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究《郑伯克段于鄢》矛盾因缘

    叶向妮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和共叔段兄弟阋于墙,这背后既有兄长庄公的放纵姑息,母亲姜氏偏心袒护,共叔段的贪得无厌.探究《春秋》首篇《郑伯克段于鄢》背后矛盾的深层因缘,可见其背后礼崩乐坏的时代特色.

    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共叔段矛盾缘由

    德才兼备理想:汉代察举制的文化解读

    方子若徐航飞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汉代察举制,探讨汉代察举制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及其在官员选拔中体现的德才兼备理念.察举制不仅反映了儒家文化中道德与才能并重的价值观,而且通过选拔机制促进了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文章分析了察举制如何深刻影响汉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凸显了其在汉代文化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制度,儒家文化的理念得以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体现,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和文化取向.

    汉代察举制德才兼备汉代社会影响

    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变分析

    吉木阿龙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甲骨文字构形模式、字样整理以及基础构件,可以看出甲骨文构形已经形成系统,但仍不够成熟,探讨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特征,分析其系统演变,可以明确文字演变趋势,有助于甲骨文字构建独立的构形理论系统.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共收藏了三千五百多件文物,其中彝文古籍文献共有三百七十多件.自 2002 年7月末期收藏了十五件彝族文物,其中两件兽骨简,一个兽肩骨,两个兽骨章,三件木犊,一个木章,三件竹简,一卷兽皮书,一个铜帽,一张长旗子.记载了象形文,即是图画文(如:无天无地到有天有地,君主,君主的形象,章,用章,见附件1)多数类似于甲骨文.因此,对远古彝人留传的彝文古籍作进行整理、翻译、研究并整理成书.作进行为中国的文物传承,更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增添异彩,也为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提供帮助.

    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特点及演变

    挖掘文史力量 担负文化使命——以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纪念馆工作为例

    李秋健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崛起而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既拥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也拥有积极奋进的革命精神.这些文化与精神,不仅仅是岁月的象征,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革命纪念馆作为我国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传播的主要阵地,也应当不断深入挖掘文史力量,强化自身的文化传播使命,发挥自身的能量.进而全面化打造更契合当代人民群众的革命纪念馆,发挥红色革命精神的力量,落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发展目标.

    文化建设纪念馆工作红色文化红军精神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策略研究

    张嘉琦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学鉴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读者对于知识文化的多样需求,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将传统模式阅读与鉴赏进行优化与创新,是当下阅读鉴赏者所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阐述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意义,然后分析现阶段读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多元性、便捷性,提出优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的策略.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

    浅析三星堆、金沙遗址玉器的艺术特征体现古蜀文化交融

    敖璐杨晓芳张楠楠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器是中国造物设计之光,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独特器物.本文通过对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部分玉器的形制、技艺、纹饰等各方面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分析古蜀文明深受中原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等多种其他遗址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由此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古蜀玉器文化成为串联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海洋文化的重要纽带,在历史上有着极具重要的地位,成为证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证据.

    古蜀国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玉器

    汉代博山炉展览中的造型艺术与文化内涵解读

    王妮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山炉作为汉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当时的高级工艺技术,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汉代博山炉的造型艺术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详细分析博山炉的构造、装饰纹样和铸造工艺,揭示其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进一步解读了博山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对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的影响,并讨论了其对后世文化传承和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物质文化的认识,也为理解汉代精神世界提供了新视角.

    汉代博山炉造型艺术文化内涵

    非遗文化嘉禾伴嫁歌的叙事特点

    李瑶雷徽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禾伴嫁歌作为一种集诗、歌、舞于一体的独特民歌形式,其歌词文本具有鲜明的叙事性质,既展现了丰富的故事内容,又体现了多样化的伦理教化,情节结构戏剧化.这些特点使得嘉禾伴嫁歌不仅能够生动反映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而且对于当代社会理解和传承嘉禾伴嫁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嘉禾伴嫁歌叙事性伦理教化情节结构

    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研究

    张利平蒋婕曾婧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能够将中华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现,有助于形成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本文从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影响入手,分析如何提升中国节日文化传播效能,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视觉文化语境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文化符号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吉林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

    车虎顺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维持民族凝聚力,发展民族精神,提高人民家国思维的重要方式及内容.我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不仅出台一系列方针,宣扬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群众在用自己的行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以吉林省内的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通过研究吉林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体现出我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

    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吉林朝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