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方新

双月刊

1000-3045

bulletin@cashq.ac.cn

010-68597146

10086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52号

中国科学院院刊/Journal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指导类刊物,该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核心媒体,重点刊登中科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探讨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介绍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介绍中国科学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读者对象:科技决策层、管理层、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

    郑永年
    797-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战略性的概念,可以将其定义为所有能够促进基于技术进步之上提高单位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讨论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正确理解基于技术进步之上的产业升级,避免"一刀切",将新质生产力限制在特定发展领域,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决定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关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金融系统3个核心生产要素,同时通过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开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开放的国际化人才体系,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持环境.

    新质生产力制度型高水平开放营商环境人才系统

    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与挑战

    傅伯杰张军泽
    804-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世界各国在2016-2030年的重要任务,但近期评估显示有半数目标进展停滞甚至倒退,并且到2030年世界各国可能无法实现大多数目标.文章在回顾全球及中国实现17项SDGs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SDGs实现的5项主要挑战,包括:数据缺失和监测能力不足,不同SDGs间相互联系的高度复杂性,区域差异和负外部性影响,科学、政策和社会联系不足,以及全球变化对SDGs实现的不确定性影响.同时,文章从加强政策一致性、聚焦优先目标、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提升数据获取能力4个方面提出了加快中国实现SDGs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主要挑战对策建议

    纳米酶:结合天然酶和人工催化的力量

    杜鹏高利增焦健范克龙...
    809-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酶代表了一类新型人工酶和生物催化剂,打破了无机与有机生命的界限.它既有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也有独特的类酶催化活性.同时,这些理化特性有可能会调控催化活性,使得纳米酶跟天然酶、传统的模拟酶和化学催化剂区别开来.纳米酶有比较好的稳定性、耐高温、低温、耐酸碱、活性可调且多功能,目前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生物医药、环境治理、绿色农业、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并初步形成了相应的学科框架.为了更好地推动纳米酶的发展,拓展对纳米酶的认识,文章回顾了纳米酶发现,分析凝练了纳米酶的学科特点及其结构,综述了纳米酶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纳米酶新材料天然酶催化人工酶交叉学科

    新药研发发展态势分析

    徐萍许丽杨若南李伟...
    82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药研发是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新一轮生命科技革命和生物经济变革的核心领域,对引领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健康福祉具有战略意义.当前,前沿技术不断革新、学科跨域融合、数字深度赋能驱动新药研发领域创新日趋活跃,国内外创新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与核酸药物等密集获批上市,为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更多选择.文章深入分析新药研发领域发展趋势、全球新药批准情况,以及我国新药研发发展现状与态势,提出发展启示与建议,以期为新药研发领域发展提供参考.

    新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启示建议

    生命大科学:从微观到介观的组学研究

    吴家睿
    83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纪之交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启了生命大科学的研究新时代,形成了以整体性高通量研究为特征的各种生命组学.最初的组学研究主要在分子层次上展开,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表现出数据驱动的研究新范式.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组学研究上升到介观层次,其核心是2017年启动的"人类细胞图谱"计划.目前,研究者已经能够在组织器官乃至个体水平开展组学研究,通过整合不同层次的组学数据来认识生命复杂系统.

    生命大科学组学细胞图谱空间组学大数据

    智能时代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

    张旭
    840-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智能科技为核心技术、智能算力为生产力的智能时代再次把脑科学推向世界科学与技术前沿.脑科学是研究人、动物和机器的认知与智能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联结规律进行全面解析将最终绘制成脑功能联结图谱,近10多年来神经科学研究致力于系统性地解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类型和神经结构连接,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神经网络结构示踪等技术推动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解析人类大脑这一最为复杂的信息和智能系统,会启迪类脑智能理论和类脑智能技术,即脑科学/神经科学启发的智能理论和技术.在智能时代,脑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促使脑机接口、类脑智能计算等类脑智能研究领域加入脑科学.脑机接口的神经解码和编码技术为绘制人脑功能神经网络图谱提供了重要的功能研究技术和方法,并且可探索在脑疾病临床诊治上的应用.类脑计算正成为脑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借鉴脑处理信息和学习的基本原理发展高能效、高速和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系统,利用发展的类脑计算系统可以加速发展脑模拟和数字大脑,促进理解大脑运行机制和治疗脑疾病,发展数字脑科学和脑医学.新近出现的脉冲神经网络智能处理器为构建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系统奠定了基础,未来类脑超级算力极可能超过人类大脑算力,影响智能科技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

    神经科学脑成像脑功能神经网络图谱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类脑计算脉冲神经网络芯片类脑处理器(BPU)

    合成生物学赋能:从学科发展到产业转化

    熊燕马雪晴陈大明刘晓...
    851-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生物学通过引入工程科学"自下而上"认识生命体系的理念,在生命科学研究中采用"设计—构建—测试—学习"迭代的研究范式,并在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构建工程化的新生命体系,为生命科学提供了"从创造到理解"的新途径,不仅颠覆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格物致知—还原论"的传统研究策略,还开启了理解生命本质的"建物致知"新文化.同时,合成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由"模拟自然过程"和"遗传工程改造"上升至"定量理性设计"和"标准化构建测试"的高度,推动生物工程和代谢工程朝着对标生命过程的高效率、普适性的工程化"重编程",甚至是"从头构建"的新高度,以实现"建物致用"的目标.文章梳理了合成生物学近年来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建物致知"方面的重要进展,列举了其在化工、医药、食品、环境等应用领域中"建物致用"的具体案例,展现了合成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全面发展正在发挥的重大影响,强调了为确保合成生物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构建会聚生态系统与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合成生物学赋能会聚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江海平高纯纯刘文豪杨运桂...
    862-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大量实验技术的更新,生物大数据逐渐产生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首先,生物大数据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基因组数据、表观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等多种类型.这些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规律.其次,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新发展和应用涵盖了基因编辑、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等诸多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生命科学研究大数据时代也面临着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靠的科学发现等挑战.文章简要概括了生物数据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梳理了生物大数据组成、特点及来源,阐述并讨论了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下的共性问题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科学研究范式大数据生命科学

    构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体系,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

    路文海李潇崔猛
    872-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的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工作通过全面梳理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和自然地理特征,将我国近海按照不同尺度划分为若干等级的生态空间单元,有效刻画了海洋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的地理分布特征,对于支撑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海洋生态分类分区的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海洋生态分类分区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海洋生态分类分区的实践经验和应用前景,并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实现路径提出建议.

    海洋管理生态分类生态分区生态系统

    对我国重力学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孙和平
    881-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重力学与地震学、地质学、基础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水文学、海洋学和天文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并蓬勃发展,是服务国家测绘基准、资源勘探、军事安全及灾害监测等战略需求和基础地球科学问题研究的关键学科,因此掌握重力学的核心技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章在分析我国重力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力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思考内容,涉及海陆天空一体化的立体重力观测技术,海陆天空统一的大地测量重力基准网,地球系统质量迁移与青藏高原动力学问题研究,面向国防安全与太空的重力学,以及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重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重力学海陆天空一体化重力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