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邱蔚六

双月刊

1672-3244

cjoms@omschina.org.cn

021-33183312;63121780;23271699-5290

200011

上海市制造局路639号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口腔医学会主办、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权威性专业学术期刊,于2003年3月正式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4980/R,ISSN 1672-3244。由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中国口腔医学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担任主编,著名口腔医学专家王大章教授、张震康教授、刘宝林教授、李金荣教授、张志愿教授、俞光岩教授担任副主编,郑家伟教授担任常务副主编,国内外70余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杂志辟有临床及基础研究论著,综述、讲座,学术争鸣,临床总结、短篇报道等栏目,及时报道和反映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开辟继续教育园地,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事业。杂志为季刊,标准A4开本,每期64页,铜版纸彩色印刷,每本定价6.00元,全年定价24.00元(邮购者全年30.00元)。联系地址:上海市制造局路639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联系人:费斐。电话:021-33083812,63121780,63138341-527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治疗专家共识

    王延安秦中平郑家伟李春洁...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是头颈部常见的良性脉管源性疾病,随着对非手术治疗方案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大量患者在微创或无创情况下得以改善或治愈疾病,但在特定情况下,手术依然是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综合序列治疗中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然而,针对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如何选择和应用手术诊疗技术,学术界尚未形成规范和共识.为进一步提高国内同行对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治疗水平,规范和统一手术治疗策略,本文汇集全国多所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相关专家的讨论意见,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最新成果与诊治经验,从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诊断及术前准备、手术适应证及策略、术后护理及观察、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随访及社会心理支持等方面,制定此专家共识,以帮助和指导相关专业的医师开展规范化手术治疗.

    头颈部血管瘤脉管畸形手术治疗专家共识

    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妊娠期头颈部癌症的治疗策略

    李晨曦丁艺刘慧龚忠诚...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妊娠期合并恶性肿瘤较为罕见,但随着女性妊娠期年龄的增大、头颈部癌症(head and neck cancer,HNC)患者的年轻化,妊娠期合并HNC的发病率略有增加.然而,目前临床尚缺乏关于妊娠期HNC的规范化诊疗标准.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PubMed数据库,评估孕妇(含围产期)患HNC的频率、肿瘤类型、相关因素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对妊娠期合并HNC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头颈部癌症孕妇回顾性分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整合WGNCA和PPI网络鉴定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键基因

    李锦存翟堃胡晨刘絮影...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生物信息技术筛查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OSCC基因表达谱,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得与OSCC关系最密切模块中的核心基因并与DEGs取交集.对重叠DEGs进行通路分析及蛋白网络分析(PPI),以CytoHubba提取候选关键基因,通过生存分析确定关键基因,验证其在OSCC中的表达,进一步探索关键基因在OSCC中与免疫浸润细胞、免疫检查点之间的关系.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鉴定出53个共DEGs,富集分析其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区域、PI3K-Akt等通路.从PPI网络中鉴定20个候选核心基因,通过生存分析确定5个(SERPINE1、SERPINH1、LAMC2、ITGA5和ITGA3)与OSCC总生存期相关的基因作为关键基因(P<0.05).通过GEPIA、GSE30784数据从基因水平证明这5个基因在OSCC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P<0.05),通过HPA数据库发现SERPINE1在OSCC的蛋白水平上不表达,SERPINH1、LAMC2、ITGA5和ITGA3高表达.另外,5个关键基因与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浸润细胞和CD276、VEGFA、PDCD1等免疫检查点明显相关(P<0.05).结论:SERPINE1、SERPINH1、LAMC2、ITGA5、ITGA3可视为OSCC的生物标志物,其为OSCC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了新的视野.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生存分析关键基因免疫浸润

    本刊对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136页

    成年打鼾人群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分析

    郑彤姚侃钱轶峰孙红霞...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成年打鼾人群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危险因素,尝试性提出新型预测工具.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2012年1月-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成年打鼾人群进行数据收集,依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nea index,AHI)进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病与否分组,分为非OSA组与OSA组,对成年打鼾人群OSA患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对象1 155例,整体OSA患病率为88.23%,患者男女比例为4.12∶1.成年打鼾人群罹患OSA的危险因素是年龄、颈围/身高比、性别、腰围,相应预警值为30.5岁、22.93、男性、86.25 cm.对于成年打鼾人群,提出OSA预测工具WRAG-N,预测OSA的AUC为0.789,灵敏度为87.2%,特异度为29.4%.结论:对于成年打鼾人群,30岁以上、男性、腰围大于86.25cm是OSA患病的危险因素,颈围/身高比是OSA患病与否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作为罹患OSA的新型预测工具,WRAG-N有助于基层社区筛查成年打鼾高危人群,及时进行预防及诊治.

    成人打鼾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因素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征订启事

    142页

    同期神经化腓骨瓣用于下颌骨重建及下唇感觉恢复的术式初探

    张冰清史敬存吴梓谦张于涵...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因肿瘤截除后,同期颌骨重建及感觉恢复的新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中一并切除与病灶密切的下牙槽神经,同期行神经化血管化腓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通过影像学观察其移植骨吸收情况,应用两点辨别觉和感觉测试丝评估感觉保存效果.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患者颜面自然对称,皮瓣存活良好,移植骨稳定未见明显吸收,下唇感觉功能良好,颏部稍次,无咬唇、流涎等问题;受区及供区未见并发症.结论:同期重建神经的新方法对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时恢复下唇感觉及预防移植骨术后吸收具有较好效果.

    腓骨瓣神经吻合下颌骨缺损颌骨重建

    本刊对文稿附图的要求

    147页

    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及入ICU监护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银银朱岩岩丁嘉慧孙玉华...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住院的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和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OMSI患者14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系统性疾病、体质指数(BMI)、感染来源和累及部位数目、并发症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等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OMSI患者中,52例(36.1%)出现并发症,其中34.6%伴有气道梗阻症状;54例(37.5%)转入ICU监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值高(OR=1.005,95% CI:1.000~1.011,P=0.048)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出现并发症(OR=5.249,95% CI:1.644~16.754,P=0.005)、住院时间>10 d(OR=1.166,95% CI:1.049~1.295,P=0.004)、间隙累及数目多(OR=2.719,95% CI:1.658~4.460,P<0.001)、BMI 值高(OR=1.262,95% CI:1.050~1.515,P=0.013)是影响 ICU 监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BMI值高和感染累及间隙数目多与患者出现并发症和ICU监护密切相关,需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治疗过程中综合考量,避免不良预后发生.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ICU危险因素预后

    负压封闭引流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赵冉冉李晨曦热孜万古丽·亚森龚忠诚...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53例DN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5.3± 13.75)d,VSD 平均放置时间(16.15±8.22)d,ICU 平均监护时间(12.02±11.56)d,平均更换 VSD 次数(1.57±1.32)次.患有糖尿病患者与血糖正常患者的住院天数、ICU监护时间、VSD使用时长、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总费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值)、白介素6(IL-6)及D-二聚体(D-D)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纵隔炎的治疗中创伤小,能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患者病程中换药的痛苦,对于感染至前下纵隔及全纵隔的病例,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或纵隔切开引流,效果肯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负压封闭引流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