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王鼎盛 张杰

月刊

1674-7275

Physics@scichina.org

010-64015835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 Physica,Mechanica & Astronom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蒸发驱动水伏发电中的热质传递

    董桐宇贺楠王昊楠唐大伟...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发驱动的水伏发电是一种新兴的能量转化技术.亲水多孔纳米材料被浸入水中时,水分子与之相互作用,在纳米通道内形成连续的水流,并携带与通道表面电性相反的离子定向移动,在通道两端形成电势差.然而,水伏发电较低的性能仍是该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本文分析了蒸发驱动的水伏发电技术的机理,并总结了提高蒸发驱动的水伏发电器件电学输出性能的策略,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挑战与前景.

    水蒸发水伏发电效应热质传递能量转化

    核物质对称能理论参数的贝叶斯统计推断

    谢文杰
    11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了中子星模型与贝叶斯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基于目前发布的中子星质量、半径和潮汐形变的观测数据推断了描述核物质对称能的参数的不确定范围.我们发现,现有的中子星潮汐形变观测数据无法改善人们对核物质对称能的认识.基于最近联合重离子碰撞和天体观测得到的中子星物质状态方程,得到的结果与之前基于中子星观测数据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基于假想的中子星最大质量数据,我们发现其对核物质对称能参数不敏感.相比之下,CREX和PREX-Ⅱ合作组发布的中子皮厚度的实验数据对核物质对称能参数的约束更加有效.采用核液滴模型与贝叶斯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发现使用208Pb和48Ca的中子皮厚度数据得到的核物质对称能参数的不确定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两者几乎没有交集.鉴于实验测量误差的不同,48Ca中子皮厚度数据对核物质对称能参数的限制要比208Pb数据更加严格.中子皮厚度数据得到的参数区间与中子星观测数据得到的区间有较大差异,中子皮厚度数据更加支持对称能较软的情况,而中子星观测数据则更倾向于对称能较硬的情况.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在基于中子星观测数据约束核物质对称能参数时参数的先验分布效应.计算结果显示曲率参数Ksym不依赖于其先验分布,斜率参数L轻微依赖其先验分布,而偏度参数Jsym严重依赖其先验分布.

    核物质对称能贝叶斯统计方法中子星观测数据中子皮厚度先验分布

    晴天天气下紫外光通信噪声模型

    柯程虎王沸钢柯熙政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外光在自由空间中传输时,大气湍流以及太阳活动都会对紫外光产生影响.为了克服强背景光引起的通信性能降低问题,本文推导了晴天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季节的紫外光背景辐射的变化,通过与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晴天天气下,理论模型与实测数据相符合,误差分析表明,实测数据和理论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3.此外本文也对比分析了在阴天和雾霾天气下的实测数据和理论模型的差异.并且在地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高空的紫外光噪声分布进行了测量,还原了高空噪声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m,紫外噪声日变化趋势不变,紫外光辐射值会增加20%-23%左右.该模型的建立,对空间紫外光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

    紫外光通信大气湍流噪声模型高空噪声模型

    基于片上铌酸锂微腔的非线性新途径:环腔内自发准相位匹配

    董春华
    14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向异性晶体中依赖于波矢传播方向的有效非线性系数为无需极化的准相位匹配非线性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设计X切薄膜铌酸锂跑道环的几何结构以及相对光轴的取向,基频与倍频TE模式间的谐振和相位匹配可以同时得到满足,从而可对腔内无极化准相位匹配非线性过程进行精确调控.实验上实现了满足双谐振条件的37阶和111阶自发准相位匹配倍频过程,与理论预测吻合良好.

    薄膜铌酸锂跑道型微腔准相位匹配二次谐波

    反馈压缩冷却光力学振子突破精度极限

    尹璋琦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光力学反馈冷却技术对于提升光力学的测量精度以及实现宏观量子叠加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传统测量反馈冷却技术受限于测量噪声.最近的研究结合并同时优化了矢量探测反馈冷却与参量压缩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反馈冷却技术的极限,也突破了参量压缩的3 dB极限,实现了超过30dB的热噪声抑制.

    光力学压缩态反馈冷却

    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