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抗生素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赵文杰

月刊

1001-8689

siiacjap@126.com

028-84216021

610052

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中国抗生素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雾化阿米卡星辅助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肺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翔云焦伟杰王腾飞杜蕾...
    678-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雾化阿米卡星(amikacin nebulization,AN)辅助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肺炎(multi-drug 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 pneumonia,MDR-GNB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关于AN辅助治疗MDR-GNB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4和Stata 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篇(10RCT研究)关于AN辅助治疗MDR-GNBP的文献,包含1302例患者.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AN可提高MDR-GNBP患者的临床治愈率[RR=1.27(95%CI=1.03~1.58),P=0.03],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RR=1.75(95%CI=1.21~2.53),P=0.003].另外,AN可提高MDR-GNBP患者的微生物清除率[RR=1.34(95%CI=1.09~1.66),P=0.005],缩短ICU停留时间[WMD=-2.23(95%CI=-3.79~-0.66),P=0.005],但不能降低全因死亡率[RR=1.01(95%CI=0.78~1.31),P=0.96]和肺炎相关死亡率[RR=1.09(95%CI=0.77~1.53),P=0.64].在安全性方面,AN不增加MDR-GNBP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01(95%CI=0.95~1.09),P=0.68]、肾损伤发生率[RR=0.74(95%CI=0.52~1.05),P=0.09],但会增加呼吸道痉挛的发生率[RR=2.50(95%CI=1.12~5.56),P=0.02].结论 AN辅助治疗MDR-GNBP有一定优势,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但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验证.

    阿米卡星雾化吸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eta分析

    含磷霉素的联合抗菌方案治疗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疗效: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郑慧敏刘彩玉梁炜杰黄美佳...
    686-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含磷霉素联合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carbapenem-resistant Gram-negative organism,CRO)感染的疗效.探讨含磷霉素联合治疗CRO感染的最佳方案.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3年7月6日公开发表的关于磷霉素治疗CRO感染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使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临床死亡率.使用R软件对含磷霉素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网状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偏差风险评估工具和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评估文献质量.本研究己在PROSPERO注册,CRD42022344659.结果 最初检索到11806篇文献,其中有16篇、6篇分别纳入死亡率的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含磷霉素的联合抗菌治疗方案和其他方案治疗CRO感染的总死亡率分别为25%(76/304)和42.63%(350/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dds ratio,OR)=0.44;95%CI=0.32-0.62 P<0.0001,I2=48%].在亚组分析中,含磷霉素的联合抗菌治疗方案和其他方案治疗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感染的总死亡率分别为22.06%(45/204)和35.96%(228/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2,95%CI=0.41~0.95,P=0.03<0.05,J2=0%).含磷霉素的联合抗菌治疗方案和其他方案治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感染的总死亡率分别为31.87%(29/91)和66.12%(12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03~1.76,P=0.16>0.05,I2=91%).在网络荟萃分析中,多利培南+磷霉素治疗CRO感染的死亡率最低.结论 含磷霉素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CRO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此外,多利培南加磷霉素可能是最佳的组合方案.

    磷霉素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联合治疗CRO临床结局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耐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肺炎克雷伯菌特征研究

    周燕霞郭辉
    700-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株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均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特征.方法 肺炎克雷伯菌KP2016分离自我院临床痰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KP201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对菌株进行第二代Illumina和第三代Oxford Nanopore全基因组测序.通过Unicycler对第二代和第三代序列进行混合拼接.通过ABRicate v0.8.13调用Resfinder数据库分析耐药基因.通过ISFinder分析移动元件.利用CGE(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网站分析菌株的ST型和质粒复制子类型.利用Proksee对质粒结构进行可视化.结果 KP2016菌株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均耐药,MIC分别为512和16 mg/L.MLST分析显示KP2016属于ST656,携带多黏菌素耐药相关mcr-1和mcr-8基因和替加环素耐药相关tmexCD1-toprJ1基因簇.KP2016携带1个染色体和5个环形质粒,质粒大小3,991~275,345 bp,GC含量44.35%~52.20%.mcr-1基因位于约44 kb的质粒p1上,上下游环境为ISKpn26-mcr-1-pap2-ISApl1;mcr-8基因位于IncR/IncN型质粒p2上,遗传结构为ISEcl1-mcr-8-orf-ISKpn26;tmexCD1-toprJ1基因簇结构为IS26-tnfxB 1-tmexC 1-tmexcD 1-toprJ 1.此外,菌株还携带多黏菌素耐药相关的染色体介导的CrrB突变(L204V、V237I).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KP2016多黏菌素耐药由mcr-1、mcr-8和crrB突变介导,替加环素耐药由tmexCD1-toprJ1基因簇介导.应加强合理监测,防止其在医疗机构中进一步传播.

    肺炎克雷伯菌全基因组测序多黏菌素替加环素质粒结构

    甘肃省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研究

    张璟兰光申艳琴闫静...
    705-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系统发育谱系、CC型、ST型、血清型、耐药表型及基因、毒力基因、抗性基因、系统发生关系.结果 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谱系Ⅰ、谱系Ⅱ,以谱系Ⅱ为主,共21株(84.0%).血清型以1/2a为主,共14株(56.0%),分属10个CC型,其中CC9、CC8和CC121为优势CC型,共占56.0%(14株),发现一个新的ST型,即ST3142.仅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4.0%,1/25),为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多重耐药株,本研究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基本一致.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携带LIPI-1和内化素基因,未发现携带LIPI-3的菌株,仅2株ST87型菌株携带LIPI-4.16株菌(64.0%)携带SSI-1,5株ST121携带SSI-2.68.0%(17/25)的菌株inlA基因发生了提前终止(PMSC).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能将不同谱系、血清群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25株菌共分为10个亚群,与CC型保持一致.结论 甘肃省市售食品中2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呈现遗传进化多样性,耐药基因及表型均表现出低耐药率,且携带的毒力基因丰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耐药表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

    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周国栋曹贤张娜
    714-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途径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病例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病例,并分别以"Cryptococcus neoformans""Cryptococcal neoformans infection""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感染"为关键词,检索1965-2023年外文PubMed数据库、中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疗线索及方法.结果 中文数据库未见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病例报道,有外文文献回顾调查了 1992-2003年新型隐球菌中段尿培养阳性的16名患者情况.其中,15例患有HIV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9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余7例患者在治疗前被误诊或死亡,病死率为64%;13例有新型隐球菌播散性感染的表现,其余3例表现为单一性尿路感染;16例患者尿培养均检出新型隐球菌,其中2例(占13%)尿常规提示酵母菌阳性、12例尿蛋白阳性(75%)、5例为脓尿(31%).本例患者在入院当日尿常规检测中提示酵母菌阳性,并先后在中段尿培养和血培养中检出新型隐球菌,给予氟康唑等抗感染治疗,最终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 新型隐球菌引起尿路感染的病例极罕见,尿路创伤受损可能是主要危险因素.尿中检出新型隐球菌可能是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一个潜在的早期指标,临床应提高对该菌致尿路感染的认识,及早进行相关监测及治疗,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血流感染尿液真菌学感染性疾病

    《中国抗生素杂志》投稿须知

    720,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