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方新

双月刊

1000-3045

bulletin@cashq.ac.cn

010-68597146

10086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52号

中国科学院院刊/Journal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指导类刊物,该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核心媒体,重点刊登中科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探讨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介绍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介绍中国科学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读者对象:科技决策层、管理层、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一步深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转型路径的若干思考

    顾佰和于东晖王琛王毅...
    726-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转型路径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随着全社会对"双碳"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双碳"工作面临全面深化落实的系统推进挑战.文章总结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低碳转型新成效与双碳"1+N"政策体系,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国土空间格局、建筑和交通、消费模式、技术创新、金融体系、贸易与供应链、治理体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推进双碳目标深化落实的若干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低碳转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强化优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能

    杨锡怡张玲玲柳卸林周小宇...
    737-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仅涉及基础科研问题,还涉及复杂的工程和管理问题.强化优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大设施效能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在大设施人员经费支持、人才考核和激励制度建设上对设施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关注不足,严重降低了大设施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进而直接制约了大设施科学和社会效益的发挥.通过对我国多个大设施进行调研,梳理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相关设施的先进经验,提出了3点政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更好地依托大设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绩效考核

    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若干堵点剖析及政策建议

    周小林王珺李子愚迟婧茹...
    748-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有助于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文章基于调研访谈和政策分析,剖析了我国在科研人员出国(境)、科学数据跨境流动、科研物资出入境、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国际科技组织来华、外国人才服务保障6个方面的堵点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存在科技创新体系开放不足、配套政策存在空白等问题,导致创新资源跨境流动不畅,影响全球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这些问题的根源既在于政策和制度本身的系统性不足,也与政策出台后落地不实、知晓度不够、手续繁琐等有关.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部门协同、优化政策规定、简化程序和手续、细化操作指导等方面入手,打通人员、数据、物资、资金等跨境流动堵点,以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制度环境.

    国际化科研环境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堵点创新资源要素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魏亿钢石佳伟许冠南
    761-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对我国低碳政策发展脉络和治理模式变革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政策变迁理论,构筑"政策目标—政策主题—政策波动"分析框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政策计量方法对我国2000-2021年间颁布的1 743条低碳政策进行分析,总结低碳政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演化路径,定量评价各政策主题在不同阶段的贡献度,并系统刻画我国低碳治理模式的变革.研究表明,低碳政策主题经历了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到"节能减排",再到"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的低碳治理战略布局演变;低碳治理经历着探索式治理、运动式治理、多元式治理和适应式治理的模式变革历程,不同模式下约束力度和激励力度组合特征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低碳政策政策主题演化分析治理模式变革

    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智库国际传播机遇、现状与提升路径

    张志强陈秀娟韩晔
    771-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库作为战略与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其国际影响力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强智库的国际传播力是智库国际影响力塑造的关键举措和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当今时代,国际社交媒体作为智库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加强中国智库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是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方向.文章分析社交媒体时代为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带来的机遇,比较中国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在利用国际社交媒体进行对外传播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为中国智库国际化传播的建设,尤其是中国智库通过国际社交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发现中国智库与国外智库在国际传播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建议中国智库在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将智库国际传播能力视为核心业务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并增强"思想—资源—信息—传播"四大智库关键网络,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放化战略、学术圈战略、"朋友圈"战略、思想力战略、宏议题战略、社交媒体战略、红播主战略的组合战略以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传播力.

    智库社交媒体国际传播国际影响力

    周光召的科学光芒永远闪耀

    徐冠华
    785-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与周光召先生30余年共事过程中的重要时刻为脉络,重温先生的独特人格魅力,以及先生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赤子之情.从感叹先生的精神为时代树立了丰碑,到高度肯定先生为"两弹一星"、国家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发展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从重读先生的"科学精神七要点",到引申出先生及笔者本人毕生都在恪守的科学精神.笔者和先生始终认为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是繁荣科学的唯一途径,学术宽容是唯物的科学态度,青年人才的成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科学道德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笔者也寄希望通过全面感受光召先生的科学光芒,进而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寻求到启迪的力量.

    "973"计划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学术民主人才

    政策速览(2024年3月)

    793-795页

    人物介绍

    796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仁东射电天文技术突击队:求真务实,20年做好一件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封2页

    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