频组、高频组、假手术组均相比于同组前一天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每天逃避潜伏期比较,高频组较模型组短,低频组较高频组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低频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高频组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频组、模型组次数比假手术组少,低频组比模型组、高频组次数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TTC染色:低频组、高频组梗死灶面积小于模型组.④PCR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高频组、低频组与模型组相比,Notch1、Hes1、Hes5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频组与高频组相比,Notch1、Hes1、Hes5的mRNA及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低频rTMS均能改善MCAO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可能都予激活提高海马组织中的Notch1通路表达,提高海马突触可塑性有关.

    低频/高频经颅磁刺激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大脑中动脉闭塞学习记忆能力Notch1通路

    丰富环境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A1/A2表型转换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申鑫雅高振坤韩宇韩萍萍...
    1094-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丰富环境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星形胶质细胞A1/A2表型转换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20±20)g,接受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手术,2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术后3天,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标准环境组(standard environment,SE)和丰富环境组(enriched environment,EE),另选用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EE组饲养于丰富环境笼子中,其余两组饲养于标准环境中.21天后,使用Bederson评分和mNss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随后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激活情况;实时PCR和ELISA对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和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A10)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梗死周围皮层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SE组相比,EE组GFAP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EE组A1型星形胶质标志物C3的表达量显著低于SE组(P<0.05),而A2型星形胶质标志物S100A10的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E组(P<0.05).与这一结果相对应,在EE组中,A1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显著低于SE组(P<0.05),A2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BDNF显著高于SE组(P<0.05).TUNEL染色和HE染色显示,EE组细胞凋亡和损伤情况更少(P<0.05).此外,EE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血情况较轻,包括Bederson评分和mNss评分的显著差异(P<0.01);与SE组相比,EE组的大鼠有着更好的认知功能,表现为水迷宫实验中的潜伏期更短(P<0.05),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更长(P<0.01),穿越平台的次数更多(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同时引导已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保护的A2型,抑制其转化为神经毒性的A1型,从而改善大鼠缺血性卒中后的认知功能.

    缺血再灌注丰富环境星形胶质细胞大鼠认知功能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系统联合不同末端效应器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初步研究

    陆蓉蓉高天昊胡义茜黄崧华...
    1104-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患者中,初步探究不同末端效应器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在我院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32例,根据其所接受的训练不同,分为脑机接口联合虚拟现实反馈和脑机接口联合腕关节机器人反馈两组.在干预前后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偏瘫侧腕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偏瘫侧伸腕肌群主动收缩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和偏瘫侧运动诱发电位,比较虚拟现实反馈和腕关节机器人反馈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上肢运动功能基线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160),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01),与虚拟现实反馈组相比,腕关节机器人反馈组干预后的Fugl-Meyer评分和干预前后评分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6);在偏瘫侧腕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上,干预前,两组受试者都无主动屈-伸腕活动,干预后腕关节机器人组改善为33.13°±24.96°,虚拟现实组改善为27.81°±37.1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38);在偏瘫侧伸腕肌群表面肌电图评定上,干预后两组的平均波幅和曲线下面积都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01),组间比较提示腕关节机器人组改善更为显著(P<0.001);在运动诱发电位评估上,干预后的引出率在腕关节机器人组为56.25%,在虚拟现实组为18.75%.结论:与BCI-虚拟现实反馈训练相比,BCI-腕关节机器人训练或能更好地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这或许是由于整合了感觉-运动信息的反馈方式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结果或有助于优化基于运动想象的BCI训练系统的反馈策略.

    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腕关节机器人虚拟现实运动想象脑卒中

    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感觉运动皮质重组模式研究

    李倩文孙莉敏王鹤玮宁瑞鹏...
    11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皮质(sensorimotor cortex,SMC)的重组模式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执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及29例健康人执行单手被动握拳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比较脑卒中组在康复干预前后SMC的激活差异和偏侧指数(the lateralization index,LI)变化,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执行单手被动握拳任务时主要表现为对侧脑SMC激活,脑卒中组患手对侧脑SMC的激活变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募集、集中和无激活.其中募集模式表现为康复干预后对侧脑SMC激活较干预前增加;集中模式表现为干预后对侧脑SMC激活较干预前减少;无激活模式表现为干预前后对侧脑SMC均无激活.募集组的LI在干预后趋近健康对照组,集中组的LI在干预后偏离并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上述三组患者在康复干预后FMA-UE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而募集组和集中组在康复干预前、后FMA-UE及FMA-UE绝对变化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集中组对侧脑SMC激活的相对变化量与FMA-UE相对变化量显著负相关(r=-0.662,P=0.014).结论: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SMC存在不同重组模式,尤其是SMC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的现象,表明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不依赖于单一的皮质功能重组模式.

    脑卒中功能磁共振成像感觉运动皮质重度偏瘫

    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康复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的回顾性分析

    何志杰吴军发汤昕未吴毅...
    1122-1129,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影响意识水平恢复的潜在因素,以及脑损伤后治疗策略对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2022年期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72例脑损伤后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意识水平评分、临床用药情况、康复治疗方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拔管困难、脑积水、肌张力异常升高、感染控制不佳、非感染性并发症控制不佳等因素对意识水平改善有显著影响;药物方面,注射肉毒毒素控制肌张力、使用金刚烷胺对意识水平改善有显著影响;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意识水平可能有改善的趋势,但尚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脑损伤后DOC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去除影响意识水平的因素,包括控制感染、控制并发症、如有条件尽早拔除气管切开套管、积极处理脑积水、局部注射肉毒毒素控制异常升高的肌张力,并应用可能改善意识水平的药物,如金刚烷胺、SSRIs等.

    慢性意识障碍影响因素康复治疗脑损伤

    慢性脑卒中伴严重偏瘫患者经胼胝体相连皮质功能连接异常对运动恢复的影响

    刘灵孙莉敏王鹤玮宁瑞鹏...
    1130-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的经胼胝体连接脑区的功能连接改变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例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康复干预1个月前后和32例健康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利用自动解剖标记图谱(anmtomical automatic labeling,AAL)识别与胼胝体直接相连的32对同源皮质脑区并进行感兴趣区水平的功能连接分析,比较这些脑区的患侧半球内、健侧半球内以及半球间功能连接的组间、组内差异,并进一步将功能连接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康复干预前和干预后半球内总功能连接差异均不显著,而半球间总功能连接显著减弱(P<0.01,FDR校正);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源脑区比非同源脑区的半球间功能连接减弱更加明显,涉及前额叶、感觉运动区、顶叶、颞叶和枕叶.与干预前相比,卒中组干预后的患侧内侧眶回与健侧内侧额回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P<0.01,FDR校正).相关性分析显示,卒中组干预前半球间总功能连接与干预前FMA-UE评分显著正相关(r=0.590;P=0.004).有5条半球间功能连接与干预前FMA-UE评分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3条为同源脑区连接,涉及额下回盖部、腹侧运动前区和初级运动皮质.另外2条为非同源脑区间连接,分别是患侧外侧眶回与健侧额下回眶部之间的连接、患侧顶下小叶与健侧缘上回之间的连接.此外,卒中组康复干预前有3条非同源脑区半球间连接与FMA-UE评分变化量显著正相关(P<0.05),涉及初级运动皮质、初级感觉皮质、腹侧运动前区和颞上回.卒中组干预前后功能连接变化量与FMA-UE评分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经胼胝体相连脑区的半球间功能连接下降可能是影响慢性期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感觉运动脑区之间以及健侧感觉运动脑区与患侧颞上回之间的跨半球功能连接与运动恢复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慢性期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运动功能障碍

    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疗效研究

    罗鑫吴宗辉郑兵王玉宝...
    1143-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大学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2021年5月—8月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2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试验组在踝关节平衡训练基础上增加按压肌筋膜触发点技术,对照组采用BOSU球进行踝关节平衡训练.分别在基线、干预第4周后和干预第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踝关节功能量表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core,AOFAS)和Y平衡测试(Y-balance test,YBT)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评估的各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VAS疼痛评分上均有显著降低(P<0.05),Y平衡测试综合数值得到显著改善(P<0.01),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上述各项评估指标中均显著优胜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期8周的平衡训练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均对FAI患者有显著的临床康复疗效,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在缓解FAI患者的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和动态平衡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康复效益.

    肌筋膜触发点平衡训练踝关节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疼痛

    低肺活量: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薛白洁何霞吴相波梁英...
    1149-1154,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础肺功能指标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精准判断预后及提高康复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SCI患者398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距损伤时间、住院天数、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分级、损伤平面、血液学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入院时基础肺功能指标包括潮气量(tidal volume,VT)、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一秒率(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EF75)、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aximal predicted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MVVpre)等资料.以改良Barthel指数的平均相对功能恢复百分比(mean relative function gain,mRFG)作为因变量,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筛选出影响SC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尤其是基础肺功能指标.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I患者预后与ASIA分级(B=11.064,P=0.019)、住院天数(B=0.125,P=0.005)及VC(B=5.177,P=0.014)有显著相关性.VC判断SCI患者预后的临界值为2.39L.结论:低VC是SCI患者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检测基础肺功能有助于判断SCI患者功能预后,其中VC为2.39L以下患者提示预后更差,对于这类患者应予以重点关注,介入更充分地康复治疗,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脊髓损伤预后基础肺功能相关因素

    膝关节运动减压护具在慢跑状态下对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

    郭璐琦王留根罗烨周兰...
    1155-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佩戴膝关节运动减压护具前后膝关节运动学的变化,探讨膝关节运动减压护具的运动学防护机制,为运动人群的膝关节损伤防护提供依据.方法:纳入30例健康大学生,利用便携式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采集实验对象以5km/h速度慢跑条件下的步态数据,比较佩戴运动减压护具前后膝关节运动学变化,包括支撑相和摆动相膝关节近远端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屈伸角、内外翻、内外旋的变化.结果:在步态周期的支撑相,佩戴膝关节运动减压护具后膝关节近远端位移显著性增加3.4mm,内外翻减小2.8°,内外位移、前后位移、屈伸角和内外旋都显著性减小;在步态周期的摆动相,佩戴膝关节运动减压护具后膝关节近远端位移显著性增加8.7mm,内外翻显著性减小3.5°,屈伸角和内外旋显著性减小,但前后位移(P=0.49)和内外位移(P=0.86)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步态周期主要受力的支撑相,膝关节运动减压护具通过增加近远端位移、限制关节活动来有效支撑膝关节且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在摆动相的固定效果较支撑相比相对较弱.

    膝关节运动减压护具运动学步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