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硒和硒蛋白与宿主肠道健康的互作调节机制

    何羿文黄乐周锡红印遇龙...
    1055-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体内合成为硒蛋白,参与抗氧化和免疫应答等众多生理机能的调控.近期研究表明,硒和硒蛋白可能与宿主肠道微生物、抗氧化系统和免疫因子存在互作调节肠道稳态的功能,进而起到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硒在肠道中的吸收和硒蛋白的合成及功能,重点解析了硒和硒蛋白与肠道微生物、肠道氧化应激和肠道免疫间的互作调节机制及其在肠癌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硒用于预防或治疗肠道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硒蛋白肠道微生物氧化应激免疫癌症

    细胞治疗药物:基于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应用

    惠利健
    1067-1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细胞作为一种治疗药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很多疾病领域展示了其出色的治疗效果.通过对细胞药物科学基础的分析,对比小分子、大分子药物开发的基本逻辑,可能会对细胞药物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本文认为,细胞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仍然是贯穿整个细胞药物研发、工业制备和临床应用的核心.对细胞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细胞药物的设计和研发,优化细胞药物的制备和质控,明晰细胞药物的体内命运和功能,从而推动细胞药物更快地走向临床,取得成功.此外,基于对细胞药物作用机制的思考,本文也提出了未来细胞药物的几个发展方向.

    细胞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制备和临床应用

    克雷伯氏菌细胞工厂

    郝健
    1072-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雷伯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生长旺盛.其细胞内部除了细胞质外,还具有周质空间和细菌微室等不同微环境,这些区域化的微环境适合一些特殊的代谢途径.这些特点使得克雷伯氏菌成为一类优良的细胞工厂底盘细胞.基因重组或编辑方法是细胞工厂研究的基础,Red重组酶辅助的基因重组系统和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克雷伯氏菌的基因操作.野生型克雷伯氏菌具有合成高水平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等化合物的能力,以这些内源代谢途径为基础,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后的工程菌株可以高效生产多种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包括:3-羟基丙酸、二羟基丙酮、甘油、1,2-丙二醇、丙醇等甘油代谢途径相关化合物,R-乙偶姻、2-丁酮、仲丁醇等2,3-丁二醇合成途径相关化合物,2-酮基葡萄糖酸、葡萄糖酸、木糖酸等葡萄糖氧化途径相关化合物,以及2-酮基异戊酸、异丁醇、2,3-二羟基异戊酸和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合成途径相关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生物能源与生物基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克雷伯氏菌细胞工厂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

    COVID-19患者黏液过度分泌:信号通路调控及相关靶向治疗策略

    陶斯怡岳涓钟贤柯梓李善妮...
    1083-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COVID-19是由SARS-CoV-2引起的全球性大流行疾病,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影响.被SARS-CoV-2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黏液分泌过多的症状,从而引起呼吸道阻塞.调控黏液分泌的信号通路相对复杂,尽管黏液过度分泌与COVID-19疾病相关性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在临床症状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对COVID-19中气道黏液分泌异常的机制研究有限.本文讨论了SARS-CoV-2对气道黏液的影响以及黏液过度分泌的机制,并初步探讨了靶向几种黏液相关信号通路(STAT,MAPK,NF-κB和EGFR)的治疗策略.此外,本文还基于多通路调控提出联合治疗可能是一种更优的治疗策略,并且围绕PROTAC这一新兴的靶向治疗手段进行了展望.在当前SARS-CoV-2致病力减弱、传染性增强的背景下,本工作对COVID-19临床症状相关研究及治疗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有望为COVID-19提供新的干预思路.

    COVID-19SARS-CoV-2黏液分泌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联合治疗EGFR

    CRISPR/Cas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赵子渊彭俊平
    110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技术作为强大的基因编辑及基因调控工具,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产业、基因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近些年来,基于Cas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的核酸切割活性,CRISPR技术在核酸检测领域展现了其简单快速、高效特异的特点,以及在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领域的应用潜能,可满足临床早期治疗及床旁监护所需的快速诊断需求.根据Cas酶的不同活性(顺式切割活性和反式切割活性),本文将基于Cas酶的核酸检测技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CRISPR/Cas9系统和CRISPR/Casl2,Cas 13,Cas14系统,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此外,本文还详细综述了CRISPR/Cas系统与多信号传感器的联合应用,总结了CRISPR/Cas核酸检测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CRISPR技术Cas蛋白核酸检测即时检测

    VPS35在肿瘤发生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姚欣怡董瑞郝庆刚沈俊岭...
    1120-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VPS35是Retromer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吞体蛋白分选转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VPS35作为一种新的致癌基因,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调控多种因子及通路,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本文综述了目前VPS35调控肿瘤相关因子及通路进而促进肿瘤发生与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讨论了 VPS35在肿瘤发生与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为将来深入研究VPS35/Retromer组分在肿瘤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VPS35Retromer肿瘤发生肿瘤转移

    青藏高原陆生维管植物分布及其保护

    刘锋梁致远李杰杨飞龄...
    1133-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孕育有丰富的维管植物,且以濒危、特有和狭域物种众多为特点,其保护对维护区域生物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因历史原因,已建保护地对区域维管植物的保护效率较低,急需开展面向维管植物保护的青藏高原保护地体系优化研究,以提升其保护效率.本研究通过揭示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识别热点地区、保护优先区和保护空缺,评估已建保护地和保护优先区的维管植物保护效率,进而提出面向维管植物保护的青藏高原已建保护地优化策略.结果显示,(ⅰ)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多样性分布整体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热点地区主要位于横断山区和东喜马拉雅山地;(ⅱ)识别的16个保护优先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南部和西北部,其对青藏高原维管植物的保护效率为97%以上;(ⅲ)已建保护地对区域维管植物(7.32%)及其濒危(4.81%)、特有(8.28%)和狭域物种(0.98%)的保护效率均较低,仅覆盖约1/4的保护优先区,青藏高原维管植物保护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ⅳ)将本研究识别的Ⅰ级保护空缺(仅占青藏高原国土面积6.5%)用于保护地体系优化,可有效提升已建保护地对青藏高原维管植物的保护.本研究为探索面向青藏高原维管植物保护的已建保护地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权衡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青藏高原维管植物保护优先区保护空缺优化策略

    湿加松个体老化模式与平茬复幼的机理

    杨舜垚张贵芳张曦林昌明...
    114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树是我国重要的针叶树造林树种.在早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树木复幼等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多种针叶树树种的无性繁育,但缺乏从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评价和测算.本研究以实生湿加松和平茬复幼的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为研究对象,结合转录组测序、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荧光实时定量PCR等多种技术,鉴定到Pt6G14330,Pt6G55590,Pt9G03170,Pt3G66280(AP2L3),PtJG21230,Pt4G16540,Pt2G41770(DAL10),Pt1G04760(M4DS28)等年龄标记基因,同时借助这些基因阐明了湿加松个体发育老化的空间模式,并揭示了平茬复幼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还发现,平茬后湿加松嫩枝中茉莉素、水杨酸、生长素等含量显著上升,脱落酸含量显著下降,暗示树木的平茬复幼与激素变化密切相关.这一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厘清了针叶树的组织年龄变化规律,也为树木高效规模化繁育过程中复合生长调节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湿加松个体发育老化平茬复幼分子证据规模化繁育

    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祝景彬张志成李红琴吴启华...
    1166-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然而其生物量及土壤性状变化特征与放牧管理的耦合研究仍相对薄弱,不利于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封育禁牧(control check,CK)、轻牧(light grazing,LG)、中牧(medium grazing,MG)和重牧(heavy grazing,HG)放牧梯度实验样地,分析了不同放牧梯度下高寒草甸生物量与土壤性状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中不同牧压梯度下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LG>MG>CK>HG,0~40cm地下生物量表现为MG>LG>HG>CK,说明适度放牧(LG,MG)有助于提高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0~10cm地下生物量分配比表现为LG>MG>CK>HG,暗示过度放牧压力下会使高寒草甸根系更多集中于深层土壤.根冠比基本表现为HG>MG>LG>CK,表明放牧会使高寒草甸生物量更倾向于往地下分配.放牧减少了高寒草甸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含量,提高了 土壤pH.适度放牧降低了土壤C/N和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增加了高寒草甸的土壤速效氮(soil available nitrogen,SAN)和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不同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其分配的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BD,SAN和pH.结果表明,过度放牧降低了生物量并增大了根冠比,适度放牧是维持高寒草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评估高寒草甸碳循环过程提供参考,并为寒草甸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放牧生物量根冠比

    应激诱发抑郁的潜在机制和新治疗靶点——LBP抑制单胺生物合成

    韩盈陆唐胜陆林
    1176-1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