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矿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矿业
中国矿业

月刊

1004-4051

magazine@chinamining.org

010-68332570

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45号时代之光名苑2号楼901

中国矿业/Journal China Mining Magaz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期刊。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矿业开发的法规及法律,反映我国矿产勘察与矿业生产建设的科研成果。读者对象矿产勘查与矿山建设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各级领导和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矿开采区地表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与探讨

    侯金波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开采通常会给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房屋裂缝,然而房屋是否产生裂缝及裂缝大小取决于房屋的建筑结构、建筑质量、地基性质和地下采动影响程度等诸多因素,其破坏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一般现场难以准确判断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权重.本文以唐山市某村庄为研究背景,在充分掌握村庄及其附近 1 km范围内地下工作面开采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入户房屋鉴定结果,对村庄内建筑物的破坏原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划定了采动影响边界.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责任划分和采动破坏建筑物的修缮等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地下开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影响范围

    岩溶山区裸露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方法探讨

    陈鸿申孙元烽冯地宽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业活动及切坡修路导致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造成土壤植被资源损毁,边坡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本文根据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将其分为梯级台阶型边坡、≤25°缓坡、>25°高陡边坡.梯级台阶型边坡在台阶边缘修建 30~60 cm浆砌挡土坎,覆土 30~60 cm,在台阶边缘和内侧栽植藤蔓植物,平台栽植灌木,藤蔓植物上爬下垂对岩质边坡进行复绿;≤25°缓坡根据坡比及相似三角形原理布设挡土措施,挡土坎砌筑过程对基础进行开挖,确保基础平稳牢固,分隔覆土固土,栽植乡土植物进行植被重塑;>25°高陡边坡钻孔栽植灌木和藤蔓,同时在钻孔下端设置透气导水孔(物质交换通道),透气导水孔不仅可以将孔内多余的水排出孔外,防治植被根系因长期浸泡缺氧而腐烂坏死,还可以为植被根部输送氧气,促进根部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土壤孔隙度,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以上三种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施工便捷、工程投资少、成效维持时间长等优点.可在黔北武陵山地区,甚至西南岩溶区广泛推广应用.

    岩质边坡植被重建岩溶山区钻孔植木

    以煤矸石为基质的紫花苜蓿土壤改良配比研究

    张博超赵文豪杜飞曹祖宝...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矸石的大量排放和长期堆积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因此,探求煤矸石土壤改良最适宜的基质,可以解决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荒漠化等土壤问题,对部分土地进行修复和开发,使土壤更加适合耕种,完善植物适应环境因素.其次,可以提高煤矸石高值化利用,减少煤矸石污染环境问题,从而达到"以废制废,变废为资源"的循环经济目标,进一步实现从"煤矸石"到"没矸石"的发展道路.试验选取神府地区煤矸石和矿区周边土壤为原材料,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分析植物的生长指标,从苜蓿的生长质量对不同配比基质进行评价,确定煤矸石、土壤与玉米秸秆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煤矸石∶土壤=1∶1基质生长最为茂盛,出苗率为70%,种植50 d后,株高可达到6.4 cm.并且种植前配比基质和种植后的紫花苜蓿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煤矸石固体废弃物紫花苜蓿土壤最佳配比

    露天矿山5G全连接智能采矿无线网络设计及应用

    黎一冰韩文成王仁福卿启林...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矿山行业向无人化、少人化趋势发展,5G技术以其高速率、低延时、广连接的特点,为智能采矿应用持续融合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露天矿山地理环境复杂,自动驾驶、远程操控等智能化应用对网络质量要求很高,5G专网的设计和建设面临挑战.本文以推进攀钢矿业露天矿山5G远程采矿技术智能化应用研究为背景,首先,通过对露天矿山中各类智能化应用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并结合矿山业务需求和地理分布进行了网络建模;其次,结合5G专网特点和网络建模结果,制定了 5G专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最后,提出一套露天矿山5G无线网络覆盖、容量的规划方案,用于指导 5G基站的勘测与选址,同时对网络规划结果进行了仿真校验,旨在确保网络规划方案可以满足矿山作业的实际需求.研究和实践证明,基于精准规划的高标准5G专网,对于露天矿山加速数智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G专网业务画像网络建模网络设计网络仿真

    基于3D GIS的5G全连接采矿数字孪生系统建设研究

    谢晓斌高文远向平何义华...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矿山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持续推进,矿山企业开始加快新型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生产数据和网络数据融合的矿山可视化云平台,支撑面向矿石流的矿山综合管理和决策,是建设智能和绿色矿山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推进攀钢矿业露天矿山 5G远程采矿技术智能化应用研究为背景,基于 5G、物联网、云计算和 3D GIS等信息化技术,设计并实施了 5G全连接采矿数字孪生可视化管理系统,集成动态监管采矿设备、5G专网、生产运营等关键生产要素,为露天矿山实现本质安全生产、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字孪生可视化云平台3DGIS

    露天矿山5G立体覆盖波束的场景化研究与实践

    黎一冰韩文成何义华谢晓斌...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露天矿山是 5G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电铲远程操控、矿卡自动驾驶等 5G融合创新方案正逐步得到推广应用.由于采矿作业装备的移动性以及矿山地形复杂多变,智能化应用对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有很高要求,对 5G网络的精准规划和优化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推进攀钢矿业露天矿山 5G远程采矿技术智能化应用研究为背景,针对5G关键技术Massive MIMO及波束赋形做了场景化分析,根据金属露天矿山采面地形条件和生产作业特点,设计了立体覆盖波束场景的计算与选择方法,并在朱兰铁矿 5G专网得到应用,实践证明应用立体覆盖波束的 5G网络能够灵活适配露天采面复杂地形并满足业务需求,有效保障5G远程采矿智能化应用的达产达效和本质安全.

    露天矿山5G专网精准规划波束赋形

    数字孪生技术在实物地质资料工作中的应用场景探索

    景明王增祥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方式往往依赖人工操作、物理储存和现场服务,存在效率低下、损耗高、数据安全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技术逐渐在地质领域得到探索应用,并展现出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巨大潜力.本文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场景,重点模拟了该技术在岩芯采集、运输、保存、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效益,同时研究了不同场景下的关键技术框架,从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推动数字孪生技术与实物地质资料工作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数字孪生实物地质资料应用场景技术框架发展建议

    喀拉通克铜镍矿微震监测系统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王海昶赵丞蔡永顺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二号矿床 31线~51线 260~350 m水平之间中深孔采场回采过程中稳定性监测,基于监测范围及精度分析,建立了 16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对微震事件的活动规律与矿山生产情况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微震事件频次、能量、震级、应力集中度,以及累计视体积-能量指数分布特征等参数进行了地压风险等级的判定,结果表明:该台网布置可实现对 210~400 m范围内 31线~51线的整体包络,最大误差在 15 m左右,最低可监测到-2.3震级的微震事件,能够满足矿山监测的需要.微震活动与生产情况联系紧密,矿山爆破后的1~2 d内为微震活动活跃期,微震事件触发类比爆破事件具有滞后性,维持平稳的出矿量更易减弱微震活动.基于各参数指标的地压风险判定结果表示,该阶段地压风险等级为"轻微",发生地压的风险较小.

    深部开采地压微震监测微震活动性风险判定

    基于Weibull时间函数的采煤沉陷区地表动态沉陷预测模型

    王礼王凯伦闫红波
    15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地表开采沉陷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过程,是矿山开采沉陷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时间参数引入到地表移动变形的动态预计中,分析了Weibull模型及其描述地表动态沉陷规律的适用性,并进行了参数分析,建立了地表动态沉陷预测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数n和k是该函数模型的重要参数,对描述地表动态移动变形量较为敏感;通过运用本文提出的地表动态移动变形预计模型,计算得到的地表下沉值相对误差均在 7.0%以内,预计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预测模型可靠,预测结果可为相关减损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Weibull时间函数开采沉陷动态预测参数分析模型建立

    基于FLAC3D的考虑实测主应力与计算模型边界斜交的模型初始应力场生成

    刘建宇卞涛姬智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行地下采矿FLAC3D数值模拟时,正确地在模型中生成初始应力场尤为重要.考虑到实际工况,常需在计算模型中进行多次开挖和分组,而为了方便多次开挖和分组,建模时可能会出现实测主应力与模型边界斜交的情况.为研究实测主应力与模型边界斜交情况下的初始应力场生成方法,应用弹性力学空间问题基本理论求解了作用于模型边界的应力值,运用莫尔圆极点法和力的平衡法确定了作用于模型边界应力的方向,并最终采用以应力边界控制为主、以位移边界控制为辅的准应力边界控制法在模型中生成了初始应力场.将计算平衡后模型中的各主应力值和方向与实际情况对比,模型中各标高位置上的主应力值与实际值几乎相同,各主应力的方位也与实际情况相符,从而证实了准应力边界控制法正确合理,可为类似情况下的初始应力场生成方法提供借鉴.

    FLAC3D主应力模型边界初始应力场准应力边界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