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的现代化传承与发扬路径

    吴红艳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一古老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深入探讨了在现代化大潮中,如何有效传承和发扬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以期为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通过分析其当前面临的困境,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传承策略和发展路径,旨在将东昌葫芦雕刻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实现其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化和全球传播.

    东昌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现代传承文化创新

    潮汕英歌舞非遗文化与地方特色经济耦合发展研究

    周小酉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地方特色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于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潮汕英歌舞非遗文化与地方特色经济的耦合发展,分析英歌舞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地方经济对英歌舞的支撑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耦合发展策略.通过挖掘英歌舞内涵和价值,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产业合作,以及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并重,本研究期望为潮汕地区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潮汕英歌舞非遗文化地方特色经济

    农耕文化视域下非遗临县伞头之"湫川腰鼓"探析

    王娜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不能脱离文化独存,探索舞蹈与文化的关系,是领悟舞蹈本体、舞蹈审美的不二法则.本文以拟人手法构架开篇.先剖析湫川腰鼓因湫水河的孕育而至诞生,因黄土地的哺育而至成长,因获得黄土地给予的生命本源能量而挺起脊梁,因湫川人的喜爱使其经历脱胎换骨而迈向成熟;再深挖鼓舞动律代表词"戳"所蕴藏的文化深意,助力阐释湫川人顶天立地气度宽广的精神形象与湫川腰鼓洒脱、豪放之稳健刚毅气质乃同根生长,意指湫川人原始气质与鼓舞原始形态这两大文化主体,在农耕文化背景影响下实现的完美结合,必然导致延续性结果,即醇水厚土酿就湫川腰鼓豪迈气质并深深扎根在黄土地上.

    农耕文化湫水河湫川人湫川腰鼓

    基于地方文化的非遗传承策略——以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为例

    邓婉花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地方文化的独特标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是深植于广东省肇庆市地方文化的重要非遗项目,其传承是弘扬肇庆地方文化独特性、保持传统生活方式认同的关键载体.本文以肇庆市地方文化为中心,探索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非遗传承困境及途径,旨在通过教育与体验传习非遗内容,保护非遗的独特价值,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根源,使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产品在创新与发展中始终保有非遗原生态,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地方文化非遗传承肇庆市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豫园灯会的文化意蕴及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黄震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豫园灯会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还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豫园灯会的文化意蕴,揭示了其在社会交往与民俗风情、吉祥寓意与文化象征方面的丰富内涵.同时,本文也着重分析了豫园灯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包括展示东方文化与艺术魅力,搭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桥梁,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豫园灯会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纽带,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

    豫园灯会文化意蕴国际文化交流价值

    浅析网络推动旅游发展的模式对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影响——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及龙井村为例

    黄赟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热门旅游打卡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形式,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该模式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传播方式,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因成为网络热门打卡地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然而,网络热门打卡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人造化、同质化和快餐化等挑战,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而言,如何在借助网络效应的同时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利用网络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必须从顶层设计、运营管理、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做进一步思考和规划.本文将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及龙井村为例,探讨网络热门旅游打卡模式对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网络热门旅游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发展策略

    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共同体意识——以南充蛴蟆节为例

    马运河杨发文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具有丰富的内容,本研究以南充蛴蟆节为个案开展研究,在传统意义上,它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也是民间孩童为主体人群娱乐形式之下的综合载体,还是川东北地区西河流域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例证.其变迁至今,在当代意义上,延续着地方历史记忆的文脉,促进民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延续和再造着社会凝聚力;作为增进文化认同的地方名片,承载和孕育着有待深入挖掘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南充蛴蟆节文化变迁交流交往

    新时代齐鲁民俗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性发展研究

    亓永顺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齐鲁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价值定位等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厘清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嬗变过程和功能价值,明晰了齐鲁民俗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概念、内涵、形式和外延及意义,并进行了探寻.得出以下结论,新时代齐鲁民俗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其健身性、教育性、娱乐性、传统性等,要与时代背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相结合,指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发展的意义、策略和建议.为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民俗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新时代齐鲁民俗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性发展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机制研究

    刘珊璐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群众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受益于科学技术的革新提速,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移动互联时代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有被冷落的苗头,要想让新时代的群众文化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管理者和组织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主动拥抱新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本文将就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和意义、现状与不足及创新策略进行深度剖析,供行业人士及研究者参考.

    移动互联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机制

    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路径探究

    缪垚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当前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接着,提出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包括资源共享、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优化等方面.最后,详细探讨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包括加强文化馆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升数字化传播平台的建设水平,加强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注重数字化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推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