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

    冯彤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当代音乐中受限于角色的局限性,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通过挖掘、继承和创新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古琴在当代音乐中焕发活力.论文内容包括古琴历史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当代音乐的现状和趋势、古琴与当代音乐的融合可能性、创新方式的探讨以及古琴在当代音乐中的角色和影响.通过对已有融合与创新案例的分析,提出对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音乐融合与创新的展望.

    古琴非物质文化当代音乐融合

    《黄河儿女情》的艺术特征与文化魅力探析

    刘丹阳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80 年代,黄河歌舞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活跃时期,开创了黄河歌舞艺术流派,并不断地发展探索,形成了"黄河派"现象.本文以黄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黄河儿女情》为例,从审美构建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主要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思想精神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旨在弘扬亘古不息的黄河文化及黄河精神.

    《黄河儿女情》艺术特征黄河文化

    舞蹈艺术表演的审美特征:基于拉班现代舞案例的评论

    刘云霞李天宇李莹莹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和歌唱都既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权利.分析了舞台角色与观众的生命体验之间的关联,讨论了舞蹈艺术表演的四个审美特征:舞蹈形象创造的直观主动性,舞蹈形象的典型性、情感性及审美性.最后,以拉班现代舞体系为案例,对舞蹈艺术表演的审美特征进行了阐释.

    舞蹈艺术角色关联审美特征拉班现代舞

    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交融:现代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卢忠智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古诗词与艺术歌曲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交融现象,旨在分析这一跨界融合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影响与价值.文章首先回顾了古诗词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历史渊源,进而分析其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探讨了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结合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音乐审美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几点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推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策略与建议.

    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教育跨界融合文学素养

    舞蹈《biang biang面》中的创编解析

    岳雅男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biang biang面是陕西特有的面食,陕西人民经常蹲在墙角吃biang biang面,编导家巧妙地抓取生活中人们面对美食,闻、馋、吃、抢、等的种种情态,用戏剧性的方式,把一群陕西农村男女对biang biang面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表演风格有着清新的格调,凝聚情韵,形象的传达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作品本身以及表演者由内而外情感的抒发,从而巧妙地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舞蹈中男女演员的服装造型都比较古朴、清秀,主题动作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征,以及陕西人民的精神气质,呈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作品无论是舞蹈动作素材还是音乐的转换都从未离开陕西人民对biang biang面的热爱的情感主线,该舞蹈作品的音乐也是一大特色!

    biangbiang面文化舞蹈音乐

    歌剧中的文学与音乐融合:声乐家的角色与挑战

    汝盼盼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歌剧中文学与音乐的深度融合,特别是聚焦于声乐家在这一融合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歌剧中情节、人物、韵律、旋律、语言和唱腔的融合特点,随后深入探讨了声乐家在融合文学与音乐时面临的主要难点,如语言发声训练、角色理解与诠释、音乐与戏剧性的平衡、情感表达与技术控制,以及舞台表演和体能控制等方面.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现高水准融合的对策建议,包括系统声乐和表演训练、强化文学与音乐修养、深入作品研究、与导演和作曲家的合作,以及不断的实践与总结.

    歌剧文学与音乐融合声乐家表演艺术

    浅析《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

    沈洛纯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人民音乐》的发展脉络,以及总结以往的相关音乐评论,深入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现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本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进而总结出该杂志的时代学术价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该杂志推动着中国当代音乐的创新,引领了音乐审美价值的走向,也带给音乐评论界重要启示;此外,它对于塑造当代音乐发展格局、传承音乐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人民音乐》当代音乐中国音乐

    维瓦尔第歌剧咏叹调《我心欢愉》的音乐分析与花腔技术运用

    沈轶君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心欢愉》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一首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曲目,在此曲中,运用了16 世纪以来在欧洲音乐中所运用的花腔技术,通过对该曲目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了解巴洛克时期歌剧花腔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对演唱者花腔技术的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着重从音乐分析和花腔技术运用两个角度对此曲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此曲音乐的分析可知,该曲在结构上具有独特的个性,即没有遵循巴洛克时期返始咏叹调的结构原则,而是通过并列三段体的结构布局,使音乐在较为自由的结构中发展.其次,级进与模进的旋律、大小调式的色彩对比、频繁的转调以及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共同构成了该曲的风格特征.从花腔技术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上行连续模进与下行级进音阶结合、连续模进上行三连音、均分十六分音型与下行音阶结合这三个方面,在花腔乐句与演唱技术的结合上,则需要从气息、共鸣的角度实现音色与音乐表现的统一.

    维瓦尔第《我心欢愉》音乐特征花腔技术

    守护传统 激扬新生——"非遗"舞蹈的传播与创新实践

    王依婷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8月17-25 日,一场以"非遗之舞"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和工作坊,以及大型舞剧《水不杨波》等活动成功举行.为专家、学者、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共同思考、交流的平台,聚焦于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深入研究了非遗舞蹈的传统内涵,集中思考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传统舞蹈形式的重新审视,致力于找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路径,以激发新生代的兴趣与热情.专业技艺的传授不仅有助于非遗舞蹈的传承,同时也促使参与者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融合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使得活动成为一个推动非遗舞蹈发展的有益探索.

    传统舞蹈传统舞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舞蹈教育

    导演戏剧舞台调度与舞台支点的关系分析

    王成志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舞台剧表演中的舞台调度和舞台支点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和分析.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多类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导演如何利用舞台调度和舞台支点来创造富有张力和动态的舞台空间,以便丰富剧情,增强观众的感知,并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本文还对舞台调度和舞台支点在现代舞台设计中的重要性加以评价,就二者的关系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多点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二者关系开展舞台调度的策略和建议.

    导演戏剧舞台舞台支点调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