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学会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学会

韩启德

月刊

1001-6821

cjcp1985@126.com,cjcp1985@163.com

010-82802540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1985年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一级学术刊物,也是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报道我国临床药理学专业的学术成果;交流临床药理的科学研究、药物评价、药物治疗和教学培训等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介绍国内外临床药理专业的最新进展、学术动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宣传与药物评价有关的药品管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水平。刊载内容有:1.药物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论文,内容包括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研究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2.临床药理学进展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3.新药介绍及评价;4.药物治疗学方面的经验及问题;5.临床药理方法学的研究及介绍;6.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本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临床药理工作者;广大的临床医师、药师、药理学及毒理学工作者、医药院校的师生以及从事药品研究、生产、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广大医药卫生界的科技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匹多莫德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反复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

    金冠杰赵焱赵晓云
    307-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反复性呼吸道感染(RRTIs)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RRTIs患儿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口服溶液初始剂量400 mg,bid,连续治疗10 d后调整为每次400 mg,q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雾化吸入治疗,bid.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细胞因子[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环氧化酶-2(COX-2)]水平变化,评估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入组47例、试验组入组5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和76.60%,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gG水平分别为(11.26±0.85)和(10.92±0.69)g·L-1,IgM 水平分别为(1.58±0.35)和(1.23±0.32)g·L1,IgA 水平分别为(1.57±0.24)和(1.36±0.30)g·L1,IGF-1 水平分别为(149.67±25.81)和(130.24±24.73)μg·mL-1,MCP-1 水平分别为(71.35±11.89)和(99.36±12.27)pg·mL-1,COX-2 水平分别为(16.87±4.59)和(20.53±4.83)U·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32%和6.38%,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可明显缓解RRTIs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体液免疫,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

    匹多莫德口服溶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儿童反复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安全性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红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乳酸脱氢酶升高的临床研究

    阮仁伟刘晓玲查梅宝裴婷...
    312-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红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效果.方法 将LDH升高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试验组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红霉素治疗.记录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部X线片征象、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M]以及血清LDH变化,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退热时间分别为(4.22±0.87)和(5.46±0.98)d,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6.31±0.98)和(7.49±1.10)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7.36±1.14)和(8.61±1.23)d,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斑片状浸润影征象分别为2.00%和16.33%,支气管壁增厚征象分别为4.00%和18.37%,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gA分别为(0.55±0.11)和(0.68±0.12)g·L-1,IgM 分别为(0.90±0.19)和(1.18±0.21)g·L-1,LDH分别为(229.45±10.30)和(240.18±11.17)U·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00%和4.08%,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联合小剂量甲泼尼龙全身治疗对LDH升高的MPP患儿疗效显著,可促进炎症及免疫紊乱减轻,加速病情转归,安全可靠.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红霉素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乳酸脱氢酶

    百令胶囊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石琛高瑜刘红艳姬文兰...
    317-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百令胶囊联合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每次2.5 mL,每天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百令胶囊每次2.5 g,每天3次,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氧分压(PO2)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入组49例,均无患者脱落.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2%(47例/49例)和83.67%(41例/49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FVC 分别为(2.89±0.41)和(2.66±0.35)L,PO2分别为(83.39±8.02)和(76.78±7.55)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48.47±5.11)和(56.02±6.42)mmHg,TNF-α分别为(41.14±6.03)和(69.64±8.29)ng·L-1,sICAM-1 分别为(327.52±31.19)和(420.20±38.88)μg·L-1,sTREM-1 分别为(31.14±3.22)和(38.85±5.29)n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上腹部不适,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上腹部不适.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8%和2.04%,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令胶囊联合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治疗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复方异丙托溴铵,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百令胶囊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

    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研究

    霍玲玲李洋霍军世毛玉娟...
    32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脑血栓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替格瑞洛,每次90 mg,每天2次.2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液黏度、血小板参数与脑损伤标志物,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119例,对照组入组117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0%(109例/119例)和82.05%(96例/117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5.47±0.82)和(6.51±0.96)分,血浆黏度分别为(1.35±0.21)和(1.62±0.24)mPa·s,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3.67±0.51)和(4.01±0.59)mPa·s,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6.12±0.93)和(7.05±1.07)mPa·s,血小板黏附率分别为(30.52±3.81)%和(36.21±4.02)%,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别为(12.75±1.86)和(15.42±2.06)fL,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分别为(0.39±0.06)和(0.51±0.07)μg·L-1,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分别为(90.76±12.23)和(81.64±11.95)μ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恶心呕吐、出血、腹痛和腹泻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4%和4.27%,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液黏度、脑损伤标志物、血小板参数水平,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替格瑞洛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脑血栓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

    介入栓塞后尼莫地平动脉内灌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研究

    钱金明张潜岳培东
    32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介入栓塞术后尼莫地平动脉内灌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效果,并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aSAH后SCVS患者按队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介入栓塞术,术后给予稀释血液、扩容和升压等常规3 H治疗,试验组另加用尼莫地平动脉内灌注,用电子泵经股动脉血管鞘以0.2 mg·min-1注射20%尼莫地平,每次2 mg,每天1次,用药7 d后拔除血管鞘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每次60~120 mg,每日2次于餐后服用.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患者的脑血管血流速度、实验室指标、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时大脑前动脉(ACA)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84.32±5.27)和(93.46±5.61)cm·s-1,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86.05±5.94)和(95.23±6.37)cm·s-1,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9.41±4.82)和(71.56±5.39)cm·s-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 周时血清内皮素-1(ET-1)分别为(76.32±10.58)和(94.16±10.98)pg·mL-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别为(127.45±14.83)和(164.85±15.62)ng·mL-1,可溶性Fms酪氨酸激酶1(sFlt-1)分别为(103.67±15.34)和(114.98±16.43)ng·L-1,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CAM-1)分别为(234.81±62.79)和(285.36±90.24)ng·mL-1,缺氧诱导因子 2α(HIF-2α)分别为(98.74±7.56)和(102.49±8.35)pg·mL-1,血清一氧化氮(NO)分别为(43.16±4.91)和(39.72±5.37)mmol·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4.88%和9.7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5%和28.95%,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患者占比为78.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6%,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后尼莫地平动脉内灌注治疗aSAH后SCVS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脑血管血流速度,对减轻脑组织损伤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尼莫地平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介入栓塞术动脉内灌注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轴状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谷敬锋刘海霞冯峰张建...
    330-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片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轴状胃切除术后血清代谢、血脂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轴状胃切除术的肥胖型T2DM患者按队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5 g,ti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0.2 mg皮下注射,每周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代谢指标、血脂水平、血糖水平、肠道菌群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试验组共纳入70例,对照组共纳入50例.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BMI分别为(26.35±2.36)和(29.34±3.59)kg·n-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别为(192.42±13.18)和(134.27±12.86)U,白细胞介素-6 分别为(6.14±1.78)和(7.65±2.09)μg·L-1,空腹血糖分别为(5.36±0.41)和(7.43±0.78)mmol·L-1,血浆总胆固醇分别为(2.55±0.67)和(3.47±0.79)mmol·L-1;试验组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为(8.79±1.36)、(9.62±1.37)、(6.74±2.15)、(7.98±0.61)和(7.23±1.29)logN·g-1,对照组的分别为(7.98±1.79)、(8.13±1.45)、(5.71±2.41)、(9.21±0.88)和(8.15±1.54)logN·g-1,试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头晕、血压升高、消化不良;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消化不良,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7%和6.0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片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轴状胃切除术后有显著效果.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二甲双胍片肥胖型2型糖尿病血清代谢血脂肠道菌群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李小雪张毅姚舒洋农靖颖...
    335-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免疫、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NSCLC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含铂双药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PC方案:第1天静脉滴注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按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5 mg·mL-1·min-1静脉滴注卡铂;TP方案:第1天静脉滴注紫杉醇135 mg·m-2,第1~3天按AUC=5 mg·mL-1·min-1静脉滴注卡铂.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替雷利珠单抗200mg,每3周给药1次.3周为1个治疗周期,2组均治疗2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水平、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以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0.00%(16例/40例)和62.50%(25例/40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0.00%(28例/40例)和 90.00%(36 例/40 例),癌胚抗原(CEA)分别 为(9.21±2.03)和(5.42±1.36)ng·mL-1,糖抗原 125(CA125)分别为(72.53±8.16)和(31.95±5.08)U·mL-1,糖抗原 19-9(CA19-9)分别为(25.79±3.31)和(10.38±2.04)U·mL-1,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分别为(6.47±1.34)和(4.26±0.91)ng·mL-1,CD3+分别为(54.36±5.81)%和(61.85±4.96)%,CD4+分别为(31.28±2.93)%和(43.08±3.15)%,CD4+/CD8+分别为1.43±0.40和1.91±0.46,生存率分别为47.37%(18例/38例)和 67.57%(25 例/37 例),PFS 分别为 7.73 个月(95%CI:6.42~9.03)和 9.75个月(95%CI:8.68~10.82),OS 分别为 8.96 个月(95%CI:7.94~9.97)和10.52个月(95%CI:9.78~11.27),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NSCLC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安全性良好.

    替雷利珠单抗化疗非小细胞肺癌T淋巴细胞生存预后

    瑞芬太尼快速通道麻醉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

    景海娟林洪启王海丽秦鹏宇...
    340-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快速通道麻醉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进行介入封堵术.根据患儿麻醉方案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麻醉诱导:肌内注射氯胺酮4 mg·kg-1,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1、芬太尼10 μg·kg-1、顺阿曲库铵0.1 mg·kg-1,麻醉维持:芬太尼0.4 μg·kg-1·min-1、丙泊酚8 µg·kg-1·min-1.试验组麻醉诱导:肌内注射氯胺酮5 mg·kg-1,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1,舒芬太尼1.0μg·kg-1、顺阿曲库铵0.1 mg·kg-1,麻醉维持:瑞芬太尼0.5μg·kg-1·min-1、丙泊酚8 μg·kg-1·min-1.比较2组麻醉苏醒情况、面部表情-腿部姿势-活动-哭闹-可安慰性(FLACC)5项疼痛评分、Ramsay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56组.试验组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叫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4.87±1.22)、(10.16±2.58)和(12.55±3.19)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49±1.35)、(13.34±3.27)和(15.67±3.62)min(均 P<0.05).术后 1、2 h,试验组患儿的Ramsay评分为(2.58±0.35)和(3.69±0.4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0.47)和(4.24±0.39)分(均P<0.05).术后1、2 h,试验组患儿的FLACC评分为(3.03±0.81)和(3.75±0.8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8±0.62)和(4.36±0.51)分(均P<0.05).喉罩置入时、封堵器置入时、术毕,试验组的平均动脉压(MAP)为(102.45±10.26)、(94.18±8.37)和(91.46±10.15)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7.84±10.11)、(100.57±9.84)和(97.33±8.53)mmHg(均P<0.05).术后1 d、术后3 d,试验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为(10.03±2.58)和(8.65±2.16)U·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44±3.07)和(10.16±2.35)U·L-1(均P<0.05).术后 1 d、术后3 d,试验组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水平为(0.07±0.02)和(0.04±0.01)μg·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09±0.03)和(0.06±0.02)μg·L-1(均P<0.05).试验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4例/64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6%(10例/56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快速通道麻醉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的麻醉苏醒质量,镇静镇痛效果好,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药物不良反应率低.

    瑞芬太尼快速通道麻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

    李瀛罗蔚锋卫红齐李文全...
    345-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耳后/鼓室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队列法分为耳后注射组和鼓室注射组.2组患者均予以高压氧治疗,耳后注射组患者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鼓室注射组患者经鼓膜穿刺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2组患者均隔日注射1次,共7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纯音听阈值、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指标,并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耳后注射组入组56例、鼓室注射组入组60例.治疗后,耳后注射组和鼓室注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88.33%,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耳后注射组与鼓室注射组的平均纯音听阈分别为(38.49±5.71)和(40.35±6.23)dB,高频区听阈分别为(61.36±6.52)和(63.42±7.09)dB,低频区听阈分别为(59.72±6.85)和(60.81±7.26)d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别为(112.38±10.72)和(110.43±10.29)U·mL-1,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分别为(4.69±1.08)和(5.03±1.12)nmol·mL-1,内皮素(ET)分别为(2.11±0.76)和(2.34±0.81)ng·L-1,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分别为(31.79±4.27)和(33.18±4.98)pg·mL-1,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5.25±1.48)和(5.72±1.62)mg·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45.33±4.61)和(46.95±5.24)n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耳后注射组和鼓室注射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21%和51.67%,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后注射组发生局部疼痛11例次、眩晕4例次,鼓室注射组发生局部疼痛30例次、眩晕15例次.结论 耳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聋临床疗效相当,均可促进患者听力恢复,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但耳后注射局部疼痛、眩晕发生率更低.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高压氧神经性耳聋耳后注射鼓室注射临床疗效

    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陈清李玉苗江彦黄爱文...
    350-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普通外科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将普通外科中度低钠血症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不补充浓氯化钠注射液)和试验组(补充浓氯化钠注射液).分析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营养状况、原发疾病等临床特点,对2组患者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混杂因素,使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可比,比较2组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22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82例,试验组145例.普通外科患者发生中度低钠血症的易患因素有男性、老年人、营养不良、肠外营养、恶性肿瘤.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73例患者.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63%(72例/73例)和80.82%(59例/73例),纠正低钠血症需要时间分别为(3.54±1.90)和(3.97±2.54)d,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加强对普通外科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的关注,警惕发生重度低钠血症的风险.对于发生中度低钠血症患者,应给予浓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以避免血钠水平进行性下降,从而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浓氯化钠注射液中度低钠血症临床特点治疗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