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卓大宏

月刊

1001-1242

rehabi@263.net

010-64218095

100029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主要涉及运动系统和相关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障碍,以及心肺功能障碍的康复。先后为中国科技期刊管理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收录。1996年1月成为光盘国家工程中心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首批入编期刊。199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选为上网科技期刊,可即时全文入载国际互联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

    徐建光单春雷敖丽娟郭帅...
    609-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认知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本共识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组织康复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轮专家调研、会议讨论,并在循证医学方法学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及判断证据质量,再经讨论后制订.结果:本共识聚焦于VR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的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内容包含VR认知康复的应用对象范围和不良反应、基于VR技术的认知康复的内容要求、康复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推荐.结论:本共识的制定为VR技术在认知功能康复领域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促进VR康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推广.

    虚拟现实认知功能康复专家共识

    中等强度游泳运动调控PPARγ/NF-κB/ADPN通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

    宋燕娟马春莲丁海超刘慧...
    618-627,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游泳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抽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C组),普食喂养,其余高脂高糖适应性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mg/kg)制备T2DM大鼠模型.随机选取16只为2型糖尿病模型组(DC组)、2型糖尿病有氧运动组(DS组),每组8只.有氧运动采取无负重游泳干预,以15min/d的运动时间适应性训练3天后,每周逐渐递增直至60min/d,5天/周,共训练8周.实验期间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血糖、肝脏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ul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检测肝脏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细胞核因子-κB(NF-κB)、脂联素(ADPN)的表达变化.结果:8周有氧运动干预后,与DC组相比,DS组大鼠体重显著上升,血糖显著下降(P<0.01),血清insulin和HDL-C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血清TNF-α、IL-6、IL-1β和TC、TG、LDL-C、ALT、AST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肝指数、油红O染色阳性面积显著下降(P<0.01),肝糖原染色阳性面积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细胞排列整齐,脂肪空泡、脂滴及炎性细胞浸润显著改善,肝脏PPARγ、GLUT4、ADPN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或P<0.01),PPARγ、ADPN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水平显著增多(P<0.01),NF-κB的mRNA和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ADIPOR2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NF-κB、IL-6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8周中等强度游泳运动可通过调控T2DM大鼠肝脏的炎症反应,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与PPARγ/NF-κB/ADPN通路有关.

    中等强度游泳运动2型糖尿病炎症糖脂代谢

    远程居家监控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吴迪殷稚飞陈潇冰许光旭...
    628-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居家远程监控下八段锦运动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运动能力、下肢肌力、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稳定期中重度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和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APP及设备进行远程监控下的居家八段锦训练12周.分别于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后进行功能结局评估,包括:运动耐力(6min步行距离,6MWD)、下肢肌力(靠墙静蹲时间)、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症状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结果:12周干预后,治疗组的6WMD前后差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靠墙静蹲时间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9)且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34);SF-36中的生理职能(RP,P<0.001)、精力(VT,P=0.001)、精神健康(MH,P=0.008)和一般健康(GH,P=0.001)等项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SGRQ中的症状(P=0.011)、活动(P=0.047)、影响(P=0.002)和总分(P=0.001)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居家远程监控下的八段锦运动可以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能力、下肢肌力、生活质量及症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远程居家运动训练八段锦呼吸康复

    不同自主呼吸训练方法对区域性肺通气影响的对比研究

    高志君赵珂代萌王春晨...
    634-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成像(EIT)技术探究不同自主呼吸训练方法对区域性肺通气的影响,以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训练标准及方法选取上提供行之有效的康复指导方案.方法:共纳入28名健康志愿者,取舒适站立位并进行:①平静呼吸;②腹式呼吸;③缩唇呼吸;④腹式缩唇呼吸,每位被试的四种呼吸方式随机决定,整个过程中连续记录胸部EIT;分别对比四种呼吸方式期间的潮气量(TV)、呼气末肺阻抗(EELI)、通气中心(center of ventilation,CoV)、不均一指数(GI)、区域通气延迟(RVD).结果:较平静呼吸,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腹式缩唇呼吸三种呼吸训练方法期间的TV明显增大(P<0.05);EELI明显降低(P<0.05);CoV明显减小(P<0.05,腹侧通气增多);腹式呼吸和腹式缩唇呼吸的GI明显减小(P<0.05,通气更均匀);缩唇呼吸和腹式缩唇呼吸RVD明显增加(P<0.05).结论: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腹式缩唇呼三种呼吸训练方法均能有效增加肺通气量,减少肺功能残气量,但三种呼吸训练方法对肺通气的影响各不相同:缩唇呼吸通气向腹侧移动更显著(COV更小),区域通气延迟更显著(RVD更大),而腹式呼吸可改善通气均匀性(GI更小).因此,从区域性肺通气的角度,建议COPD患者在进行呼吸训练时应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独立交替进行,以达到更好的呼吸训练效果.

    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区域性肺通气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

    李响张洪蕊刘陵鑫杨帅...
    64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叩背,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包括咳嗽训练、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体位引流等).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排痰量、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以及临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训练6周结束后,试验组在训练期间的平均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训练第1周时,两组患者在日均排痰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2、4、6周时,试验组的日均排痰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1、3、6周后,试验组的CP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日均排痰量和CPIS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拔管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试验组的拔管成功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能更有效地改善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情况,缩短气管套管的拔除时间,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气道廓清技术气管切开重症康复病房拔管

    不同脑网络经颅直流电刺激方案对健康成年人步态特征的特异性调控效果研究

    冯小帆周容吕娇娇刘宇...
    647-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额顶网络(FPN)、背侧注意网络(DAN)、默认网络(DN)三个步态相关脑网络,制定不同的脑网络经颅直流电刺激(Network tDCS)方案以期实现特异性调控步速和步态变异性、提高步行功能的目的.方法:本研究招募健康成年人,随机分3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方案:兴奋FPN抑制DN(FPN+/DN-tDCS)、兴奋DAN抑制DN(DAN+/DN-tDCS)、假刺激(Sham).在刺激前和刺激后即刻进行常速、快速和双任务条件的步态任务测试.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三种刺激方案对不同条件下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态变异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例受试者,其中64例完成测试.干预前后常速、快速和双任务步行条件下步态时空参数指标和常速步行条件下步态变异性的改变均无显著交互效应.快速步态任务中,步幅变异性(F=3.671,P=0.031)和双支撑时间变异性(F=3.879,P=0.026)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双任务步行条件下,步宽变异性(F=3.940,P=0.025)、步速变异性(F=3.936,P=0.025)和双支撑时间变异性(F=4.913,P=0.011)存在交互效应.结论:DAN+/DN-tDCS可有效降低健康成年人复杂任务的步态变异性、提升步态稳定性;但FPN+/DN-tDCS方案并未特异性提升不同条件下的步速水平.

    步速步态变异性经颅直流电刺激脑网络调控

    基于评估学信息的意识障碍患者6个月结局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陈利薇张军蒙象强冯珍...
    65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意识障碍患者的行为学量表和神经电生理学评估建立一种稳定可靠预测意识障碍患者6个月预后结局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首诊并住院治疗的意识障碍患者临床资料(20个预测因子),结局指标采用格拉斯哥结局扩展量表评分.对缺失值进行多重插补后使用LAS-SO 回归法筛选优化变量,将所得预测因子构建多因素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绘制出列线图,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44例患者,其中79例预后良好,65例预后不良.通过LASSO回归分析法最终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当患者FOUR评分高、无瞳孔散大、昏迷时间<4周、体感诱发电位Ⅰ-Ⅱ级、肌张力≤1+级时6个月预后良好的可能性越高.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95%CI:0.97-0.99)>0.75,校准曲线的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吻合度较好,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论:本文构建的基于意识障碍患者行为学量表和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及临床特征的多领域预后模型可能为临床早期预测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结局提供部分依据.

    意识障碍预后预测评估列线图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昏迷恢复量表与事件相关电位的相关性分析

    董艺谭浩陶希宋涛...
    663-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昏迷恢复量表(CRS-R)与事件相关电位MMN、P300的相关性,从而确立CRS-R量表联合事件相关电位评估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入选标准纳入意识障碍患者61例,所有纳入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即72h内)完成CRS-R评定及事件相关电位(MMN和P300)检查.先对所收集的数据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然后将具有相关性的两组数据在考虑年龄、性别、病程、病因、BMI、意识水平等多因素响的情况下进行线性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考虑年龄、性别、病程、病因、BMI、意识水平等混杂因素的情况下,CRS-R(听觉)与MMN(F4潜伏期)、CRS-R(视觉)与MMN(Cz波幅)、MMN(Fz波幅)、MMN(F3波幅),CRS-R(运动)与MMN(Cz波幅)和MMN(F4波幅),CRS-R(唤醒度)与MMN(F4潜伏期),CRS-R(总分)与MMN(Cz波幅)存在相关性,其中Cz(波幅)与CRS-R(运动)相关系数为0.759、F4(波幅)与CRS-R(运动)相关系数为0.689、Fz(波幅)与CRSR(视觉)相关系数为0.685,为显著相关.而CRS-R(听觉)与P300(F3波幅)、CRS-R(视觉)与P300(Cz波幅)、CRS-R(口部运动)与P300(F4潜伏期、Fz潜伏期)均存在相关性.结论:CRS-R量表各评分项目与MMN、P300电极点的波幅、潜伏期存在相关性,为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行为学评估提供电生理检测的客观、直接证据.

    事件相关电位失匹配负波慢性意识障碍昏迷恢复量表

    针刺联合作业疗法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会生活能力的临床研究

    汪辉党伟利马丙祥李伟...
    669-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作业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干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6岁ASD儿童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运用作业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12周.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和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第3版(PEP-3)评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统计针刺过程中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1%相比较明显提升(P<0.05).治疗后两组儿童Gesell发育量表适应性行为、粗大、精细、语言及个人-社会等5大能区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ABC交往、生活自理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效果优于治疗组(P<0.05).两组儿童S-M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PEP-3个人自理、适应行为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儿童针刺过程中的副反应较小.结论:针刺联合作业疗法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发育水平,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针刺作业疗法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会生活能力

    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姿势调控反应时与运动时的增龄性变化研究

    王雨生贾子善张攻孜左秀芹...
    675-680,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人体在失稳后的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姿势调控反应时间与运动时间的增龄趋势与年龄敏感性变化区.方法:使用DE-A体感平衡检测系统对20-79岁的健康成年受试者97例进行姿势调控时间测试,包括在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支撑面前倾、后倾、左倾和右倾失稳应激时的姿势调控反应时与运动时测试,并记录所有测试的各姿势调控时间指标.按照10岁为一年龄分段将受试者依次分为6个年龄组,其中组1(20-29岁)为16例、组2(30-39岁)为10例、组3(40-49岁)为17例、组4(50-59岁)为18例、组5(60-69岁)为31例、组6(70-79岁)为5例,观察姿势调控反应时与运动时的增龄变化,并分析其年龄敏感变化区.结果: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随年龄增长呈现延长趋势.静态平衡状态下,组6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5长,与组1-4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组5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5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4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4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3长,支撑面右倾时的反应时与组1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3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2长,支撑面左倾时的运动时与组1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2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与组1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平衡状态下,组6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5长,与组1-4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组5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5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4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4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3长,支撑面左倾时的反应时与组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支撑面后倾和左倾的运动时与组2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3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均较组1-2长,各运动时与组1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反应时与组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2的各反应时和运动时与组1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体在失稳后的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静态平衡恢复的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可能在60岁左右开始出现明显恶化,而动态平衡恢复的姿势调控反应时与运动时可能分别在50岁左右和40岁左右便开始出现明显恶化.

    支撑面倾斜应激自主平衡恢复姿势调控反应时运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