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呋喃结构的生物合成、分离转化及高值利用

    王善勇蔡婷婷梁洁梁馨予...
    1183-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酸果糖作为植物固碳过程的起始糖单元和关键呋喃中间体,是生物质基呋喃结构的起源,也是合成吡喃结构的五碳糖和六碳糖的前驱体,并最终作为植物的结构和储能单元储存在植物体中.通过适当的化学手段可以将吡喃结构的糖单元从林木资源中分离并进一步将其还原至呋喃结构单元,继续通过热化学或光电催化转化为呋喃类高值燃料和化学品.本文主要围绕呋喃结构的生物合成、分离转化和高值利用,综述了林木植物固碳过程中呋喃结构的演化路径,重点讨论了林木吡喃糖向两种重要的林木呋喃结构产品——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转化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一步制备呋喃化学品和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双碳"目标和生物经济国家战略下的生物基化学品和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磷酸果糖异构转化糠醛5-羟甲基糠醛

    植物锰元素的吸收转运及调控

    谢地香马雪宁赵雨晴李佳馨...
    1199-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锰(M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在光合作用、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酶活性调节、氧化胁迫反应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碱性土壤引起的锰缺乏和酸性土壤导致的锰毒害问题是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植物锰营养效率或对高锰环境的适应性取决于锰的吸收、转运和分配,依赖定位于各类膜系统上的锰转运体,它们负责细胞内锰离子的稳态平衡.本文主要以拟南芥和水稻为例,综述了不同亚细胞定位的锰转运体在植物吸收、转运和分配锰方面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希望为解决我国北方碱性土壤锰缺乏和南方酸性土壤锰毒害引起的农业安全生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锰转运体吸收与利用分子机制拟南芥水稻

    植物RuBisCO研究进展

    周昱婕李霞陈根云周文彬...
    1213-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未来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生物量的有效途径之一.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是光合碳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催化RuBP与CO2的羧化反应,将无机碳固定为有机碳,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靶标.然而,RuBisCO催化速率低且底物特异性差,不能有效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因此被称为"低效率酶".鉴于RuBisCO在光合作用过程和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提升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潜力,RuBisCO的遗传改造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RuBisCO的分类进化、折叠组装机制、自然变异以及响应环境变化的生理生化机制,重点介绍了RuBisCO遗传改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RuBisCO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和讨论,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化酶自然变异环境响应RuBisCO遗传改造

    碲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周隋李朝卿谢晓婷马梦雯...
    1230-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碲纳米材料作为一种窄带隙半导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同组成、尺寸、形状和结构可控的新兴Te纳米材料已被报道.不同的纳米结构决定了Te纳米材料不同的性质,这使其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成为重要的候选者.本文综述了新兴Te纳米结构的合成和形貌控制、Te纳米结构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并对Te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碲纳米材料合成肿瘤成像治疗

    转录因子FoxM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李炎宸耿瑞璇赵珂陈野野...
    1239-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叉头框转录因子(Forkhead box M1,FoxM1)是转录因子的一种,被认为是多种癌症中肿瘤发展、细胞周期进展、侵袭和转移的主要调节因子,与细胞增殖等过程密切相关.近些年,随着人们对FoxM1的关注,科研人员做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对FoxM1的调控和功能的了解也逐步加深.许多学者以其为靶点,探索关于利用FoxM1的小分子抑制剂作为治疗癌症的新型药物.本文回顾了有关文献,系统阐述了FoxM1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以期为诊断肿瘤性质、评估肿瘤恶性程度、选择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转录因子FoxM1恶性肿瘤

    细胞力学特性测量方法及应用

    衡扬闫加奇俞文强陈晨舒...
    1247-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细胞的力学特性,如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等,不仅是其独特的标签,更与细胞的生理功能直接相关且相互影响,在细胞的生长与死亡、分裂、分化、运动和黏附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结合微机电、工程物理和微流芯片等理论和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实现了单细胞力学特性准确、稳定、灵敏的测量.本文回顾了当前细胞力学特性的测量技术、方法,以及细胞力学特性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根据是否与细胞发生接触这一原则,本文将当前常用的测量单细胞力学特性的方法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类,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实现原理及实现方式,并结合实例阐明其优缺点以及实际应用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细胞力学特性测量及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单细胞分析细胞力学特性细胞力学特性测量生物医学工程

    中药资源再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思考

    刘娟李琛张勇洪蒋超...
    1274-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生赋予生物体修复和替换受伤组织器官的能力,在中药材种植及养殖过程中应用广泛,然而关于中药资源再生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再生效率的提高对中药材高质量品种的育种及种质资源的储备至关重要,同时中药资源再生机制的挖掘也有助于筛选新型药物分子.有效引入先进的再生技术、推进中药资源的再生研究,是实现中药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本文回顾了动植物再生研究的科技史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药用植物与药用动物的再生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并提出中药资源再生研究的发展战略思考,推进中药资源学科与现代科学高质量融合,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中药资源再生细胞全能性与多能性

    我国康复需求与科研供给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霍家康郭欣戴婉薇王忠彦...
    1287-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康复需求日益旺盛,相关科研供给快速增长,而供需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与康复需求相关的疾病负担数据,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论文数据,以及Dimensions平台的注册临床试验和发明专利数据,本文回顾性分析发现,1990~2019年,我国25种疾病的康复需求及围绕康复的论文、注册临床试验和发明专利数量均呈增长趋势.供需关系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其中,康复需求以肌肉骨骼疾病最高,科研供给以神经系统疾病最高.康复研究缺口较大的疾病主要为肌肉骨骼疾病、感觉损伤、精神障碍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科研供给增加,出现了疾病负担下降速度更快或上升速度放缓的趋势,如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感觉损伤和精神障碍.未来应结合我国康复需求特征,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科研供给,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水平.

    康复疾病负担科研供给

    帕金森病人中脑小胶质细胞的亚群分析

    刘蓓何嘉莉王子艳黄翔...
    1298-1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帕金森病人中脑小胶质细胞的亚群特征及其随病理过程发生的改变,探索帕金森病治疗的新靶点.利用新近发表的帕金森病人中脑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提取小胶质细胞数据,通过与阿尔茨海默病人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数据的比对分析,统计各亚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人中脑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情况与阿尔茨海默病条件下有显著不同,出现占比增加的亚群并不重合.进一步分析提示,P2RY12,CX3CR1和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通路相关的因子等关键蛋白可能与帕金森病人中脑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有关系.本研究利用病人样本开展的分析说明,不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因其不同的病理过程而可能伴随着不同亚群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开发针对该类疾病的特异性治疗策略时应系统考量这种差异.

    帕金森病小胶质细胞细胞亚群

    水稻赤霉素类受体基因OsGRL1调控水稻穗外露及籽粒大小的功能分析

    杨晓颖胡又川杨淇孙丽娜...
    1310-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穗的外露(穗颈长度)对水稻的产量有重要影响.穗颈过短,会造成包颈穗,影响水稻的结实率;穗颈过长,容易造成倒伏或穗颈折断,从而影响水稻的生产和产量.赤霉素(gibberellin,GA)在植物茎的伸长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水稻赤霉素类受体家族基因OsGRL1(Gibberellin receptor like 1)的功能进行了探究,发现该基因在水稻穗颈长度和产量性状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表达分析表明,OsGRL1在茎、叶鞘及茎顶端组织中高表达,不受外源GA的诱导.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与已知的水稻GA受体蛋白OsGID1定位于细胞核中不同,OsGRL1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且不随外源GA的诱导而改变.与野生型相比,OsGRL1敲除突变体表现出穗颈伸长、籽粒变小和千粒重降低的表型,而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穗颈缩短、籽粒变大且千粒重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OsGRL1基因突变使GA信号转导通路中抑制基因SLR1的表达下调,提高了突变体对GA敏感性.因此,OsGRL1通过调控GA信号转导通路基因的表达而调节水稻穗颈伸长和产量,在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水稻赤霉素类受体家族赤霉素穗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