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言静霞

双月刊

1001-7143

journals@china.com

010-62572403

100190

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710室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主办的、面向全国的我国第一个综合研究科技期刊的刊物,被《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确认为“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本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办刊宗旨,领先和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开展科技期刊研究,促进期刊事业繁荣,推动科技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中文护理科技核心期刊报告利益冲突的现状分析

    江霞
    1103-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中文护理科技核心期刊报告利益冲突的现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促进学术出版科研诚信及伦理规范.[方法]以《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收录的12种中文护理科技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知网检索12种期刊在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26日的发文数量;进一步检索各期刊利益冲突报告数量,逐篇筛查评价利益冲突的报告情况;访问12种中文护理科技核心期刊的官网,调查各期刊对论文利益冲突和作者贡献的报告要求.[结果]中文护理科技核心期刊对利益冲突的报告要求不严格,共6种期刊提出针对作者报告利益冲突的相关要求,占50%(6/12),其中2种期刊在2024年的报告率分别高达97%、86%,另4种期刊对于利益冲突报告要求的落实执行情况不甚理想,报告内容也欠规范.没有期刊要求编辑或审稿人向读者公开该项内容.[结论]建议中文护理科技核心期刊尽快贯彻落实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利益冲突声明政策,在官网及各出版平台发布利益冲突的报告要求及规范报告内容,对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进一步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利益冲突科研诚信伦理规范护理学科技期刊

    《学术出版透明与最佳行为准则》更新及其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汪源
    1109-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球开放科学的学术出版背景下,探讨2013-2022年发布的4版《学术出版透明与最佳行为准则》对于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启示.[方法]通过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协会官方网站获得第1~4版准则文本.以各项准则为分析单元,对准则内容进行纵向文本分析,以系统认识其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和发展.根据最新版的重点分析内容,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2013-2022年共推出4版《学术出版透明与最佳行为准则》,旨在通过提高学术出版行为和过程的透明度来保障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相较于历史版本,第4版围绕期刊内容、期刊行为、组织结构、商业行为4个维度的16项准则,更详细地描述实现学术出版透明的具体措施,并充分考虑对不同学科、地区、商业规模期刊的可行性,以响应开放科学带来的挑战.[结论]《学术出版透明与最佳行为准则》有助于提高我国学术出版行为和过程的透明度,保障中国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中国学术期刊须认识和参与开放科学发展;重点关注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站信息透明度建设;在期刊政策中清晰描述版权和许可条款,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编辑独立性,保障学术质量.

    《学术出版透明与最佳行为准则》开放科学中国学术期刊网站版权许可编辑独立性

    科研人员预印本使用与情感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启示——基于"小木虫"与"知乎"网络文本

    周华清李来斌林珑
    1116-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学术社区中关于预印本的帖子及跟帖,揭示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使用与情感感知,为我国学术期刊与预印本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八爪鱼爬虫软件抓取"小木虫"和"知乎"网站中预印本相关数据,使用文本分析法并借助ROST CM6软件和微词云等工具绘制词云图、构建语义网络、提取讨论主题并进行情感分析.[结果]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关注涵盖投稿前的顾虑、投递中的操作和发布后的影响等层面,涉及预印本的撤回与删除、对正式投稿的影响、学术认定和平台选择等内容,对预印本的态度以中性情感为主.[结论]预印本为传统期刊出版模式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应从整合平台资源、改进审稿制度、完善认定体系、优化出版模式等角度,打通预印本发布与期刊出版的关联通道,促进学术出版体系的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

    预印本学术社区文本分析科研人员学术期刊出版服务

    科技期刊B站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张颖唐果媛丁良萍解贺嘉...
    1125-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科技期刊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期刊媒体建设和促进科研成果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从传播要素和传播过程出发,遵循受众心理变化过程对传播效果进行细化,构建科技期刊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识别理论框架.获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不包括科普期刊)在B站的传播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科技期刊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科技期刊B站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要素,如集成主体、主办单位类型;传播渠道要素,如账号认证、更新频率;传播内容要素,如内容主题、标签数量、字幕和发布时间.[结论]为提升科技期刊视频传播效果提出多元策略:鼓励期刊"抱团取暖"、主办单位加强资源牵引、提升账号公信力、保持适度活跃性、打造内容品牌、传达精准内容、优化推送战术.

    科技期刊视频传播影响因素传播效果B站

    基于因子分析和熵权-TOPSIS法的我国医学类英文期刊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刘宇舸丁佐奇
    113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多维指标角度对我国医学类英文期刊的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为期刊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以75种我国出版的医学类英文期刊为数据源,从学术影响力、期刊声誉、社会影响力3个维度共选择14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结合因子分析来计算各指标权重,并通过TOPSIS法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结果]实证研究表明,学术影响力、期刊声誉和社会影响力3个维度互相促进.对科研成果的收藏、添加书签等交互行为比在社交媒体、新闻、博客等传播渠道的提及更能提升期刊的综合影响力.[结论]引入期刊声誉与社会影响力指标有助于综合反映期刊的多维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全面体现期刊的发展情况.

    科技评价TOPSIS法期刊评价因子分析

    F5000高水平论文特征及专家意见分析

    盖双双俞征鹿翟丽华刘雪立...
    114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期刊规范审稿机制、有效甄选优秀稿件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2021年我国精品期刊编辑部推荐的F5000高水平论文及推荐意见为分析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对F5000高水平论文的特征和专家意见进行分析.[结果]推荐F5000高水平论文越积极的期刊,影响力越高.我国期刊发表的部分论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产出较多高水平论文.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科学性、规范性是同行专家评选高水平论文的重要标准.[结论]重大科研项目是我国高水平论文产出的重要支撑.期刊应充分利用各种学术传播平台提高自身显示度和影响力,并在产学研融合中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学术论文论文评价高水平论文评审意见

    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科研人员数据论文投稿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时晨
    1149-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炼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科研人员数据论文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揭示投稿行为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获取资料,依托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数据论文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初步构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在个体层面,感知成本对数据论文投稿态度有负面影响,感知风险对投稿态度与意向均有负面影响,科研人员倾向于放大投稿风险.在技术层面,感知有用性对投稿态度与意向均有正向影响,科研人员的数据论文投稿行为更多呈现出回应学术交流的主动性与身为研究者的自觉性.在社会层面,主观规范对数据论文投稿态度有正向影响,同行建议与专业领域氛围可能成为投稿契机.感知行为控制正向作用于数据论文投稿意向,资助机构或科研人员所属机构、科技期刊的政策规定能显著促进投稿行为的发生.[结论]为促进科研人员投稿数据论文,应从降低感知风险、提升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与感知有用性等方面制定对策,如利用社群影响力、加强数据论文出版激励、完善数据出版法律体系、建立数据引用评价机制等.

    科研人员数据论文投稿行为影响因素

    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期刊评价:理论拓展、多源数据与方法创新

    尚媛媛郝若扬
    1159-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探讨新形势下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期刊评价,关注理论指导评价方案、数据支撑评价实践和方法落实评价工作.[方法]采用文献调研、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基于本土实践和国际经验,构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三维框架.[结果]理论逻辑上,基于人文社科研究范式,探讨从统一标准到分类评价的调整、从学术影响力到社会影响力的拓展、从总结性评价到诊断和建议性评价的转变,为评价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多源数据上,针对人文社科多源异构的数据特征,设计数据库建设宏观建设路径与微观建设单元,以保障评价实践的科学性;方法落实上,针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期刊评价难点,强调同行评议与科学计量的拓展与融合.[结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需要在政策导向和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从理论、数据和方法3个维度探讨契合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发展进路.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理论逻辑多源数据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