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词作的汉文化元素及其成因

    陈泽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词人,首推纳兰性德。从纳兰性德的词作中可以看出,身为满族的他作词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充分的继承:无论是其词作中体现的儒家士大夫的思想、运用自如的汉人典故,还是他对南唐李后主的接受学习、对汉人传统"文质彬彬"文质观的自觉实践,都反映出纳兰词中有着丰富的"汉文化元素"。本文从思想、用典等方面对纳兰词中的"汉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时代与个人两个角度切入,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

    纳兰性德纳兰词汉文化元素文质彬彬

    五四文学与鸳蝴派的爱情悲剧书写:以《伤逝》和《金粉世家》为例

    赵祎涵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的启蒙思想传播开来,在五四文学精英作家和通俗作家的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青年追求自由爱情和不被限制的人生也成为常见的写作内容之一。然而这种爱情故事常常都是悲剧,通过比较鲁迅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伤逝》和张恨水的通俗小说《金粉世家》,分析五四文学与通俗文学在悲剧爱情观中的异同点,从古典美、现代性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研究这种爱情悲剧书写的特点和成因。

    五四鸳鸯蝴蝶派爱情悲剧《伤逝》《金粉世家》

    《红楼梦》和《林兰香》中关于梦幻书写的比较分析

    刘思慧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古典小说中关于梦幻描写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受到关注最大的为《红楼梦》,在小说的描写中,曹雪芹通过梦幻的手法将男女主角的身份进行描写,并通过判词的方式对书中人物的命运走向进行暗示。《林兰香》与《红楼梦》在关于梦幻的叙事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处,都是通过梦幻的手法对人生发出暗示和感慨。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与《林兰香》的对比,从情节叙述、人物命运以及悲剧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两本书间的异同点。

    《红楼梦》《林兰香》梦幻书写情节叙述人物命运

    李希霍芬笔下的太行山形象

    陈雅诗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希霍芬7次旅行中国,其笔下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书成为佐证晚清社会研究的重要史料。太行山今辖河北、河南、北京、山西一带,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山脉,且连通了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丝绸贸易"。本文试图结合旅行日记和文献资料,以太行山地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思考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体系,并深入探析其中的文化互动现象。

    晋商晚清社会丝绸之路

    善良的光芒 阴暗的角落——《麦克白》悲剧解读

    黄香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克白》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为阴暗深沉的一部悲剧。它以深邃的主题与复杂的人物刻画,呈现出人性的黑暗和挣扎。麦克白的堕落并非一瞬间,他的故事是对人性的深刻探寻,亦是对野心与欲望的警示。本文通过麦克白悲剧原因的探讨意在揭露野心和欲望如何一步步腐蚀人性,最终导致人性的毁灭。

    《麦克白》野心人性

    《达洛维夫人》和《对倒》的空间叙事比较研究

    张优优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洛维夫人》和《对倒》在空间叙事上都表现了典型的现代性与想象性。两位作者通过对两个城市空间的描写,构建各自作品中的地志空间与文本空间,运用具备性别化表征的空间意象象征着叙事空间所隐含的性别与权力话语。

    《达洛维夫人》《对倒》空间叙事

    康熙朝木兰行围鹿肉赏赐探析

    马宇通亓新悦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康熙朝木兰行围赏赐鹿肉具有特殊意义。满族有着悠久的哨鹿传统,鹿在满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代康熙年间创设木兰围场,每年的木兰行围可以获取大量的鹿肉。康熙帝通过赏赐满汉臣工鹿肉,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臣子的厚爱与深意。皇帝赏赐鹿肉,让更多的汉族官员接触到满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推动了清宫文化传播,促进了满汉文化交融。

    康熙木兰行围鹿肉赏赐

    敦煌非遗文化背景下"人、工、匠"的身份变迁与情感、行为的探析

    白俊杰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人、工、匠"三种角色的身份变迁及其情感和行为模式。通过深入分析敦煌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本文揭示了从普通民众到专业工匠的身份转变过程中所孕育的文化情感与行为叙事。研究发现,敦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实践不仅是文化延续的需要,也是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通过社区活动和家庭传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本文的研究结果强调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重要性,以及个体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敦煌非遗文化身份认同人、工、匠文化根植匠人精神审美取向行为诗篇

    地域文化对海安花鼓风格影响的研究

    曾卫东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安花鼓艺术来源于当地民众的劳作生活,体现了区域民众的精神面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海安花鼓艺术受到地域文化的显著影响,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提高了海安花鼓艺术的吸引力。文章阐述了海安花鼓的历史发展,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海安花鼓艺术的整体价值,综合展现了海安花鼓艺术的原始风格和现代风格,接着从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层面,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海安花鼓风格的具体影响,旨在展现海安花鼓艺术的基本内涵,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的海安花鼓艺术发展道路。

    地域文化海安花鼓海洋文化民俗文化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再造

    巨琳霞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悠久灿烂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手工艺。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这些传统手工制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美好生活需求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增长使得人民群众物质条件日益改善也使其精神层次得到极大丰富与提升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新的手工艺品来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并把其中优秀元素融入到当代生产、设计中去。

    传统工艺文化再造工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