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营造法式》大木作技艺中的现代设计思想研究

    刘明国张坤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研究古人的造物思想,追溯其源流,对于我们寻找传统的造物思维逻辑,把握传统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的设计活动,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升级与迭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仔细研读《营造法式》,在细密的技术条款背后,我们发现了古人严密的哲学体系、深厚的思想理论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营造法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艺的宝贵遗产,更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重要启示。

    营造法式木构技艺设计思想体系化设计形式与功能

    从叙事学视角解读《项脊轩志》

    于琦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是 20 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包含叙述者,聚焦,叙述声音,叙述时间,叙述语态几个方面《项脊轩志》中巧妙运用这些技巧,从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将家庭琐事写的耐人寻味。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项脊轩志》的内容,主要阐述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自身孤独的独白以及文章所用的留白艺术手法。

    项脊轩志叙事学留白

    浅析易安词中多样化的女性形象

    张莉梅李恒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词风格清丽雅致,颇受赞誉。但在多数人眼中,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女性大都为情思缠绵、多愁善感的深闺女子形象,通过分析研究李清照词作发现这确为事实。但细读易安词的部分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别样的女性形象。此文试在深入解读鉴赏易安居士的不同词作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其词作中多样化的女性形象,让人们认识到不一样的李清照,不一样的易安词。

    李清照易安词女性形象

    先秦时期诸子"和合"思想

    高隽敏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合"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种重要观念,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激烈论辩,到历朝历代的政治社会实践,无不深受"和合"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强调包容、谐和与统一,倡导兼容并蓄,和而不同,这既是中国哲学的鲜明特色,也为历代士人提供了处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工具。此外,"和合"思想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其独特文化魅力和智慧的重要窗口。至今,"和合"思想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对社会发展、文化交融、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和合"思想

    浅析敦煌曲子词中的"月"意象

    王雯珺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曲子词被发现以来,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敦煌曲子词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以及人文情感。为体会敦煌曲子词中的文化历史,本文以"月"意象为研究对象,从"月"意象的分类、"月"意象的特点、"月"意象的意义等角度对敦煌曲子词进行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展现出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

    敦煌曲子词意象文学

    《悠悠岁月》中意识流艺术探究

    关熔珍曲思樾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妮·埃尔诺在所著的《悠悠岁月》中从多种维度多样地运用了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并且每个维度不同手法的运用皆出于属于不同的目的,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同样意识流每个维度的运用皆对主题层面、故事叙述层面、作品整体层面带来不同的美学价值。本文旨在从不同维度以及手法:主题意识流手法、人称变换、时空变换、自由联想、语言特色探究,分析并探究意识流手法在本书中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悠悠岁月意识流艺术美学价值

    《饥饿的女儿》中的女性历史叙事

    方宏蕾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虹影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以女性第一人称个体视角展开了对困难时期重庆地方历史的叙述,以女性的碎片化记忆对宏大历史进行了解构和重塑,在女性个体与历史的对话中,努力确证自我主体关于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饥饿的女儿》女性历史叙事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漂流"

    王溥飞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荒岛文学作品,小说将人物置于海洋和荒岛之中,使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兼具积极进取和残酷扩张的双重意涵,而它们又都与漂流密切相关。漂流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体现出鲁滨逊的性格特征,还暗含了鲁滨逊漂流行为背后的残酷本性。

    《鲁滨逊漂流记》漂流人物形象

    以《紫色》为例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方式

    王小燕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为案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方式进行深入论述。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百衲被叙事方式、向内聚焦的叙事方式以及主角视角叙事方式,探讨了这三种叙事方式在展现主人公成长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这些叙事方式对于揭示文化背景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紫色》作为一部重要文学作品的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叙事方式《紫色》

    水意象在柏林学派女性电影中的多维表达

    何锡来许宁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林学派电影最早于 2003 年出现,影片从最初的不被人知,逐渐发展到现如今的深受国际电影节与专业影评人的高度认可。其影片善于记录德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们心里层面上的种种困惑,在捕捉人物情绪方面表现突出。其中,水意象在多部女性电影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连接故事脉络的桥梁,是体现人物心理的道具。视觉与听觉方面的意象化呈现也为影片内涵的深刻表述贡献力量,这与艺术电影惯用的作者表达的特点高度吻合。

    柏林学派水意象女性形象作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