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药理学会

孙瑞元

月刊

1009-2501

cjcpt96@163.com

0553-5738350,5739333

241001

安徽省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理学会主办学术性刊物,以从事新药开发,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研究的高中级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读者对象。旨在报道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方面新进展及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风险的动态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和评价

    陈烨蒋英硕朱新悦杜文心...
    1272-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并筛选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HT)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HT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动态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HT术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按8:2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因素,通过R建立可视化的动态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区分度,并将列线图模型同Cleveland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房颤史(OR=9.647,95%CI=1.961~47.470)、术中血管活性药物评分(OR=1.094,95%CI=1.012~1.183)、术中输入红细胞或血浆(OR=10.200,95%CI=1.727~60.238)、术后中心静脉压(OR=1.548,95%CI=1.186~2.021)和术后使用万古霉素(OR=25.082,95%CI=2.122~296.417)是心脏移植后急性肾损伤(HT-AKI)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动态列线图模型在测试集中AUC=0.842(95%CI:0.676~0.971),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1的斜线,Brier评分为0.173;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5.658,P=0.685)提示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且本模型显示出比Cleveland评分更好的区分度.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影响HT-AKI的术前、术中、术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建立的动态列线图模型能够较准确识别AKI高风险人群,并方便临床使用.

    心脏移植急性肾损伤预测模型动态列线图

    地高辛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肖雷曹灿刘加涛
    1280-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危险因素以及地高辛血药浓度水平与不良反应间的关系,为地高辛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并通过病案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合并用药和不良反应等资料.结果:55例患者中分别有12.73%、76.36%和10.91%的患者使用<0.125 mg/d、0.125 mg/d 和0.25 mg/d 的地高辛,血清药物浓度随剂量递增而增加.有11例(2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心律失常,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为(2.55±1.59)ng/mL,显著高于无不良反应组的(0.93±0.63)ng/mL(P<0.000 1).血肌酐升高者地高辛血药浓度高于肌酐正常者.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未观察到合并用药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其血药浓度受给药剂量、肾功能等的影响,血药浓度越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因此,应加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提高个体化给药水平.

    地高辛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不良反应个体化治疗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肝损伤患者伏立康唑药代动力学

    朱丽娜董吉郑利
    1288-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预测不同程度肝损患者的伏立康唑药代动力学.方法:整合伏立康唑理化性质、体外数据及肝损患者的生理解剖数据,建立不同肝损程度的伏立康唑生理药动学模型,并用临床数据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预测不同程度肝损及不同CYP2C19基因型的患者伏立康唑药动学.结果:该生理药动学模型能准确预测不同程度肝损患者的伏立康唑药动学.结论:生理药动学模型可以准确评价肝损及代谢酶基因型对伏立康唑药动学的影响,为肝损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提供支持.

    伏立康唑肝损生理药动学模型剂量调整

    利伐沙班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解染程璐周双张雪媛...
    1295-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利伐沙班片在人体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空腹和餐后组各入选28例健康受试者,试验采用四周期、完全重复交叉设计,各周期服药剂量为10 mg(受试制剂T或参比制剂R).采用HPLC-MS/MS测定血样中利伐沙班的浓度.采用Phoenix WinNonlin 7.0软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PK)参数,进而评价两制剂是否等效.结果:空腹组T和R两制剂的Cmax分别为(186.57±56.41)、(187.61±50.89)ng/mL;AUC0-t分别为(1 156.21±335.85)、(1 177.59±343.72)h·ng·mL-1;AUC0-∞分别为(1 235.77±384.03)、(1 223.53±392.10)h·ng·mL-1.两制剂的上述三个PK参数几何均值比(GMR)的90%置信区间(CI)分别为90.81%~105.67%,92.83%~103.85%,95.04%~107.13%;个体内变异比率90%CI上限值分别为1.56、1.41、1.73.餐后组T和R两制剂的Cmax分别为(207.81±45.26)、(211.04±36.62)ng/mL;AUC0-t 分别为(1 271.26±260.92)、(1 233.23±201.85)h·ng·mL-1;AUC0-∞分别为(1 290.76±264.90)、(1 251.68±203.73)ng·h·mL-1.两制剂的上述三个PK参数GMR 90%CI 分别为 92.82%~102.28%,97.68%~106.68%,97.71%~106.68%;个体内变异比率90%CI上限值分别为1.76、1.47、1.47.结论:两种利伐沙班片在人体内生物等效.

    利伐沙班生物等效性窄治疗窗药物

    羟考酮对机械通气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熊盟靳鑫杨艳孔垂应...
    1300-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羟考酮对机械通气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肺炎导致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50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n=25)和羟考酮组(n=25)分别予瑞芬太尼和羟考酮镇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分级、临床结局(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和28天病死率)、胃排空指标[胃残余量(GRV)、胃排空率(GER)、胃窦运动指数(MI)]、营养状况[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呼吸循环指标[静态肺顺应性(Cst)、氧合指数(OI)、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结果:瑞芬太尼组和羟考酮组患者AGI发生率无明显区别(96%vs.72%,P=0.289),但瑞芬太尼组的AGI分级严重程度高于羟考酮组(P=0.009);羟考酮组治疗后48 h、72 h的GRV均低于瑞芬太尼组、MI则均高于瑞芬太尼组(P<0.05),而GRE则变化相近(P>0.05);羟考酮组治疗后ALB、PAB均高于治疗前(P<0.05),而瑞芬太尼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且羟考酮组治疗后PAB高于瑞芬太尼组(P=0.035),而两组治疗前ALB、PAB及治疗后ALB则基本相似(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呼吸循环指标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羟考酮对机械通气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胃排空抑制更小,且发生急性胃肠损伤程度更轻,同时更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亦具备可靠的安全性,羟考酮可能更利于保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胃肠功能.

    羟考酮瑞芬太尼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胃肠损伤

    盐诱导激酶生理病理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林新悦王艳艳卞宏生于爽...
    1306-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诱导激酶(salt-inducible kinase,SIK)家族包括三种亚型,即SIK1、SIK2和SIK3,参与调控昼夜节律、睡眠-觉醒、抑郁症、糖脂代谢、肿瘤和炎症等多个生理病理过程.SIK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候选开发药物,尤其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紊乱、抑郁症等)的潜在新型药物.本文主要总结了 SIK的三种亚型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在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并对SI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盐诱导激酶中枢神经系统糖脂代谢炎症骨关节肿瘤黑色素

    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

    尹晓玉路明于泽芳庞国勋...
    1315-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其结构中的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并将细胞毒药物靶向释放至肿瘤细胞.维迪西妥单抗(RC48)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以肿瘤表面的HER2蛋白为靶点,兼具抗体靶向性和小分子药物杀伤性,能精准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与传统的HER2靶向药物相比,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窗更宽,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更小.目前,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已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HER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2+或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患者,以及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且HER2过表达即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2+或3+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本文对维迪西妥单抗的结构特征、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试验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抗体偶联靶向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