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链染色质结构R-loop的研究进展:从检测方法到生物学功能

    周劲聪王文杰孙前文
    289-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R-loop是由一条单链DNA和另一条RNA:DNA杂合链组成的三链染色质结构,在众多生物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生物体内有众多调控因子通过调节R-loop的稳态来影响各水平的基因组调控事件,如转录、复制、DNA损伤及修复等.近年来,随着R-loop的检测技术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R-loop生物学新功能正在被发现.本文归纳比较了不同的R-loop检测方法,并对植物R-loop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进行了重点阐述.

    RNA:DNA杂合链R-loops基因组调控

    植物自噬的功能及其农业应用展望

    曹嘉健周杰
    304-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种高度保守的自我降解机制,细胞内多余或有害的内容物可以被双层膜的自噬泡包裹并转移至植物液泡,然后通过水解酶降解.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自噬在植物生长调节及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在植物中鉴定到了大量的自噬相关基因,并挖掘了其上下游调控网络.本文介绍了自噬的形成及其调控机制,以及自噬在植物生长和逆境响应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植物自噬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方向.

    植物自噬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农业应用

    植物一氧化氮合成代谢与信号转导研究进展与展望

    龚心如詹妮胡济梁左建儒...
    32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有机体内一种重要的气体信号小分子,通过介导S-亚硝基化修饰、酪氨酸硝基化修饰等翻译后修饰,影响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在植物中,NO调控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并与植物激素、活性氧等信号分子之间形成复杂的交互调控网络,精细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阶段,以维持植物 的正常生命活动.本文概述了NO的合成与代谢、作用机制,以及NO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

    一氧化氮信号分子S-亚硝基化修饰硝基化修饰

    RNA m6A甲基化调控免疫稳态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宗鑫付杰靳明亮汪以真...
    33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系统的运行依赖于对基因表达的严格调控.近些年来,发现RNA修饰N6-甲基腺苷(m6A)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综述在介绍RNA m6A修饰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RNA m6A调控免疫稳态的机制及研究进展,包括免疫识别、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获得性免疫应答以及肿瘤免疫.此外,讨论了该领域当前的一些挑战,并展望了m6A甲基化修饰与免疫稳态相关研究的未来方向.

    表观遗传RNAm6A甲基化免疫调控免疫稳态

    尿素循环关键酶在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

    魏萌萌乔瑞张洁张仙宏...
    347-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尿素循环是将机体代谢产生的氨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尿素的过程,对于维持体内氨基酸水平及氨稳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尿素循环几乎只在肝脏中进行,因此癌症中的尿素循环通常处于失调状态,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尿素循环酶的表达来适应环境和调控生物合成,同时尿素循环失调会暴露出癌症的短板,了解尿素循环在癌症中的演变可以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介绍尿素循环酶在不同肿瘤中的差异性调控,了解尿素循环在肿瘤细胞中的重编程,总结了尿素循环和肿瘤微环境、肿瘤治疗之间的关系.

    尿素循环代谢重编程肿瘤微环境

    ILCs在哮喘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闫成花况文东靳亮马广强...
    359-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哮喘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病人会出现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以及气流受限等临床症状.引发哮喘的因素较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按照临床表型,哮喘可分为过敏性哮喘和非过敏性哮喘.T细胞2(T helper 2,Th2)长期以来被认为在过敏性哮喘疾病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故过敏性哮喘又称Th2型哮喘.随着非Th2型哮喘以及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cytes,ILCs)的发现,ILCs在哮喘疾病中的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最近的研究发现,ILCs是Ⅱ型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有效来源,并可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在哮喘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ILCs在哮喘疾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过敏性哮喘非过敏性哮喘ILCs

    工程化细胞外囊泡与癌症治疗

    廖舒捷颜梓淇赵文龙李楠...
    36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之一,具有稳定性高、进入组织细胞的能力强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在癌症治疗中有先天优势.但天然EV靶向性差、杀伤癌细胞的能力弱.大量研究表明,工程化改造有望提升EV的癌症治疗效果.现有的EV工程化策略包括EV表面修饰和药物装载.通过在EV表面修饰纳米抗体、肿瘤靶向肽、核酸适体或超顺磁纳米颗粒等分子,可以提高EV的靶向性.在EV中装载化学小分子、蛋白质或核酸类抗癌药物,可以增强EV的肿瘤杀伤能力.经过工程化改造的EV可以行使多种功能,包括靶向递送化疗药物、调控癌细胞基因表达、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以及联合多种治疗方法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工程化EV作为癌症治疗研究的探索热点,亟需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来规范其研发、生产和使用,并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及性.

    细胞外囊泡表面修饰药物装载靶向递送基因治疗免疫治疗

    植物物候变化的全气候生产要素影响机制与模型研究

    周广胜宋兴阳周梦子周莉...
    380-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候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指标,不仅是植被动态模型的重要参数,也是陆地碳循环模型和大气环流模式的重要参数.本文从物候变化机制和物候模拟模型两方面综述了植物物候研究最新进展,剖析了物候研究趋势,指出当前物候研究大都仅考虑单一气候因子或少数几个气候因子的影响,涉及多气候因子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仍很少,还没有开展植物全气候生产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物候的研究;受物候变化机制认识与研究物种的限制,现有物候模型仍不能反映植被生长的真实性,也不能有效模拟物候变化.本文指出,全面认识物候变化的机制迫切需要考虑影响植物物候的全气候生产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为物候模型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植物光合作用是最主要的物候影响因子的研究结论,提出采用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植物物候变化驱动因子,不仅体现气候环境因子对植物生产的综合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全过程中的一致性,还体现了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从而实现物候的准确模拟.本文提出的未来物候研究方向,有助于丰富物候认知、提升陆地碳循环和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准确性.

    物候全气候生产要素机制模型研究展望

    柔性载药纳米颗粒在毛细血管中输运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闫秀如乐恺张燕游宇...
    390-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柔性纳米颗粒的载药系统由于其诸多优势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浸入边界法建立了柔性纳米颗粒和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的三维输运模型,研究了柔性纳米颗粒的迁移机制与特性,并分析了红细胞比容、变形能力及纳米颗粒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微血管中柔性纳米颗粒自身有向血管中心迁移的趋势,其径向迁移量随颗粒刚度的增强而减小.红细胞的径向迁移运动及变形,会导致纳米颗粒受排挤而趋向血管壁面的无细胞层;红细胞比容、变形能力及纳米颗粒刚度的增加,能提高纳米颗粒的趋壁率.在混合颗粒输送方案中,颗粒间及颗粒与红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较低刚度颗粒的趋壁率减小并增加刚度较高颗粒的趋壁率.研究结果对纳米载体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药物输运毛细血管柔性颗粒红细胞数值模拟

    耐热基因线路随机组装构建高版本耐热酿酒酵母

    许可张运峰秦磊范永山...
    399-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绿色生物制造体系因控制常温发酵需要消耗大量冷却水所带来的能耗问题,本文以工程化思维,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进行耐热基因线路随机组装,重编程酿酒酵母细胞工厂提高其耐热能力.本文选择来自腾冲嗜热菌(Thermoanaerobacter tewgcongensis)、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来源的32个耐热基因作为核心功能元件,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不同强度的组成型启动子(14个)和终止子(10个)作为调控元件,采用Golden Gate组装技术将耐热基因元件和调控元件进行随机组装,基于全自动高通量筛选平台和高通量细胞筛选技术,实现耐热酵母的高通量筛选.从96孔深孔板-1000mL三角瓶的二级筛选体系,以及合成培养基-真实物料液化醪的二级发酵培养基进行高版本耐热酵母筛选,最终筛选得到工程菌4741-GRX5和4741-ttha0122,42℃培养72 h残留葡萄糖含量分别为对照BY4741的77.4%和74.5%,乙醇产量分别比BY4741提高5.8%和2.5%,建立了全新的耐热菌株筛选平台.

    合成生物学酿酒酵母耐热基因线路高温发酵绿色生物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