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孙枢

月刊

1674-7240

geo@scichina.org

010-64015883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Terr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解决围绕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争议

    白晓永张思蕊Pete SMITH李朝君...
    2747-2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碳循环过程,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CSs)的重要性几乎与植被碳汇相同.然而,由于碳酸盐溶解过程可逆,在各国制定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碳中和政策时,CCSs引发了争议.因此,为了解决这些争议,本文回顾了对CCSs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围绕其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争议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有关CCSs的五个争议,分别揭示了CCSs的存在,量化了它们的重要性,澄清了它们的时空格局,并记录了它们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增加和演变.通过解决这些争议,将有助于明确CCSs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碳汇碳酸盐岩风化碳循环气候变化人工干预

    植被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思其张旭陆正遥倪健...
    2762-2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地植被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既是气候变化最鲜明的反应和标志之一,又通过能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对气候系统内部产生重要的反馈.为了定量且机理性地研究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双向反馈,植被模型得以迅速发展.植被模型以植物功能型的生态生理限定性为理论基础,通过将植被按照植物功能型及其关联的环境因子归并到生物群区,模拟它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分布和演替,并进而深入探究陆地碳循环过程.本文回顾植被模型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在统计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静态植被模型只能模拟植被与气候背景达到平衡状态下的分布特征,而全球动态植被模型(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s,DGVMs)能模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瞬时响应和长期动态变化,并可耦合于地球系统模式中模拟大气-海洋-陆地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系统的变化.目前DGVMs应用广泛,主要集中在模拟不同时空尺度陆表植被地理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估算陆地碳水通量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等方面.未来植被模型可围绕植被模式层级、古植被瞬变模拟、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机器学习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发展.

    植被模型DGVMs生态系统植物功能型植物功能性状

    环境伦理研究和实践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夏军鲁晓朱彤樊杰...
    2783-2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伦理的研究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交叉研究重要的课题.本文论述了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析环境伦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现有环境伦理研究与环境科学存在割裂问题,缺乏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环境伦理研究的全球性视野不足;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新污染物及微塑料污染治理、水环境标准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长江大保护工程实施等典型案例,分析了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交叉研究面临的新挑战,探讨环境伦理如何支撑环境保护实践,为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伦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环境伦理"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政策实践

    地球磁鞘中动理学尺度磁洞的研究进展

    史全岐姚淑涛Maria HAMRIN刘吉...
    2789-2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到电子动理学尺度上的磁洞(Kinetic Scale Magnetic Holes,KSMHs)是磁化的湍流等离子体中产生的极其微小的结构之一.近年来,借助磁层多尺度卫星(MMS)超高精度的观测数据,KSMHs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总结了地球磁鞘湍流中观测到的KSMHs的最新特性,以及它们对空间等离子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KSMHs呈现出由电子抗磁漂移引起的准圆形电子涡旋结构.这些电子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并被加速.在地球的磁鞘中,KSMH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太阳风和磁尾,表明湍动的磁鞘是其主要的产生区域.此外,研究发现,KSMHs能够在针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模拟中产生,并成功地被动理学平衡模型所复现.研究证实了KSMHs能够通过非绝热加速机制加速电子,并可能成为磁重联过程中能量耗散的额外途径.值得注意的是,KSMHs能够在空间等离子体中产生多种波现象,包括哨声波、静电孤立波和电子回旋波.这些结果突显了KSMHs的影响,如波粒相互作用、能量级联/耗散以及粒子加速/加热等.本文梳理了这些发现,探讨了它们的产生机制、类似结构,以及在地球磁尾和太阳风中的观测.未来在这一活跃的研究领域需要展开更深入探索.

    磁洞电子涡旋镜像模磁鞘湍流相干结构动理学尺度电子加速哨声波

    火星光电子边界对2018年全球沙尘暴的响应

    王誉棋崔峻魏勇吴兆朋...
    2823-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星沙尘暴是火星上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之一.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沙尘颗粒加热或冷却火星大气,影响大气环流,调节地表反照率模式,并进一步影响火星表面至高层水和二氧化碳的交换等过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调控火星气候变化.然而,以往对火星沙尘暴影响的观测研究仅限于400km以下的区域,这限制了我们对火星电离层至磁层高度对沙尘暴的响应的深入理解.本文基于火星大气和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上的太阳风电子分析仪,通过自动识别光电子能谱程序确定了太阳天顶角低于120°处的火星光电子边界(PEB),进一步以日侧PEB的高度变化作为火星电离层顶变化的指标,分析了2018年(第34个火星年,MY34)火星全球沙尘暴期间(GDS)PEB高度的变化,并将其与第33个火星年(MY33)中没有全球沙尘暴的时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尘光学厚度(CDOD)是火星全球沙尘暴期间PEB高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火星全球沙尘暴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和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影响火星高层大气和电离层.

    火星全球沙尘暴火星光电子边界电离层顶

    利用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幔过渡带结构

    朱敏吴庆举宁杰远张瑞青...
    2835-2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科学台阵项目布设的区域宽频带密集流动台阵观测资料,选用东亚地区高分辨率三维速度模型,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大同火山下方410-km间断面出现下沉,下沉幅度为10km左右,指示410km深度附近存在高温异常,推测与太平洋板片在地幔转换带中停滞脱水引起的小尺度热物质上涌有关,上涌的热物质为地表岩浆活动提供热源.渤海湾盆地下方660-km间断面明显下沉,且过渡带厚度大范围增厚,结合以往层析成像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该区域异常与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中停滞有关,而重力梯度带以西过渡带厚度无明显异常,推测板片俯冲前缘在华北克拉通地区没有越过重力梯度带.汉诺坝火山以北观测到小范围660-km间断面下沉以及地幔过渡带厚度增厚,分析认为与俯冲板片在重力梯度带转折处越过梯度带滞留在地幔转换带中有关.此外,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也观测到局部的地幔过渡带增厚现象,推测是下扬子地区岩石圈拆沉进入过渡带以及太平洋板片俯冲、停滞的共同作用.

    华北克拉通地幔过渡带接收函数偏移成像大同火山

    大陆俯冲界面之上大规模硅富集流体的地球物理学证据

    毛元彤赵亮Marco G.MALUSÀStefano SOLARINO...
    2848-2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俯冲带中的流体可能对俯冲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大陆俯冲期间流体规模及其作用的地球物理约束仍然有限.西阿尔卑斯造山带是全球保存最完好的大陆俯冲带之一,为认识大陆俯冲过程中流体作用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综合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分析了西阿尔卑斯造山带地区的VP/VS比值,发现在俯冲区的上盘侧存在高VP/VS(>1.9)带,与部分蛇纹岩化的上覆地幔楔位置一致;而在下盘侧存在异常低的VP/VS(<1.7)带,异常深度浅于30km.本文认为,观测到的低VP/VS比值异常是由地壳内广泛分布的富硅岩脉导致,指示了在俯冲时期大陆俯冲界面之上可能存在的富硅流体流动.本文的结果暗示俯冲时期的流体流动可能降低了俯冲界面的有效应力,从而促进了大陆俯冲.

    西阿尔卑斯造山带地壳精细结构接收函数VP/VS波速比硅富集

    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不同破裂过程与地震结构的关系

    王志伏毅裴顺平
    2864-2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揭示了 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破裂的初始过程和扩展模式,然而,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深部结构变化在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阐明该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与深部构造的关系,通过收集到的大量高质量P波和S波走时数据对,采用地震双差重定位和非线性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双重地震破裂带的高分辨率速度(VP、VS)和泊松比(σ)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该双重地震具有明显不同的诱发机制,并与断裂带强烈对比的地震结构属性变化以及不同板块构造过程密切相关.第一个7.8级地震发生在死海断裂带最北端的岩石强度强-弱变化的刚性过渡区,而第二个7.6级地震则起始于地震孕震层的塑性带,该孕震带以低地震波速度和高流体饱和度为特征,并且沿着Çardak断层左右延伸.研究认为,沿着7.8级地震破裂带所观察到的显著地震结构差异主要是由东安纳托利亚板块弱化部分与阿拉伯块体的脆性部分之间强烈倾斜碰撞造成的,而7.6级地震破裂带则是因为塞浦路斯板片向北俯冲以及随后拆沉引起的流体侵入,提高了震源区流体应力而导致的塑性变形.此外,第一次地震(El)的发生有助于减轻第二次地震(E2)断层上的剪切应力,从而可能减缓E2事件的破裂.但与此同时,由于两个大走滑断层交汇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存在双左旋走滑结构,第一个地震显著降低了东安纳托利亚板块作用在E2断层上的正应力,这种正应力减少不仅降低了Çardak断层面的有效摩擦力和增加断层内岩石孔隙度,而且导致应变力下降和库仑应力的重新分布,进而有助于E2事件发生.这一解释很好地阐明了第二次地震发生在大约9个小时之后的原因,即流体从深部渗入到震源区,需要积累足够长时间以达到诱发断层失衡所需的应力.本研究所提出的双震破裂模式与控制单个地震破裂的模型不同,为减轻土耳其或欧洲潜在地震灾害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从这次事件中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重新评估中国南北地震带或全球其他具有类似地质构造地区发生灾难性地震风险.

    2023年土耳其双震地震层析成像联合反演层析成像边界带地震破裂过程强断层耦合

    辽河群高碳同位素正异常碳酸盐岩的发现及其对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的指示意义

    王宏宇张拴宏王森孔令昊...
    2878-2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导致地球表生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2.22Ga(或2.33Ga)至2.06Ga全球性碳酸盐岩无机碳同位素组成长时间、大幅度正漂移(δ13CV-PDB>10‰)事件,即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Lomagundi-Jatuli Event,LJE),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但除近期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龙岗地块发现的凡河群下部(三岔子群)大迫山组具高δ13C正异常(δ13CV-PDB>10‰)之外,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碳酸盐岩的δ13C正异常漂移幅度通常偏低(δ13CV-PDB<5‰),与全球其他克拉通碳酸盐岩LJE期间强烈δ13C正漂移特征明显不同.为了明确华北克拉通是否存在大规模可靠的LJE沉积记录,分析前人研究中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幅度低的原因,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东部胶-辽-吉带边部辽东鞍山地区辽河群碳酸盐岩地层进行无机碳-氧同位素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发现,鞍山地区辽河群高家峪组地层中δ13CV-PDB值为8.6‰~12.4‰,δ18OV-SMOW值为17.9‰~27.4‰(δ18OV-PDB值为-12.6‰~-3.4‰),表明鞍山地区高家峪组地层内保存了可靠的LJE沉积记录;δ13C最强烈正漂移(>10‰)发生在2.15Ga左右.通过剖面对比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揭示δ13C漂移幅度主要受控于地层层位及沉积时代,原始沉积时期沉积相变化、成岩作用等因素并不会致使δ13C明显降低;后期基性岩床侵入会导致接触带附近碳-氧同位素同步降低,但是δ13C降低幅度不超过3‰.因此,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鞍山地区辽河群高家峪组地层中存在有LJE碳同位素组成强烈正漂移的记录,为开展LJE事件的全球对比及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由于LJE事件的全球准同步性,利用LJE期间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化学地层学结合年代学方法,能够为完善华北古元古代地层对比框架提供新的制约.

    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大氧化事件碳-氧同位素辽河群海相碳酸盐岩胶-辽-吉带华北克拉通

    古亚洲洋关闭期准噶尔湖发现"海退遗种"红藻及其成烃有效性

    张瑞杰曹剑边立曾胡文瑄...
    2898-2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亚洲洋关闭是北潘吉亚(Pangea)大陆在石炭-二叠纪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对晚古生代大冰期气候、生命和环境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巨量能源资源聚集,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报道了在古准噶尔湖中发现的"海退遗种"红藻化石及其成烃有效性.红藻主要发育于准噶尔盆地约300Ma的风城组中,为古亚洲洋关闭提供了直接生物化石记录.红藻化石岩石学证据充分,燧石层中见保存相当完好的生殖器官囊果和果孢子.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红藻型烃源岩(红藻占总有机质组成的80%以上)中检出了较高含量的C27甾烷(C27规则甾烷/C27-C29规则甾烷之和×100%=14.30%~21.30%)和"海相生标"24-正丙基胆甾烷(C30重排甾烷(βα20S)/(C27-C30重排甾烷(βα20S)之和×100%=1.15%~1.85%).生烃热模拟实验显示红藻型烃源岩生油潜力363.71mgg-1TOC,结合油源对比表明对油气资源形成了一定贡献,特别是在凹陷边缘区.风城组"海退残留湖"继承了古亚洲洋的水体和生物条件,是碱性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基础.本文认识加深了对古亚洲洋地球系统演变、陆相烃源岩海湖沟通模式以及红藻能否有效生烃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理解.

    成烃生物24-正丙基胆甾烷海退湖盆风城组准噶尔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