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矿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矿业
中国矿业

月刊

1004-4051

magazine@chinamining.org

010-68332570

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45号时代之光名苑2号楼901

中国矿业/Journal China Mining Magaz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期刊。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矿业开发的法规及法律,反映我国矿产勘察与矿业生产建设的科研成果。读者对象矿产勘查与矿山建设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西某红土型氧化矿洗矿分级-预选抛尾试验研究

    龚明辉祁磊聂祖明戴惠新...
    261-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西某红土型氧化金矿,共伴生Ag、Fe等有价金属,原矿含Au 1.72 g/t、Ag 17.50 g/t、TFe 28.19%、mFe 11.52%,该矿属原生矿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的表生作用成因矿体,岩体发生高岭土化,矿石多为砂土粉末状、蜂窝状.本文开展了系统的矿石性质、原矿细粒级浸出、原矿洗矿分级,以及细粒级磁选抛废等工艺试验研究,并对各作业参数对工艺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金矿中黏土矿物、细粒级含量高,原矿-0.038 mm粒级占比达42.89%,贵金属金以微细粒自然金为主,银以矿物包裹银、磁性铁矿物中银,以及弱磁性铁矿物中银三者为主,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赤)褐铁矿,两种主要铁矿物与金、银的赋存关系较为紧密,该矿属低品位复杂难选多金属氧化金矿.对该矿石采用"原矿洗矿分级-泥砂分选,泥选系统预选抛尾"的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 57.25%的分级粗砂,含Au 2.798 g/t、Ag 20.19 g/t、Fe 39.26%;产率 22.35%的细粒混合粗精矿,含Au 0.329g/t、Ag 14.38g/t、Fe 16.19%,以及产率为20.40%的细粒抛尾尾矿,含Au 0.219 g/t、Ag 13.37 g/t、Fe 10.27%,损失率分别为Au 2.59%、Fe 7.44%、Ag 15.59%.该试验结果可为该资源后续的生产及类似矿石的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与借鉴.

    红土型氧化矿金矿泥砂分选氰化浸出预选抛尾

    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分段特征及地质意义:对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启示

    赵泱泱侯贺晟安栋召符伟...
    269-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松辽盆地北部勘探程度最高的含气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地层是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主要烃源岩,研究其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对深层资源勘探开发至关重要.位于中国东北部的松科二井钻探深度达 7 018 m,获得了最完整连续的断陷层岩芯,为分析沙河子组地层提供了重要数据.本文研究根据松科二井的最新岩芯测试和测录井成果,重新统计并厘定了沙河子组地层分层层序及深部资源特征.松科二井揭示的沙河子组地层的顶、底年龄分别约为 112 Ma和 118 Ma,属于Aptian中期-Albian早期,是松辽盆地断陷层油气生产的重要时期.基于测井资料,厘定沙河子组地层厚度为 2 624.01 m(岩芯深度 3 335.99~5 960.00 m),并将沙河子组从底部到顶部划分为SQ1~SQ5五个三级层序.其中,SQ5层序烃源岩发育,成熟度高,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发育Ⅲ型干酪根.在SQ5层序内检测出 35层气测异常,累计厚度 79 m,暗色泥岩累计厚度占该层序地层厚度的 59%,最具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SQ2层序次之.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沙河子组地层的沉积演化模式,为全球海陆相沉积对比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同时,加强对松辽盆地深部沙河子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对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向深部拓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深层气藏

    新疆东准噶尔碰撞后成矿响应:来自松喀尔苏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花岗斑岩地球化学证据

    董伟胡宏利闫国强魏佳林...
    280-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松喀尔苏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及岩浆活动与成矿响应等,分析矿床形成的成矿专属性.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出明显的亏损Sr、Nb、Ti、P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Rb、Th、Zr、Hf等高场强元素.钾长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稀土配分模式为"海鸥式",δEu介于 0.41~0.49之间,表现为强烈亏损型,暗示源区存在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花岗斑岩样品稀土元素REE介于 30×10-6~50.6×10-6 之间,变化范围窄且含量稍低,所有样品配分模式一致,δEu介于 0.80~1.17之间,表明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这些特征表明松喀尔苏钾长花岗岩形成于浅部的长英质年轻地壳,花岗斑岩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但在形成过程中混入了不同比例的幔源组分.本文研究为理解东准噶尔地区的成矿机制提供了地球化学证据,以期为下一步在该地区开展找矿勘查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东准噶尔松喀尔苏铜金矿床花岗斑岩地球化学成矿响应

    《中国矿业》征稿简则

    前插1页

    庆贺裴荣富院士百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八十周年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