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背景下文物IP角色设计研究

    全咏绮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能够促进用户对文物IP角色的文化解读,积极参与到文物IP塑造中,建立情感链接。本文从文物IP角色发展现状入手,对IP文化挖掘、IP情感转换、IP角色塑造、IP多方赋能进行分析,探求文物IP角色的设计路径,并以曾侯乙墓青铜器为研究案例,为相关文物IP角色打造提供参k考。

    数字化文物IP角色

    普希金与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

    薛宇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普希金在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地位,本文深入分析了其作品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及其对后续文学的影响。通过文献回顾与文本分析,文章挖掘了普希金诗歌的深刻思想和艺术技巧,以及他对诗歌传统形式的挑战。普希金作品的困惑性与突发性不仅反映了其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情感的深度表达,也展现了他对文学形式创新的探索。文章强调普希金对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贡献的重要性,确认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普希金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文化影响文学特色

    奥斯卡·王尔德的叙事艺术研究

    王奴平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创作具有唯美主义的特质,他叙事艺术的张力表现具有浓重的现代性特征,以颠覆性的姿态转变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现实小说的叙述惯性,展示出恣肆的浪漫风格和奇崛想象。本文即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从空间叙事、意象创设与反讽技法三重向度探析其文学创作艺术魅力的内在成因。

    奥斯卡·王尔德空间叙事意象创设悖论反讽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陈茜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19 世纪俄罗斯女性形象的多维演变及其在文学中的深刻展现。在社会背景概述部分,分析了19 世纪俄罗斯的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为理解该时期女性地位的转型提供了历史语境。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女性角色进行剖析,展示了女性形象复杂性的提升和层次的丰富,并描述了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反射时代思潮和女性群体的现实挣扎。在"文学巨匠笔下的女性典范"中,详细探讨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三位大师如何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性角色,并从中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和女性形象的艺术传达。最终,"性别与阶级:女性解放的呼声"章节厘清了文学作品如何影响女性的自我认同感。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女性形象

    汉字书法在文学视域下的形象和运用

    梁新彧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珍贵遗产,不仅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形式,还在文学视域下展现出深刻的内涵和影响力。其独特的字形美学、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汉字书法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本文旨在探讨汉字书法在文学视域下的形象和运用,揭示其如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形态审美特征而著称。不同书法家的个性和风格赋予了每个字体以独特的韵味,使书法作品成为视觉艺术的佳品。

    汉字书法文学视域形象运用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主题

    顾运轩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 世纪是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段光辉岁月,一批伟大的作家相继出现,他们的创作成绩斐然,在文学领域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折射出19 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其中,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社会批判"这一题材,作家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与揭示。本文阐述了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背景,探讨了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主题,分析了19 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的相关作品。

    19世纪俄罗斯文学社会批判主题

    汉代陶灶设计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

    卢星姚君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灶是两汉墓葬中出土的典型明器代表,其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中原地区、江浙地区以及两湖两广等地区。本文通过分析江苏地区汉代陶灶的造型、纹饰、加工工艺以及地域性特点,探讨其在形式、功能、习俗以及社会文化层面所蕴含的造物思想,从而总结出江苏地区汉代陶灶侧面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民俗风貌,蕴含着形与饰的统一、实用型与功能性相协调的设计理念。

    汉代陶灶设计研究

    革命类旧址陈展空间利用的思考——以五台县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为例

    徐军峰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类旧址承担着传播红色文化、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场所。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在保护和复原旧址的基础上创新展陈形式,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增强展陈氛围,突出革命精神,增强了展览的现实意义,为革命类旧址陈展空间的利用提供借鉴。

    革命类旧址空间保护利用

    刘向著述中的"三士"形象与当代社会建设需求

    毛晓然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向是汉代身负盛名的学者,博学多才、著作颇丰。《新序》《说苑》两部书是刘向采撷先秦古籍及汉代史料编著而成,在这两部书中都记载有众多节士的事迹。本文先介绍了刘向的生平经历,其后选取例子介绍高洁自守、清正节义、忠君爱国、选贤举能的诸多节士事迹及形象,了解刘向对高尚品质的的追求,学习这些品行节操,了解其现实价值。

    刘向"三士"节士社会建设

    浑灏流转话清真——论清真词风之"浑"

    贾海增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邦彦的词在情思内蕴、艺术表现、章法结构、声韵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历代论者所关注。其中,多有论者以"浑"来评述清真词,这些评述不尽相同,都是就清真词的某个方面、某个特点而言。"浑"反复出现在清真词的批评视野中,一方面说明"浑"是清真词艺术特色与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过往的讨论具有单一性、片面性,没有将"浑"的风格内涵完整呈现出来。基于此,通过回归"浑"本身的字义,并由此出发探索清真词浑灏流转的风格蕴涵,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清真词自成一家的审美特质。

    周邦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