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健康时代下的微生物群系

    邓子新焦念志岳建民
    553-555页

    肠道微生物:解析神经精神疾病的新视窗

    刘兰香王海洋谢鹏
    55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对维持宿主健康有重要作用.大量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成改变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然而其具体机制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移植可将特定疾病表型从人传递到动物,表明肠道微生物是疾病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基于动物实验的发现是否可以应用到人类,还需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调控大脑疾病的相关机制仍待明晰.解析肠-脑轴相互调控关系,将极大地促进基于肠道微生物开发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治新策略.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参与常见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的证据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展望.

    肠道微生物神经精神疾病肠-脑轴

    模式识别受体对肠道菌群稳态的影响

    孟广勋
    571-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共生微生物定植于人的肠道、肺、皮肤、生殖道等黏膜和屏障器官,与免疫系统和上皮屏障系统存在动态、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共生菌群通过其多种组分和代谢物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免疫系统则通过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调控共生菌群的发育、定植和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两部分,而天然免疫系统处于和共生微生物互作或响应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前沿.本文综述了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的功能缺失或异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包括炎症小体、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CLR)、维甲酸诱导基因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RLR)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并指出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塑造肠道菌群中的协同作用.

    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炎症小体黏膜免疫感染肠道微生物群稳态

    肠道菌群重建的层次及其核心介入途径

    陆高辰张发明
    582-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研究凸显了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性.利用重建肠道菌群的手段治疗疾病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多,进一步催生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变革性发展.本文重点对肠道菌群重建的3个层次(洗涤菌群移植、选择性菌群移植和益生菌)和相关核心介入途径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并涉及大众对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整体整合关系的认识障碍、相关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肠道菌群治疗疾病.

    微生物菌群洗涤菌群移植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经内镜肠道植管术

    脑-肠轴在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中的机制探索与应用展望

    徐开宇刘玲尹恝何彦...
    594-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单一病种致死与致残首因.预防脑卒中事件及其并发症,改善患者疾病结局,是神经病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等通路,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功能和宿主行为.最新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生前基础疾病,急性期脑缺血事件,以及卒中后并发症,均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因果关联.本综述讨论了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病因角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由脑到肠,再由肠到脑的因果交互驱动新机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参与了脑卒中相关并发症,如脑卒中后抑郁、认知障碍、感染与睡眠障碍等研究进展.此外,益生菌干预等新型疗法有潜力改善脑卒中危险因素、事件与并发症的结局,但仍需进一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究益生菌的作用机制与应用价值.脑卒中系列疾病中大脑与肠道存在互作机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扮演了重要角色,阐明脑-肠轴相关机制对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脑卒中脑-肠轴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代谢物脑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脑卒中后感染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肠道微生物在孤独症中的研究进展

    赵晴刘星吟
    605-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物由于物种丰富、功能多样以及群落内部、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复杂,很大一部分仍是有待解密的"黑匣子".在人类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异常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包括物种丰度的差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改变,而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已被广泛报道,这些工作共同揭示了孤独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紊乱的现象与行为缺陷及其共患病症状的关联.本文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孤独症的关联、机制探索以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肠道微生物孤独症谱系障碍肠-微生物-脑轴神经发育

    猪肠道微生物与机体脂质代谢研究进展

    马燕飞刘建新汪海峰
    616-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物在调控宿主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猪是一种易沉积脂肪的动物,但其很少发生代谢性疾病,其肠道核心菌群及代谢产物被认为是主导该生理现象的原因之一.本文系统综述了猪肠道微生物与脂质代谢的关系,分析了微生物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胆碱代谢物和胆汁酸等对脂质代谢影响作用,以期洞悉肠道微生物调控宿主脂质代谢的潜在机制.旨在为猪生产中机体脂质沉积调控提供思路,为人类脂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研究提供可用模型和借鉴.

    肠道微生物脂质代谢益生菌

    微生物群系与动物消化道营养

    慕春龙李轩吴海琴柳思强...
    626-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化道包括口腔、胃和肠道,是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场所;消化道内营养素的消化、代谢和吸收是保障胃肠道结构功能的基础,也是动物机体生长和发育的前提.胃肠道内食物、微生物和肠壁互作,保障了肠道上皮细胞营养和肠道微生物营养,构成了动态的消化道营养系统.消化道特别是肠道的肠腔和肠黏膜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病毒等,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系.肠道微生物群系参与代谢机体摄入的营养素和非营养素类物质,通过调节消化道内营养素的转化、吸收和排出等过程,影响机体内的营养分配.本文主要聚焦胃肠道,综述了微生物群系与动物消化道营养的研究进展,为研究微生物群系和营养互作提供参考.

    微生物群系小肠大肠消化道营养

    蚊虫微生物群系及其在蚊媒疾病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蒋永茂汪丽华胡文倩高涵...
    637-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蚊虫体内外栖居着大量的微生物,构成多样且动态的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蚊虫微生物群系(mosquito microbiome)在蚊虫的营养、代谢、免疫等诸多生理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蚊虫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蚊虫微生物群系显著影响蚊媒病原体感染和传播,在蚊媒疾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全面了解蚊虫生理以及蚊媒疾病传播不能忽视微生物群系的关键作用.本文系统概述了蚊虫微生物群系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微生物群系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与互作机制,以及基于蚊虫微生物群系的蚊媒疾病阻断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利用微生物群系防控蚊媒传染病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微生物群系蚊虫-微生物互作蚊媒传染病共生菌阻断策略

    肠道病毒组学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的进展及挑战

    江小青李墨尹衡闯郭倩...
    647-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病毒对肠道微生物群系的种群结构、细菌性状乃至人体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相比肠道细菌,人们对其的研究和了解仍然很缺乏.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的快速发展,为从组学途径深入研究肠道病毒提供了契机.本文针对当前肠道病毒组学领域以噬菌体、真核病毒等为对象的高通量数据,总结并分析了近年来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共性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梳理了一系列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其中大多适用于基于宏基因组或宏病毒组两种策略的病毒组学分析.同时,针对目前实际生物学问题和临床问题的复杂性,人工智能方法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未来三代测序技术可能的广泛使用,讨论了病毒组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方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肠道病毒组宏基因组组学分析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