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王鼎盛 张杰

月刊

1674-7275

Physics@scichina.org

010-64015835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 Physica,Mechanica & Astronom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特性磁流体动力学控制机理

    罗仕超柳军胡守超吴里银...
    13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在低马赫数下的自起动能力,设计了一种高超声速进气道电磁流动加速控制方案.基于低磁雷诺数假设建立完全气体湍流流场、电磁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数值分析了不同外加电磁场条件下进气道加速起动过程中流场结构、起动特性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施加外加磁场、电场后,洛伦兹力的方向和流动方向相同,此时控制区域洛伦兹力起到加速的作用,增加了近壁面流体的动量,从而增强边界层抵抗分离的能力;此外,顺流向洛伦兹力增加了壁面的剪切应力,从而增加局部湍流流场壁面摩擦阻力系数;背景进气道不起动状态存在大规模分离区,电场、磁场作用下,分离泡受到额外的顺流向洛伦兹力作用,为达到分离区受力平衡,压力平台区域变小,宏观体现为分离点后移,分离泡尺度减小;加速起动过程中,顺流向洛伦兹力可以降低背景进气道自起动马赫数,拓宽进气道工作马赫数范围.

    磁流体动力学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控制自起动特性数值模拟

    吸气式电推进系统进气道气体流动数值分析

    靳旭红程晓丽沈清艾邦成...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上层大气层吸气式电推进系统进气道的宽范围设计难题,采用直接模拟Monte Carlo(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方法对进气道内部流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探索气体压力和质量通量的分布特征,考虑飞行高度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评估自由分子流假设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飞行高度的升高,进气道内部的无量纲压力逐渐降低,表明进气道的压缩性能减弱.因此,当吸气式电推进系统运行在上层大气层的较高区域时,应特别留意进气道的压缩性能.此外,随着飞行高度的升高,气体分子之间碰撞的减弱导致无量纲质量通量在压缩段中心区域减小,在电离加速段中部增大.对于120km左右的高度,进气道流动中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由分子流假设给出的气体压力和质量通量与标准DSMC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180km及以上的高度,进气道流动可以认为是自由分子流,即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可以忽略,自由分子流假设给出的气体压力和质量通量与标准DSMC结果一致,此时采用自由分子流假设是合理的.

    上层大气层吸气式电推进进气道自由分子流DSMC

    大气压脉冲微波Ar/N2等离子体射流的时空特性研究

    陈兆权王伟业陈思乐王超...
    15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空气环境中,很难形成特定形貌的微波等离子体射流.本文构建了双气体通道同轴谐振放电装置,在空气环境中产生了脉冲微波Ar/N2双层等离子体射流.实验测量了Ar/N2等离子体射流电离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1)使用高速相机测量等离子体射流形貌的瞬态变化,发现电离的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存在光辐射增强的放电影像;(2)使用瑞利散射装置测量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密度,发现电子密度值达到1021 m-3数量级,且在脉冲微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有一次电离波峰;(3)使用单色仪测量特定波长段光谱的瞬态变化,追踪N2+谱线从首次出现到稳定发展、直至最后衰减消失的过程.结合实验测量结果和电磁仿真分析,发现脉冲微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有一次增强电离过程,揭示了脉冲微波Ar/N2双层等离子体射流的特殊放电形貌是时空局域增强电离致使.

    微波放电电离机理等离子体射流电磁模拟

    尘埃等离子体棘轮中尘埃涡流研究

    蔡雅文马宗博才志民赵佑凯...
    17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尘埃涡流是芯片刻蚀工艺和微重力及地面尘埃等离子体实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研究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实验上很难诊断带电尘埃颗粒所处鞘层的等离子体参量,因此尘埃涡流的形成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在一个全新的尘埃等离子体棘轮实验中观察到了单个尘埃涡流的运动,并探讨了放电条件对其运动规律的影响.通过建立三维尘埃等离子体棘轮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棘轮通道内的等离子体参量分布特征,并利用Langevin模拟重现了实验现象.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尘埃颗粒所在的锯齿槽内的电势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进而造成锯齿槽内离子流的旋度不为零,非平衡离子拖拽力是驱动尘埃颗粒产生涡流运动的根本原因.

    尘埃等离子体带电颗粒涡流

    日照对大型天线反射面面型误差的影响及修正方法

    李蓉陆伟汪敏孔德庆...
    17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天线口径大、精度高、结构复杂且长时间在室外工作,日照对天线反射体产生非均匀、实时变化的热变形误差对天线电性能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以景东120m天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在不同的观测姿态和日照环境下天线反射体的非均匀温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主反射面面形在实时变化日照影响下的演变规律,并针对面形非均匀热变形的实时误差开展补偿研究.结果表明,受太阳东升西落的影响,改变天线观测方位角可影响反射体温差变化达4℃,改变天线俯仰角可影响反射体温差变化达1.5℃,说明相同日照环境下,观测方位角对反射体的热影响更大;天线结构热变形在一天中呈现时变性与非均匀性,其中14时的变形量最大.受日照年度变化的影响,改变天线观测方位角将影响反射体温差呈增大、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其中夏季中午温度标准差最小,为0.1;对应地,反射体热变形全年呈增大、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其中冬季热变形最大,达2.6mm,其余季节最大为2mm,说明冬季日照对天线反射体的热影响更大.基于反射体热误差变化规律,引入误差耦合原理,分析反射体热变形误差,并通过馈源调整机构实现补偿.本文提出的反射体热变形仿真技术及馈源补偿方法可为提升大型天线指向精度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大型天线反射体日照热变形误差补偿

    征稿简则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