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玉琦

双月刊

1008-6358

zglcyx@126.com

021-64037955

200032

上海市医学院路136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

中国临床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临床医学》杂志(CN 31-1794/R,ISSN 1008-6358;邮发代号4-636)1994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临床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由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樊嘉教授担任主编,目前为双月刊,主要刊登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栏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述评、论著、研究快报、短篇论著、技术与方法、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研究简报、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软骨类器官技术变革骨/软骨疾病临床诊疗策略

    李祖浩陈晓苏佳灿
    335-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系统疾病诊疗面临机制研究不清、诊断效率低下、模型构建困难、药物研发缓慢、难以仿生修复等难题.骨/软骨类器官是一种新技术,通过体外三维培养细胞构建可模拟骨/软骨结构和功能的组织,为骨/软骨疾病研究提供新工具,变革了骨科临床诊疗策略.本文针对骨/软骨疾病诊疗困境,系统介绍了骨/软骨类器官构建策略及研究现状,提出变革临床诊疗策略的前沿进展,总结骨/软骨类器官从基础类器官、结构化类器官到功能化类器官的3个发展阶段,以期为骨/软骨类器官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骨类器官软骨类器官构建策略发展阶段临床诊疗

    内镜技术在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展望

    黄晓铨陈世耀
    34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镜下套扎、硬化和组织胶注射等联合药物治疗已取代外科断流或分流成为指南推荐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部分静脉曲张出血由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合并糖尿病、门静脉血栓、肝肿瘤、肝动脉门静脉瘘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降低了内镜下套扎、硬化与组织胶注射等治疗的效果,同时可导致异位栓塞等并发症.传统内镜技术面临巨大挑战.内镜下精准注射、静脉曲张完全注射、避免异位栓塞并发症成为迫切需求.门静脉CT与超声内镜术前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弹簧圈联合组织胶精准注射、超声内镜术后即时评估等技术应用标志着静脉曲张内镜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进展,超声内镜引导下门静脉压力测定、肝穿刺活检和分流手术等也有了初步尝试,并且将突破既往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与治疗瓶颈,联合门静脉CT影像虚拟等技术,替代经血管及经皮经肝体表穿刺介入技术,实现门静脉高压的内镜全流程诊断和治疗.

    门静脉高压肝硬化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超声内镜

    食管胃腔外血管对内镜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影响

    吴玲王三强艾英杰黄晓铨...
    347-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和胃腔外血管对内镜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接受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检测并行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胶注射预防再出血的患者.根据门静脉CT显示的食管和胃腔外血管情况,将患者分为有腔外血管团组和无腔外血管团组,评价内镜治疗后2年内再出血情况.结果 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27例合并腔外血管团.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学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水平)、HVPG、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年内共25例发生再出血,包括有腔外血管团组15例、无腔外血管团组10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腔外血管团组内镜治疗后的2年内累积再出血率高于无腔外血管团组(60.07%vs 32.79%,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有腔外血管团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HR=2.33,95%CI 1.01~5.39,P=0.047).结论 存在食管胃腔外血管团能独立预测内镜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建议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接受内镜预防再出血时,通过门静脉CT评估食管和胃腔外血管情况;对于合并巨大腔外血管团患者,建议充分评估后采用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等方法,或根据密切随访结果及时调整内镜治疗策略.

    食管胃腔外血管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再出血

    内镜干预时机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古盼瑶陈明锴
    353-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干预时机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EGVB患者术后6周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连续纳入从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因EGVB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急诊内镜干预的患者,根据内镜干预时间分为紧急内镜组(会诊后6 h内,n=94)和早期内镜组(会诊后6~24h,n=76).所有入组患者术后接受6周随访.以1:1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两组患者匹配前后基线特征,匹配后手术相关情况及短期预后.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GVB患者术后6周死亡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列线图,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匹配前,两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收缩压<90 mmHg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和首次出血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紧急内镜组(n=53)和早期内镜组(n=53)基线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6周死亡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紧急内镜组血液制品消耗量大于早期内镜组(P=0.04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出血、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较高、活动性出血和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是EGVB患者6周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内镜干预时机非6周死亡相关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均较高.结论 内镜干预时机与EGVB患者术后6周死亡无明显相关性;基于首次出血、CCI评分、活动性出血和手术持续时间构建的模型对EGVB患者6周死亡有较高预测价值.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急诊内镜干预

    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早期抗凝的出血风险评估

    王慧珊房晔叶丝陶李星寰...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对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患者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因胃静脉曲张出血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学检查发现PVT,并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48 h内是否行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随访6周,评价患者出血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早期(6周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0例患者,其中65例患者在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后48 h内接受抗凝治疗.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患者性别、肝硬化病因、组织胶和聚桂醇用量、Child-Pugh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治疗后6周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vs 2.10%,P=0.79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组织胶用量多是术后6周内出血的危险因素(HR=5.862,P=0.015).结论 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合并PVT患者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早期抗凝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而组织胶用量大可能增加术后出血,结论有待增加样本量验证.

    肝硬化胃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

    pH里的"p"为什么是小写?

    366页

    内镜下套扎用于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的效果及安全性

    姜思雨杨凯奇黄晓铨倪礼爰...
    367-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内镜下套扎治疗与内镜下组织胶注射用于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出血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食管胃曲张静脉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患者(套扎组),另选择同期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患者(组织胶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分别纳入59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及生存情况.结果 套扎组与组织胶组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05%vs 79.66%,P=0.778);套扎组根除静脉曲张所须中位内镜治疗次数(2vs3次,P=0.017)及平均组织胶用量明显少于组织胶组(0.70 mLvs 2.67 mL,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门体分流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危险因素(HR=3.14,95%CI 1.02~9.68,P=0.046),内镜下套扎是预防再出血的保护因素(HR=0.25,95%CI 0.08~0.71,P=0.010).相较于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内镜下套扎不增加患者2年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风险(18.69%vs 36.29%,P=0.067)与死亡风险(1.69%vs 3.39%,P=1.000).相较于内镜下组织胶注射,经内镜下套扎治疗后,GOV1型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风险较低(0vs 40.27%,P=0.012),GOV2型患者再出血风险(13.27%vs 34.16%,P=0.056)呈降低趋势.结论 内镜下套扎治疗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根除率较高,且并不增加再出血、死亡等事件风险,可作为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二级预防手段.

    胃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内镜下组织胶注射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肝硬化

    卡维地洛防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研究进展

    程雅玮朱晓龙张春清
    374-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损伤导致的严重疾病,常并发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肝内血管阻力增加和门静脉血流量增加.卡维地洛是第3代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具有α1受体阻滞作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优于传统NSBB.卡维地洛通过多重机制降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总结了卡维地洛在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具体应用,重点探讨其在静脉曲张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及其对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患者生存的影响.

    卡维地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

    外周血炎性参数对错配修复基因完整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符茂东马骏申锋张秀萍...
    379-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性参数对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接受免疫治疗的无手术指征的44例pMMR型mCR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泛免疫炎症值(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PIV)、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Ⅱ)等外周血炎性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炎性参数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以ROC曲线得出的最佳截断值分组,评估炎性参数对免疫治疗预后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pMMR型m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NLR、PLR、PIV和SⅡ对pMMR型mCRC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SⅡ优于NLR、PLR及PIV.与NLR≥3.36组、PLR≥223.54组和SⅡ≥769.29组患者相比,NLR<3.36组、PLR<223.54 组和 SⅡ<769.29 组患者免疫治疗后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更高(P<0.01),NLR<3.36 组及 SⅡ<769.29 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更长(P<0.05),NLR<3.36 组、PLR<223.54 组及SⅡ<769.29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更长(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评分、NLR 及 SⅡ 是影响免疫治疗后 PFS 的危险因素,肝转移、骨转移、NLR、PLR及SⅡ是影响免疫治疗后OS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SⅡ≥769.29是pMMR型mCRC患者免疫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外周血炎性参数NLR、PLR、PIV和SⅡ对pMMR型mCR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以SⅡ最优;SⅡ≥769.29可独立预测pMMR型mCRC患者免疫治疗后不良预后.

    转移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完整免疫治疗外周血炎性参数预测价值

    KRAS基因突变亚型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的影响

    李佳丽徐晨张小垒侯英勇...
    389-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KRAS基因突变亚型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反应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新辅助治疗后行肿瘤根治术的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直肠癌(Ⅲ~Ⅳ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KRAS基因突变亚型与肿瘤退缩反应以及残余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5例患者,其中肿瘤退缩不良患者55例.肿瘤退缩不良患者KRAS基因第2外显子G12V突变和第4外显子A146突变的发生率高于肿瘤退缩显著患者(P<0.05).KRAS基因G12D突变的患者中,肿瘤退缩不良者肿瘤组织学分级高于肿瘤退缩显著者(P=0.027).肿瘤退缩不良患者中,KRAS基因G12D突变者肿瘤CD8+、PD-1+T淋巴细胞浸润水平高于G12V、G13D突变患者(P<0.05).结论 KRAS基因G12V突变和A146突变提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不佳;对于肿瘤退缩不良的KRAS基因G12D突变患者,可通过检测CD8+、PD-1+T淋巴细胞浸润水平,筛选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者.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肿瘤退缩KRAS基因突变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