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徐达传

双月刊

1001-165X

chjcana@126.com

020-61648203

510515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是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园地,旨在加强解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侧重发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实验形态学、临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学术论著。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胸心血管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外科、中医外科以及放射科医师和解剖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下颈椎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设计的解剖学测量

    刘子豪刘家明颜金祥吴嘉宝...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群颈椎解剖学参数,为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00名健康人群,完善颈椎CT扫描,在CT片上分别测量C3~7的双侧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长度(包括椎体内长度、椎弓根长度、椎板长度,作为椎弓根螺钉长度设计参考)、进钉外展角和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和高度(作为椎弓根螺钉直径设计参考).计算各测量结果的均值及四分位数.结果 纳入成年健康志愿者100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5.95岁.从C3~7,各参数左右两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椎体平均长度(15.85±1.20)~(19.40±1.50)mm;椎弓根平均长度(5.42±1.06)~(6.03±0.84)mm;椎板平均长度(9.52±1.15)~(10.33±1.58)mm.进钉外展角平均值范围(39.82±2.53)°~(42.56±2.50)°;椎弓根峡部宽度平均值(5.84±0.87)~(7.10±1.05)mm;椎弓根峡部高度平均值(6.71±1.10)~(8.26±1.22)mm.结论 通过对正常人群颈椎C3~C7椎弓根螺钉进钉相关解剖参数的测量,为设计新型双螺纹颈椎椎弓根螺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下颈椎解剖学测量双螺纹椎弓根螺钉

    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测量及可行性分析

    陈钧麟马向阳邹小宝付索超...
    126-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测量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点处,螺钉自枢椎侧块穿C2/3关节突关节、C3侧块止于C3椎弓根下缘.测量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C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螺钉通道长度,内倾角度,头倾角度,最狭窄处宽度.并分析各项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C3椎弓根平均宽度5.48 mm,平均高度6.82 mm,螺钉通道平均长度18.68 mm,平均内倾角度20.46°,平均头倾角度50.1°,最狭窄处平均宽度2.80 mm.C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呈正相关(P=0.000),螺钉通道长度与C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螺钉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与C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240例置钉测量数据中,如使用3.5 mm直径螺钉,均可完成置钉,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适用于所有患者.结论 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补充的置钉技术.

    枢椎影像学测量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

    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的数字化解剖研究

    郑益钒陈嘉楠裴璇周唯...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 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面M、D、E和N,切割低位髋臼后壁区形成断面F、G、H、I和J.在断面上测量进钉角度和进钉长度.结果 在断面M、D、E和N上距臼缘5.0 mm的进钉点,男女螺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不应超过80°、70°、60°与50°,男女进钉长度分别不应超过40.0与35.0 mm.在断面F、G、H、I和J上,男女距臼缘5.0、10.0、20.0与30.0 mm的进钉角度应分别小于50°、60°、80°和90°.断面F至J中,男性进钉点螺钉长度应分别小于40.0、35.0、30.0、30.0与40.0 mm;女性应分别小于35.0、30.0、25.0、25.0与35.0 mm.结果 在髋臼后柱壁不同进钉位点,应采取不同的进钉角度与长度以防螺钉误入髋关节腔.

    髋臼后柱后壁数字化解剖测量

    尺侧副韧带后束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杨涛高转刘炳智李武超...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CL)的解剖学特征,对其后束(PB)进行解剖学分类,为肘关节精确解剖、韧带的外科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82例结构完整的人上肢标本,解剖UCL,观察PB的形态特征及变异,依据其与肘关节囊的关系划分类型;测量PB的长度、起点宽度、止点宽度等.结果 (1)根据PB与肘关节囊的关系分为:①Ⅰ型:PB的前缘及后缘均位于关节囊表面,增厚并游离,呈独立型条带61%(50例);此类型男性、女性PB的长度分别是(20.92±2.59)mm、(17.28±2.07)mm,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t=5.531);②Ⅱ型:PB的前缘与肘关节囊融合,后缘增厚游离16%(13例);③Ⅲ型:PB的后缘与肘关节囊融合,前缘增厚游离18%(15例);④Ⅳ型:PB的前缘、后缘均与肘关节囊融合,难以分辨5%(4例).(2)男性PB以Ⅰ型与Ⅱ型较多,女性PBI型与Ⅲ型较多,在类型构成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x2=8.096,P=0.035).结论 本实验对PB的分型,是对UCL解剖结构的补充;PB呈Ⅱ~Ⅳ等类型可能是导致其变异的重要因素;处理PB损伤时应考虑性别差异,便于结构功能恢复.

    尺侧副韧带后束变异应用解剖

    基于中老年MRI腰椎椎基静脉孔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卓航周泽霖邬裕龚焱...
    140-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中老年腰椎矢状面MRI测量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BF)的解剖学参数,为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2018年2月至202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3例成年患者,共计172例椎体的腰椎矢状面MRI,使用PACS影像系统测量L1~L4BF的深(basivertebral foramen depth,BFD)、BF 的高(basivertebral foramen height,BFH)、椎体宽(vertebra width,VW)、椎基静脉孔上端至上终板距离(the upper end of BF between the upper boundary and the endplate,VH1)以及椎基静脉孔下端至下终板距离(the lower end of BF between the lower boundary and the endplate,VH2),计算 BFD与VW的比值BFD/VW以及BFH与椎体高(vertebra height,VH)的比值BFH/VH.结果 在STIR序列中,L1椎体 BFD(3.93±1.58)mm 低于 L3(5.26±2.34)mm 与L4(5.82±2.99)mm,有统计学意义(P<0.05);L1椎体BFD/VW(0.12±0.05)与L4(0.17±0.09)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1~L4的BFD/VW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椎体的BFH/VH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对比,T2WI序列中L3椎体BFH男性(7.95±2.84)mm高于女性(6.30±1.93)mm,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椎体序列的增长,BFD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STIR序列中更加明显.而BFH随椎体序列增加无明显起伏.结论 中老年MRI矢状位STIR序列可作为其BF的临床测量标准,为腰椎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

    腰椎椎基静脉孔MRI数字化测量解剖学

    内蒙古地区样本髋关节置换假体位置数字化评估

    李佳伟张凯丁良甲王海燕...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测量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参数,了解假体位置分布及解剖重建率.方法 纳入内蒙古地区四家三级医院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资料(年龄30~70岁),影像资料以JEPG格式导人Mimics21.0软件,采用多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测量6项参数,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股骨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比较术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股骨头偏心距的差异,统计以上6项参数的解剖重建率.结果 观察者间及观察者自身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0.99,可靠性较好.健侧股骨头偏心距与术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侧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与健侧相比,向内上方偏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股骨头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的解剖重建率分别为79.90%、77.70%、43.02%、60.34%、60.30%、79.30%.结论 本研究统计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分布情况,认为术后较难达到完全的解剖重建,其中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及股骨偏心距的解剖重建率偏低,需改进手术方法缩小两侧的差异.

    髋关节置换术X线假体解剖重建

    未成年人骶骨形态与耻骨联合相对位置三维数字化测量及临床意义

    方源康志杰王海燕沙丽荣...
    15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三维数字化研究0~18岁人的骶骨形态与耻骨联合位置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符合未成年人骶骨发育特征的摄影体位、优化骶骨X线图像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将收集到的0~18岁全腹部CT分为0~6岁、7~12岁、13~18岁3个年龄组,导人mimics21.0,利用三维数字化图像重组技术测量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骶1~2倾斜角(S1~2T)、骶骨后凸角(sacral kyphosis,SK)、S2椎体前缘与骶4尾1倾斜线夹角(α角)、S1上终板与S2椎体前缘夹角(β角)、S4Co,倾斜线与S,上终板夹角(θ角)、耻骨联合上缘与骶骨下缘连线和躯体长轴垂线之间的夹角(角B),比较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年龄段间的差异.结果 骶骨解剖学参数性别间比较,角B女性大于男性(P<0.001),其余无统计学差异;年龄组间比较,0~6岁组与13~18岁组SS、SK、α、β、θ,以及7~12岁组与13~18岁组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未成年人生长发育过程中骶骨形态无性别差异,女性骶骨下缘与耻骨联合上缘所成角度大于男性.随年龄增长未成年人骶骨上端倾斜程度逐渐增加,骶骨下端倾斜程度逐渐减小.为获得更加清晰的骶骨影像,需根据性别、年龄调整X线入射角度.

    未成年人骶骨形态耻骨联合三维数字化测量

    退行性腰椎侧凸椎管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吴嘉宝孙伯林邢锴张宁...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椎旋转度、顶椎侧方和前方滑移距离、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凹侧和凸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横径和前后径,分析椎管形态学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DLS患者的顶椎位于L2~L3椎体;其椎管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4/5节段;椎间孔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2/3节段.DLS患者L2/3水平椎管及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腰弯Cobb角及顶椎偏移距离存在相关性(P<0.05);而L5/S1水平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PI、SS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DLS患者椎管最狭窄处多位于L4/5节段,而椎间孔最狭窄处多位于L2/3节段.顶椎区椎管狭窄程度、椎间孔狭窄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退行性腰椎侧凸椎管椎间孔解剖学测量

    封闭治疗肩周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杨先文王飞成赋斌廖立青...
    16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封闭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查找封闭注射治疗肩周炎的操作方法.利用30例肩部三维重建模型,探讨骨性定位标志与病变部位的几何关系,并获得改良的封闭注射方法.用改良方法对34例防腐标本进行封闭注射,经解剖验证注射的准确性.结果 几何关系分析发现肩峰前角进针,7号针头呈扇形注射,几乎可注入整个肩峰下间隙;在喙突尖与肩峰前角连线的中点,向肱骨头可刺入关节腔.解剖发现肱二头肌腱与大结节前缘存在一定的间隙,可为进针点.改良的注射方法准确率为100%.结论 熟悉肩部的几何关系和解剖特点,改良的封闭注射方法有助于提高封闭注射的准确性.

    肩周炎冻结肩封闭解剖学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巨噬细胞关键基因的筛选分析

    侯晓睿李浩坤宋贻芳常若水...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筛选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巨噬细胞中的潜在关键基因,为HNSCC的预后提供靶点.方法 基于在线数据库,利用一致流形近似与投影(UMAP)降维,捕获巨噬细胞群;进一步通过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聚类降维分析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细胞群分布的变化并筛选差异基因的表达;运用Monocle包对关键风险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平台分析生存曲线;运用空间转录组技术验证关键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映射;多色荧光免疫组化进行临床样本的验证.结果 捕获得到7个巨噬细胞亚群,其中第1亚群仅存在于肿瘤组织中且分泌型磷蛋白1(SPP1)基因高富集.SPP1高表达趋向巨噬细胞M2型极化并处于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SPP1+巨噬细胞糖酵解、缺氧、上皮间质化、血管生成等功能活跃,与HNSCC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SPP1可能成为HNSCC中有价值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分泌型磷蛋白1(SPP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