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画像石的艺术美学分析

    宋忙忙
    15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朝代表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此时代特征为政治安定、经济兴旺、思想自由以及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诞生独具汉代风貌的画像石艺术,其艺术主要表现在墓葬中的画像石、崖墓以及与之相关的地面建筑如祠堂、阙和碑等.画像石艺术以其内容的多样性、雕刻的精湛技艺、构图的创新和色彩的明快,标志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新高度.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与题材内容,进而探究汉画像石的艺术美学,旨在深入解析此艺术形式的独到之处,并进一步探索汉代人民的审美趣味与情感表达.

    汉画像石艺术美学空间建构线刻风格

    国画意境表现方法的基本原则、手法与技巧

    及晓玲
    156-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国画创作中,意境的表现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意境作为国画艺术的精髓,其表现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并借助各种手法与技巧来实现.对此,本文从国画意境表现方法的基本原则、手法与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国画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画意境基本原则表现方法技巧

    行为特征视角下的坐具设计探析

    郑晓蕾魏靖野
    15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坐具由于具有功能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是供人坐的用具,可将人的行为特征融入到坐具设计之中,满足人们对坐具舒适度更高的使用需求,为坐具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从不同人群和不同情境的行为特征视角出发,着重对坐具设计中与之相关的材质、色彩、功能和感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满足坐具日常使用习惯的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人机工程学理论为参考依据,完善坐具设计尺寸,让设计更加严谨细致,更具有实现性,进而提升人们在坐具使用时的幸福感.

    行为特征坐具设计以人为本生活方式

    传统绘画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应用研究

    黄颖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现代平面设计相较传统平面设计有了更多的需求与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传统绘画有其内在的精髓与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形式,不会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其应当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基础与灵感,推动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并也将现代平面设计作为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传播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结合传统绘画与现代平面设计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赋予现代平面设计新时代生命力.

    传统绘画平面设计现代化融合应用

    传统绘画作品的数字化呈现思考

    侯凯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绘画在人类艺术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绘画作品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数字化技术予以呈现,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展示这些优秀作品,是当前艺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传统绘画作品的数字化呈现,不仅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赏方式,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途径.笔者在本文围绕传统绘画作品的数字化展开思考,首先介绍了传统绘画作品数字化呈现的概况,再深入分析了传统绘画作品数字化的特点,并阐述了传统绘画作品数字化呈现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传统绘画作品数字化呈现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传统绘画作品的数字化呈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传统绘画数字化呈现

    基于触媒理论的城中村民俗活动空间更新设计——以厦门厦港片区为例

    毛琛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殊产物,城中村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城市发展的难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标示性文化,贯穿于人们的日产生活中,共同的生活习惯成为维系社区情感的纽带.本文以厦门市厦港片区为案例,对民俗活动空间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变化和演变趋势,并利用城市触媒理论,尝试提出以民俗活动空间作为触媒元素,推进城中村进行自下而上的更新.在此基础上,从功能转型、空间引导和管理完善三方面提出民俗活动空间在城中村这一特殊社区背景下的优化设计策略,引导空间发挥潜在社会价值,唤醒城中村的地域特色.

    城中村民俗活动空间空间活化利用城市触媒厦港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裴炳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也是民族智慧的重要象征,不仅能全面传承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还能充分展示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风俗,让民族文脉显得更加鲜明有内涵.本研究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对山西非遗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创新非遗的新路径,具体如下.

    乡村振兴战略山西非遗文化环境设计

    红色文化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曾梅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美术学科教学体系当中,是符合新课改、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思政教育等教学目标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践方法分别展开研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文化教学探索小学美术

    挖掘艺术纪录片对美术教育教学的价值研究

    李丽娜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如今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重技术技法、忽略人文教育的问题,事实上文化历史知识积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高校在培育美术人才时需要更加重视美术史的思考性、探究性挖掘.本文从艺术纪录片的角度阐述了其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以《河西走廊》《百年巨匠》为例,挖掘了其中的美术史知识内容,并分析了这些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用法以及价值,希望对于高校的美术史教学、美术人才培育有所帮助.

    《河西走廊》《百年巨匠》美术史教学

    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技法的应用探究

    鞠顺伟
    18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素描技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基本概念与原理、存在的问题、实践策略以及意义和展望.首先,素描技法作为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素描技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探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然后,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素描技法理解不深、实践应用困难等.接着,提出了加强对素描技法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实践策略.最后,总结了素描技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展望,强调了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素描技法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性.本文对于高中美术教育中素描技法的教学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素描技法高中美术教学绘画技能审美能力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