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侯深渊

双月刊

1000-758X

010-68745321

100086

北京市9622信箱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Journal 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在聂荣臻元帅的新切关怀下创刊,聂帅亲自为本刊题写刊名。是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人员的一个学术园地。广泛报道中国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技术成就、学术见解和经验总结,也报道有关中国空间技术发展方向的理论探讨和技术研究,发扬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开展学术讨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展与展望

    杨孟飞邹志刚汪卫华姚伟...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后续将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并进一步规划建立月球基地.月球探测任务由探测勘察进入到开发利用新阶段,月面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是未来月球探测的重点任务.总结了月球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国内外重要进展,涉及月球资源勘探、水冰等挥发分分析、月球矿物冶炼与材料制备、月面建造与月壤3D打印等四个方面.同时,月球资源开发利用面临极端月面环境、独特月壤理化特性、全流程无人自主控制等重大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未来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和研究思路,可为后续科学研究和工程任务实施提供参考.

    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勘探矿物开采水冰提取月面建造

    多源遥感数据在战场环境智能态势感知的现状及展望

    邵振峰党超亚张红萍吴长枝...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复杂战场环境信息的快速变化,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复杂战场环境态势,是未来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前提条件.为了探索多源遥感数据对战场环境态势感知的发展方向,基于广泛调研战场环境态势感知的遥感需求,首先对战场环境态势智能感知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多源遥感数据的处理与战场态势感知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遥感在战场态势智能感知面临的挑战,最后提炼总结了遥感在战场态势感知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遥感为战场环境态势感知提供多种观测数据,遥感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可以为军事战场环境态势感知提供多种应用,为指挥人员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但仍然存在大量挑战需要解决.在分析现阶段成果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遥感在战场环境智能态势感知的前瞻,指出了基于遥感的深度学习可解释性和智慧战场是遥感在战场智能态势感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战场环境智能态势感知人工智能遥感智慧战场

    跨临界CO2热泵空间应用研究展望

    牛子天付振东苗建印杨琦...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建立月球基地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趋势,采用基于跨临界CO2热泵的热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具备降低辐射器面积和热控系统重量的应用潜力.对跨临界CO2热泵空间应用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包括实现辐射器高效散热、热泵系统更高性能系数、压缩机体积更小等.同时指出了跨临界CO2热泵空间应用存在的难题,包括现有热力学模型无法适应空间应用、热泵在低/微重力下油气分离效率低等.基于现存的难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指导跨临界CO2热泵的后续研究及空间应用.

    跨临界CO2热泵月球基地COP航天器热控制油气分离低/微重力

    高密度集成微惯性导航自主完好性监测

    孟凡琛宋健民邢朝洋王巍...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多平台、小型化、集群化等未来微小型空天飞行器故障信息自主监测等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高密度集成微惯性导航自主完好性监测算法.该算法依托最优估计理论,分析微惯性导航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量测误差信息源,通过优选子集数目进行预检验甄选,利用牛顿恒等式优化工程计算方法,达到微惯性导航系统故障信息检测与排除的目的.与传统MHSS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显著降低系统的计算复杂度,并可有效检测小差错和多差错故障观测量,具有较高的故障信息源检测识别概率,增强了高密度集成微惯性导航与制导系统鲁棒性和完备性.

    高密度集成微惯性导航组合导航完好性监测鲁棒性

    基于进入圆球的火星大气密度与风速反演方法

    韩碧李萧齐征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火星大气密度和风速探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入圆球的火星大气密度和风速反演方法.圆球携带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测量大气阻力加速度和姿态.基于圆球阻力加速度方向实现风速与密度解耦,设计了风速独立求解算法和基于高精度风速反演结果的密度求解算法,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对反演算法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反演得到高精度火星中低层大气密度和风速,在80 km以下,横向风速误差在8%以内,密度误差7%以内.

    火星大气进入圆球风速大气密度加速度计

    基于TLE数据的大气密度反演与校正

    张衷韬张亚坤王斌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于航天器轨道预报的热层密度模型普遍存在30%左右的误差,影响LEO卫星的精密轨道确定和载荷控制.基于低轨航天器平运动变化与大气密度的关系,使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TLE数据反演2003、2007年沿轨大气密度,通过比较反演值、模型值和实测值的关系分析误差产生原因,使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密度比值.通过分析太阳辐射、地磁指数对大气密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环境指数的热层大气密度模型校正与预报方式.使用该方法对2003、2004、2007、2008年的MSIS86模型计算密度进行修正,将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从33.33%~59.62%降低到11.55%~15.13%,太阳活动低年改进量是高年的1.5~2倍.对2009年经验模型结果进行预报校正,将预报误差降低36.49%,提高了模型精度.

    热层密度反演MSIS-86大气模型大气模型校正两行轨道根数空间环境指数

    舱外航天服下肢关节阻力矩迟滞特性研究与建模分析

    李照阳戴跃洪王君尧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舱外航天服关节阻力矩是评价航天服工效性能以及规划航天员出舱作业任务的重要指标.为研究航天服关节阻力矩的迟滞特性,首先总结了关节阻力矩的产生原因,得到了下肢关节阻力矩与运动角度之间的迟滞关系.其次,采用了 Jiles-Atherton模型去描述关节阻力矩的迟滞特性,同时在实际关节阻力矩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去辨识Jiles-Atherton模型参数.最后,与改进型粒子群算法相比,所设计的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收敛速度分别提高了15.58%和10.91%,计算精度提高了 29.31%和11.77%,且对未知关节阻力矩预测误差分别减小了10.89%/25.73%和0.96%/22.2%,验证了设计算法的有效性.另外,根据建模误差特点设计了误差补偿函数,所辨识的Jiles-Atherton模型在误差补偿后对未知关节阻力矩预测误差进一步减小了46.49%/10.95%.计算所得模型可为后续舱外航天服关节助力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舱外航天服关节阻力矩迟滞特性Jiles-Atherton模型模拟退火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

    太阳翼驱动机构对卫星姿态扰动特性评估

    宋慧心晏也绘李奎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太阳翼驱动机构(solar array drive assembly,SAD A)对卫星平台姿态的扰动特性,建立了考虑SADA驱动太阳翼旋转的整星姿态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一种测量SADA带载运动特性的试验方案.通过试验得到了 SADA驱动负载的运动特性曲线,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 SADA带载驱动的传递函数.将拟合的SADA运动模型代入到整星姿态动力学模型中进行仿真,得到了考虑SADA运动时的卫星姿态控制指标.基于SADA的运动特性和安装方式,设计了将两台SADA驱动信号的相位交错180 °的扰动抑制策略.仿真验证了该策略对SADA运动的扰动抑制效果,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整星姿态动力学模型太阳翼驱动机构(SADA)运动特性传递函数扰动抑制

    中继卫星空间静态波束的构建方法

    单长胜俞道滨齐斌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空间静态波束的广域覆盖,中继卫星测控服务的时效性及多目标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对中继卫星空间静态波束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数字波束形成原理基础上,基于中继卫星相控阵天线和多个地面返向波束计算单元,实现了空间静态波束形成.最后对空间静态波束构型进行仿真分析,从不同波束交叠和不同空间高度2个角度分别开展.结果表明,在工程应用中须对卫星波束覆盖和地面返向波束计算单元数量进行折中考虑,最大化发挥中继卫星空间静态波束的性能优势.

    中继卫星相控阵天线空间静态波束数字波束形成卫星波束构型波束交叠

    电磁耦合场对星载弹性元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华雄肖勇高翔王辉...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星载可展天线广泛使用了弹性元件,这些弹性元件机械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天线的展开和正常服役至关重要,是可展天线产品满足形面精度指标要求的重要支撑.采用宏观和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究电磁场对弹性元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析其影响机制,为提升星载弹性元件机械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供新的途径.研究发现电磁耦合场能够在不改变原有产品精度等级及内部成分的情况下,将星载弹性元件刚度提升2.11%,刚度分布方差降低一个数量级;显微硬度最大可提升8.42%,硬度方差分布下降40.79%;抗蠕变性能提高45.76%,在强化机械性能的同时提高弹簧刚度分布和硬度分布的均匀性,减小个体差异.另外金相微观组织的观测结果显示电磁耦合场对弹簧机械性能的改善具有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作用.电磁耦合强化对提高星载弹性元件结构的性能稳定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技术在未来航天领域具有良好前景.

    星载弹性元件电磁耦合细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