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徐达传

双月刊

1001-165X

chjcana@126.com

020-61648203

510515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是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园地,旨在加强解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侧重发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实验形态学、临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学术论著。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胸心血管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外科、中医外科以及放射科医师和解剖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阴茎体部筋膜解剖对先天性隐匿阴茎手术的临床意义

    张鸿毅冯改丰周海彬孙萌航...
    617-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解剖观察尸体阴茎筋膜结构,探索先天性隐匿阴茎病因,为预防术后阴茎回缩、包皮长期淋巴水肿及恢复阴茎正常外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解剖10例成年男性尸体阴茎,观察阴茎体部各层筋膜结构特点.将解剖发现应用于先天性隐匿阴茎手术,观察记录6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阴茎浅筋膜具有浅、深两个亚层,浅筋膜浅层富含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保持其完整可有效避免术后包皮长期淋巴水肿;阴茎浅筋膜深层是乏血供膜状组织,与浅筋膜浅层及深筋膜间均有大量融合纤维,其作用是将浅筋膜浅层锚定于深筋膜.手术切除该层组织后,患者阴茎正常伸出,术后随访无阴茎回缩病例.阴茎深筋膜将阴茎背动脉、背深静脉及阴茎背神经固定于白膜,术中损伤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阴茎-阴阜/阴囊皮肤交界线和耻骨下/阴囊中隔脂肪平面是重建阴茎耻骨角及阴茎阴囊角解剖标记.结论 阴茎体部各层筋膜解剖结构及功能各不相同.熟悉解剖结构对预防术后阴茎回缩、包皮长期淋巴水肿,恢复阴茎正常外观有重要意义.

    隐匿阴茎阴茎筋膜应用解剖亚层

    腹股沟浅层淋巴结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何锡珠梁海彬李泽宇曾德庆...
    622-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腹股沟浅层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分布规律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与外径,为临床带淋巴血管蒂皮瓣移植、淋巴结移植治疗肢体水肿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4具(8侧)成年尸体的腹股沟区进行解剖,以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为原点划分象限,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并统计各象限浅层淋巴结及其营养血管.结果 8侧共统计38个淋巴结,其中象限一(2.3±0.7)个,象限二(0.8±0.7)个,象限三(1.3±0.7)个,象限四(0.5±0.5)个.象限一分别与象限二,象限三,象限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主要动脉来源与外径情况如下:象限一为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股深动脉,(0.53±0.23)mm;象限二为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0.56±0.09)mm;象限三为股深动脉,(0.81±0.17)mm;象限四为股深动脉,(0.58±0.11)mm.结论 象限一内的淋巴结数量多于其他三个象限,且面积相对较小,营养动脉外径大小满足显微外科血管缝合要求,可作为临床带淋巴血管蒂皮瓣移植、淋巴结移植的备选区域.

    腹股沟淋巴结解剖学

    无张力性喉返神经端端吻合修复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胡徐意杨洋黄文华
    627-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进一步了解喉返神经血供来源,确定左右侧喉返神经的可增长范围、发出点及游离终点,为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改良灌注技术对20具女性和10具男性尸体进行血管灌注并解剖喉返神经血供.模拟术式中改变喉返神经走行以及在X2.5倍解剖显微镜下连续游离"迷走喉支"操作,测量操作后喉返神经增长长度.分别在游离迷走神经膜内的"迷走喉支"操作停止处、喉返神经发出点和二者中部各作组织切片,检验分离操作时无神经纤维受损,明确"迷走喉支"游离终点.结果 喉返神经左侧血供主要来自主动脉弓和左颈总动脉,右侧血供主要来自头臂干、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改变"迷走喉支"走行后,男性的可增长量结果分别为(11.93±1.23)mm(左)、(3.89±0.37)mm(右);女性的可增长量结果分别为(10.13±0.98)mm(左)、(3.17±0.33)mm(右).同时,游离"迷走喉支"操作经过组织学检验均无神经损伤.结论 喉返神经血供、改变神经走行后和游离"迷走喉支"后喉返神经增长长度,以及发出点体表投影等数据能够为临床手术修复喉返神经提供依据.

    喉返神经甲状腺癌神经损伤神经修复术应用解剖

    竖脊肌平面阻滞术阻滞位点的解剖学研究

    陈永和马洋洋郑明辉
    634-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胸神经背外侧支(Dorsolateral branch,DLB)在竖脊肌深面与椎旁间隙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清除竖脊肌-横突平面与胸椎旁间隙之间的疏松组织,测量DLB与横突间韧带(Intertransverse ligament,ITL)、肋横突外侧韧带(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LCTL)之间的距离.结果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的胸神经背外侧支通过一个骨纤维管与椎旁间隙中的脊神经相连通,其周围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竖脊肌-横突平面DLB与ITL、LCTL之间的距离从T1~T11总体呈现递增的关系,T,节段最小,分别为(4.86±1.81)mm 和(5.02±1.60)mm,T11节段最大,分别为(7.94±2.43)mm 和(8.43±2.57)mm.结论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DLB可能是竖脊肌平面阻滞术的一个较理想的阻滞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ITL和LCTL作为定位标志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具有可行性.

    竖脊肌平面阻滞术阻滞点应用解剖学

    颞中静脉变异1例

    韩可欣孙世宏赵彩云徐诺...
    638页

    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贤俊民杨伟民武庆杰苗磊...
    639-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将20具(40侧)尸头标本的动、静脉分别使用红、蓝色乳胶进行灌注,显微镜下观测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SA图像显示中央区浅静脉构成有6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Trolard静脉型,③中央沟静脉型,④中央后静脉型,⑤混合型,⑥中央区浅静脉缺如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84±1.24)mm,右(3.68±1.43)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12±1.11)mm,右(4.03±1.16)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12±0.41)mm,右(1.21±0.48)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07±0.78)mm,右(1.14±0.67)mm.显微解剖观察发现20具(40侧)标本中,中央区浅静脉共有5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中央沟静脉型,③混合型,④Trolard静脉型,⑤中央后静脉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79±1.04)mm,右为(3.51±0.97)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02±1.07)mm,右(3.93±1.03)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06±0.61)mm,右(1.13±0.59)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45±0.44)mm,右为(1.72±0.75)mm.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管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解剖、影像学显影发现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和回流位置是多种多样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影像学资料,均能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较详细的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术前计划.

    脑静脉神经解剖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皮逆行耻骨上支最大螺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杨德猛何金键张铭坤宋金行...
    64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骨盆3D模型,模拟耻骨上支螺钉置入过程,确定逆行耻骨上支螺钉置入最大通道的参数.方法 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020年12月~2023年1月成年人骨盆CT扫描数据50例,导入Mimics 20.0软件,重建骨盆3D模型并模拟螺钉置入.置入流程如下:(1)确定耻骨上支螺钉通道的轴线,置入小直径虚拟圆柱;(2)增加虚拟圆柱的直径,直至其恰不突破耻骨体、耻骨上支及髋臼为止,视其为最大螺钉通道;(3)测量最大螺钉通道的长度、直径,螺钉轴线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角度.结果 最大通道长度范围:男性右侧(107.26±7.58)mm、男性左侧(106.96±11.01)mm、女性右侧(102.34±8.30)mm、女性左侧(103.30±10.05)mm;最大通道直径范围:男性右侧(8.10±0.61)mm、男性左侧(8.05±0.66)mm、女性右侧(6.57±0.77)mm、女性左侧(6.48±0.61)螺钉通道最大长度和与横断面夹角在性别和左右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直径在左右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男性最大螺钉通道的平均直径为8.07 mm,平均长度107.11 mm;女性平均为6.50 mm,平均长度为102.82 mm.本研究可为经皮逆行耻骨上支通道螺钉固定耻骨上支骨折提供解剖学参考.

    耻骨上支骨折逆行耻骨上支螺钉数字解剖

    跟骨上腓骨肌滑车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张磊陈旭陈鳕夷吴王玉...
    649-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跟骨上腓骨肌滑车的形态学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7月至2023年2月,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15人,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提供.根据腓骨肌滑车形态进行分型,分别测量高度、长度、与周围结构的相对位置以及切除角度.结果 166例(77.2%)跟骨显示腓骨肌滑车.腓骨肌滑车形态可分为4型:平坦形12例(7.2%),圆锥形73例(44.0%),直脊形74例(44.6%),鹰嘴形7例(4.2%).腓骨肌滑车中点到跟骨后表面距离和高度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脊形和鹰嘴形高度显著高于圆锥形(P<0.05).同时,圆锥形高度显著高于平坦形(P<0.05):圆锥形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分型(P<0.05).圆锥形的腓骨肌滑车中点到第五跖骨粗隆的距离和到跟骰关节面外侧中点的距离显著长于直脊形(P<0.05).圆锥形的腓骨肌滑车中点到跟骨后侧面之间的距离明显小于直脊形(P<0.05).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腓骨肌滑车的分型、尺寸与位置的进一步信息,可为临床诊治增生腓骨肌滑车提供解剖学基础,避免盲目切除而造成腓骨肌腱的损伤.

    腓骨肌滑车解剖形态学CT

    桡骨头骨性结构的测量与双侧三维配准研究

    杨珖陈仁杰李尚哲张海龙...
    65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测量分析成人桡骨头骨性结构并对双侧桡骨头进行立体配准,分析其差异性,并对包括年龄、性别、BMI在内的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53正常志愿者双肘三维CT数据,22例女性、31例男性,平均年龄(34.2±8.1)岁,除外骨性结构异常.影像学数据以DICOM格式传输到MIMICS 21.0软件中,测量双侧桡骨头外侧缘最大直径(D1max)、最小直径(D1min)、内侧缘最大直径(D2max)、最小直径(D2min)、桡骨头高度(H)及曲率半径(r)与颈干角(a);进行双侧桡骨头三维配准,评估双侧桡骨头立体结构差异性;分析年龄、性别及BMI对双侧桡骨头结构差异性的影响.结果 53例患者的左侧 D1max、D1min、D2max、D2min、H、r 与 a 分别为(23.13±2.20)mm,(21.76±2.15)mm,(17.68±2.03)mm,(16.62±1.80)mm,(11.13±0.90)mm,(11.61±1.09)mm,(167.78±2.25)mm,(167.78±2.25)°;右侧分别为(23.28±2.12)mm,(21.87±2.15)mm,(18.28±1.83)mm,(16.93±1.77)mm,(11.32±1.33)mm,(11.53±0.89)mm,(167.81±2.31)°.双侧桡骨头在D2max处存在显著差异(P=0.027),但平均差异小于2 mm;其他各解剖学参数双侧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不是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正常人群中,双侧桡骨头骨性结构无明显差异,并与年龄、性别、BMI情况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将一侧桡骨头骨性结构作为构建对侧桡骨头的解剖模板.

    桡骨头三维CT解剖配准

    糖原合成激酶3α和糖原合成激酶3β在小鼠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中的作用

    邓卫岭张旭辉陈子睿黄伊华...
    660-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GSK3α和GSK3β在胚胎干细胞体外神经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Gsk3a或Gsk3b敲除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对其进行神经诱导分化,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胚胎干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Gsk3a-/-或Gsk3b-/-胚胎干细胞仍然具有多能性,能够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然而,Gsk3b-无法形成神经花环,其神经干细胞也不能进一步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检测三胚层标志物的mRNA表达发现,Gsk3a-/-神经外胚层标志物的表达略高于野生(WT)组,而Gsk3b-/-内胚层标志物的表达远高于WT组和Gsk3a-/-(P<0.001),神经外胚层标志物的表达较低.RNA-seq结果显示,涉及JAK-STAT、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Neurog1、Hes1等基因的变化.结论 GSK3α抑制神经分化而GSK3β促进神经分化,其机制与JAK-STAT、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Neurog1、Hes1有关.

    糖原合成激酶3α糖原合成激酶3β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