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代番禺地区文教的发展与交流

    徐可昕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番禺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为文教事业的恢复发展期;嘉靖朝文教事业达到鼎盛,还出现了进士的家族现象;明末又归于沉寂,总体呈现出先起后落的特点。受教育水平、名额限制,以及个人经历影响,番禺地区还存在学子异地就学现象,其中尤以南海县与番禺县的互动最为频繁。这些文教现象也不仅局限于番禺一地,一定程度上是明代教育发展的缩影。

    番禺文教进士群体

    宋元时期笔记小说中关于云南地方史的记载与整理

    荆建勋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以来,云南地区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在宋代文人墨客的笔记、游记之中,对于云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也有较多涉及,这对于人们了解云南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于宋元时期笔记小说中关于云南地方史的记载进行整理,旨在能够为其他相关学者研究云南地方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宋元时期笔记小说云南地方史

    恭王府博物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袁圆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中蕴含着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恭王府博物馆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府内的文物、建筑、人文典故都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本文结合恭王府的形成背景,分析恭王府博物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研究如何传承、传播恭王府历史文化,及其传播渠道和方法,以期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助力。

    恭王府博物馆历史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传播

    发挥秦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

    陈焱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咸阳因大秦故都而闻名于世,要把咸阳打造成为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就要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分析秦人崛起的原因、秦王朝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秦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让秦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普及秦的历史,办好秦文化论坛,打造秦文化主题园区或景区,排演秦文化大型歌舞或情景剧,彰显秦文化特色,汇聚秦人的精神力量,以此来打造秦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大秦故都秦历史文化资源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秦文化特征

    郭忠恕故里及生年考

    孔令海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忠恕为五代宋初界画大家,历史记载其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史》等记载其为洛阳人。今笔者根据西安碑林《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及北宋诗人、史学家王禹偁、北宋宰辅张方平诗文中关于郭忠恕的记载,考证其为山西汾阳人。史载郭忠恕生年不祥,今根据宋《册府元龟》记载推断,考证郭忠恕生年为公元 917年。另北宋山水画大家郭熙,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为"河阳温人",今根据北宋苏辙、方回、刘克庄等人诗文关于郭熙记载考证,郭熙也为山西汾阳人。郭忠恕、郭熙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中国画家,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生年、故里的考证对于研究二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中国美术史》的勘误有重要意义。

    郭忠恕生年故里郭熙

    古籍活化的内容形式与问题浅析

    许蕤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籍活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构建高度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在相关调研结合本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古籍活化工作的现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展望方面做综述。借此希望为古籍活化工作提供参考,期待更多人加入到古籍保护和活化的事业中来,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古籍活化活化方式文化价值

    传统杂技抛菜瓶的历史变迁及传承策略

    干祺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传统杂技抛菜瓶这一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从古代走到现代,历经了种种变迁与挑战后,却仍然保留着其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这种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那么,在这个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杂技抛菜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杂技抛菜瓶的历史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杂技抛菜瓶的传承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传统杂技抛菜瓶历史变迁传承策略

    功能从象征性向装饰性演变的图像阐释——以蒙古族金银器装饰纹样为例

    杨宝音图刘咪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蒙古族金银器为例,探讨在民族形成过程中,金银器装饰纹样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图像学视角阐释其纹样的演变过程。通过从斯基泰到契丹再到蒙古族金银器的纹样图像解读,得出蒙古族传统金银器的形成是基于10-12 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金银器发展而来,装饰纹样的意义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变,其功能从"象征性"转变到了"装饰性"。本文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蒙古族金银器工匠的"可行能力"培养提供了文本依据。

    金银器装饰纹样游牧民族斯基泰契丹蒙古

    浅谈龙岩采茶灯在闽西地区活态传承的探索

    张茜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龙岩采茶灯是闽西地区非常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也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采茶灯传承与发展的现实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闽西地区作为采茶灯的发源地,在福建龙岩采茶灯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闽西地区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和方法去引导传承和发展福建龙岩采茶灯文化艺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龙岩采茶灯活态化传承闽西地区

    浅谈杂技艺术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徐喆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间杂技都是为普通基层民众而存在的,在一定地域和时间里,促进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杂技艺术不仅可以充实人们的闲暇时光,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对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杂技艺术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汉代到隋唐再到唐宋,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杂技艺术都体现了人们的艺术交流形式。其次,本文从可观赏性、稳定性、广泛性三个方面对杂技艺术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基于其特点,探讨如何才能促进我国杂技艺术发展,为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杂技艺术历史现状特点促进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