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媒体时代地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新余市洞村竹编为例

    曾宪礼涂李芬郭雯琳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给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新余市洞村竹编作为一项地方非遗旅游资源,传承历史悠久,知名度却不高,需要转变非遗资源的发展思路。本文以洞村竹编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洞村竹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年轻人对传统竹编产品缺乏兴趣、传承人呈现老龄化趋势、竹编非遗传承人话语权逐渐缺失、竹编技艺展示和教学手段不多、竹编品牌为题日益突显以及竹编与旅游融合不深入等问题,提出了培养青年传承人才、扩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聚焦竹编技艺本身宣传、增强非遗传承人话语权,创作高水平教学云视频、提高数字化展示水平,强化竹编品牌价值建设、不断提升品牌信誉,加强竹编技艺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等保护和传承建议。

    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洞村竹编

    《活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解析

    谈同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小说《活着》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命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其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启示。通过分析小说中生存面临的艰辛和生命与死亡的交织,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坚韧执着的生命态度,并通过探讨福贵在苦难中展现出的生命价值和坚定的生命信念,阐述了生命的坚韧性和意义,从中得到了生存的意义和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启示。

    《活着》生命意识生存与死亡

    平等与自由——《简·爱》解读

    黄香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爱》是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平等的深情赞歌。简·爱对平等和尊严的追求,不仅让身处当时社会的人们受到启迪,而且也让当今时代的人们发生改变。

    简·爱平等自由

    寻迹遗踪:1914年张相文塞北行的史地考察研究

    雷麒锋李珍梅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相文,清季民初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者,毕生用脚步丈量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民国三年(1914),四十九岁的张相文怀揣着对此行的满腔热血,承寄着友人张謇的嘱托,踏上了自北京向河套五原段的科考之旅。据考证,这段行路应属于历史上草原丝路东段支线。行路归来,张相文著下了《塞北纪行》,详细描述了他此行沿途见闻和收获。张相文此次塞北之行,取得了长城问题、成吉思汗葬地问题、河套地区与治河的关系问题等诸多研究成果,以亲身游历开旧有问题研究之新篇。这条道路沿途诸多地点及所记述民初交通状况、社会图景,以及归来后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对于今人研究西北区域史、历史地理学、河套地区的沿革及开发、古丝路与"一带一路"关联性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塞北纪行》1914年张相文史地考察长城成吉思汗葬地河套与治河关系

    文物里的宋式美学

    岳媛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呈现出活泼、重商的时代风貌,人们在衣食住行、社交、娱乐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宋代的文物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所具有的人文气息,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宋人审美。

    文物宋代美学

    论晋祠在宋初曾迁址

    武慧民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从文献记载和实地堪访两个方面论述"晋祠在宋初曾迁址,今晋祠是宋代所建"这一论点。论证宋代之前晋祠位置等问题。

    古晋祠悬瓮山晋水明仙峪新修

    论李贺诗歌剑意象的多重意蕴

    高舒琪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贺是继李白之后唐代诗坛上又一位享誉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其诗歌创造的众多意象中,剑意象是不能忽视的存在。李贺的剑意象多是借剑喻人,最终达到圆融诗境。李贺诗歌中的剑意象蕴含多重意蕴,剑更像是他的化身,借以刺破他玩笑般的命运,却又寄托着他永不破灭的希望,更蕴含他作为封建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拳拳之心。

    李贺诗歌剑意象

    汉语古典诗词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与演绎

    叶方良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文学中,古典诗词的再现与演绎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形式。再现古典诗词是对传统文学的致敬,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对古典诗词进行自由创作和延伸到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演绎,作家能够在语言和意境上展示创新精神,并为作品注入深度思考和表达。这种创新探索不仅拓展了读者的文化视野与欣赏能力,也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考与表达的深度。古典诗词再现与演绎的形式与意义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古典诗词当代文学再现演绎

    明清年代古玩灯具制作技艺与文化传承研究

    赵丽娟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清时期,古玩灯具凭借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文化瑰宝,本研究通过对其制作历史和工艺特点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玩灯具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制作历史方面,本文详述了明清时期古玩灯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制作技艺的传统。特别关注了雕刻技法的精湛性,从而呈现出其在手工艺术领域的独特价值。而后,本文着重探讨了古玩灯具的地域性差异,突显不同地域文化对其制作风格的影响。随后,对传承历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古玩灯具在明清时期的辉煌,及近现代的变革与延续。最后,通过讨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揭开了古玩灯具在当代社会中的新角色。这一研究旨在为古玩灯具的文化传承提供深刻理解,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

    古玩灯具文化传承明清时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措施——以古田县为例

    王俤仔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田县在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引之下,在取得一系列积极工作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环境的挑战,需要立足非遗传承历史整理资料,完善工作资源库;深挖不同遗产内涵和价值,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打造非遗宣传融媒体平台,多元化普及非遗知识;加大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防止断代问题;促进非遗与群众性文体活动的融合,实现生活化保护;加强非遗项目进学校进科研院所,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管理成效。

    古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保护传承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