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汤阴《于氏家谱》第十一次续修序文

    于洪
    1-2页

    "景区延伸型博物馆":博物馆发展新思路——以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

    赵凤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区延伸型博物馆"是指建立在景区内,与景区文物、遗址或文化主体紧密相联的一类博物馆,是实现"博物馆+景区"模式的成功典范。博物馆和景区深度结合,一方面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景区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资源再利用的双赢。本研究以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区延伸型博物馆的概念、实践经验以及对同类其他博物馆的启示和建议。

    文旅融合南京城墙景区博物馆创新发展

    探析沈从文《边城》的反现代性特征

    宋洮橼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学界对沈从文的文学立场是"现代性",还是"反现代性"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在城市中漂泊,但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却始终未能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从具有"反现代性"的茶峒古城出发,以此来思考现代文明的各种弊病,即以乡村礼赞反思现代文明,反思现代性,凸显出人的主体性,形成了不同于时代主旋律的"反现代性"独特倾向。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思想,结合《边城》内容,以及他重塑、美化自然风光的过程,发现了他重塑国民道德的理想,以及他选择古典观念作为哲学根源,最后揭示"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非简单对立的关系,现代性寓于反现代性当中,而城市生活助长了他"反现代性"思想的产生。

    边城反现代性重塑自然

    《浮士德》:发展的人的悲剧

    倪郡遥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庞大的结构和多元素的表现风格是《浮士德》的特点。歌德浪漫主义艺术的构思和手法使整个诗剧赋予生命色彩。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真实的记录与奔放的艺术构想,才让整部诗剧有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悲剧往往能带给人高级的崇高感与壮美的艺术视角。生活带给我们的好与坏、悲与喜、痛苦与不幸、偶然与必然,通过这种戏剧方式把我们无法意识到的一面展现出来。本文就《浮士德》中的发展的人的悲剧展开研究。

    《浮士德》戏剧悲剧艺术手法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悲剧精神分析

    刘海林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于1925年出版。作者在小说中通过揭示盖茨比对理想身份、理想爱情和理想事业追求的不断幻灭,甚至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极力表现出盖茨比是一个极具悲剧精神的悲剧人物。本文主要围绕盖茨比悲剧精神的成因、悲剧精神的体现以及盖茨比悲剧精神的实质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张磊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名著,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尤其是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曹操包含了奸邪、伪善和权诈的性格特征,也展现了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因此造就了曹操复杂的性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此,本文将对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三国演义曹操形象

    道光十三年重修常衮墓志考

    陈洁圆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福建观察史常衮是福建教育的"领头人",永泰县博物馆所藏清道光十三年重修常衮墓志一方,见证了常衮最后逝于闽中任上之事。经考证,地方志与墓志中记载的常衮墓实际为衣冠冢,墓志记载了道光年间重修墓地的情况,对研究中晚清福州教育历史背景有重要价值,殊可珍视。

    常衮墓志林宗泽林方蔼

    明代文人与工匠互动下雕漆漆器的装饰风格

    杜锐肖禹蓁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元与明朝代更迭的过程中,文人与工匠在漆器制造上不相干涉的分离状态发生了改变。明代文人逐步将自己的审美标准介入漆器的制作中,而明代髹漆工匠在漆器的装饰内容的选取上也向文人的喜好靠拢。明代文人与漆匠的双向互动间接地导致明代漆器的用途发生了改变:由原先以实用性为主转化为以装饰和陈设为主。因此,以装饰和审美为主,以实用功能为辅成为这一时期漆器设计的一大特色,这也使得明代的雕漆漆器与元代相比在具体的装饰风格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明代及其前代雕漆漆器以分析明代文人与工匠互动下对于雕漆漆器风格发展的影响。

    雕漆漆器文人工匠装饰风格

    跨族际艺术形式研究新维度——以云南省为例

    尹其通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民族艺术学科的不断发展,云南民族艺术研究已从初步阶段的整理挖掘研究工作发展为综合学科的艺术形式研究。当下云南艺术研究工作中遇到了民族艺术学科版图不完整的困局,同时还有研究对象与内容太过孤立,历史溯源艺术感受重现较为困难等矛盾。本文认为,跨族际理念的引入有利于推动云南民族艺术形式的研究进入下一个综合学科研究阶段。基于此,在跨族际传播的指导下,研究新维度主要从云南跨族际艺术形式研究分类、发展背景、艺术融合行为、精神意志等方面展开。并且需要运用文献调研、田野调研、社会学、艺术学等研究手法进行融合的综合研究。

    云南民族艺术跨族际艺术研究方法

    基于文化思辨视野的比较文学研究

    蔡若琪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文学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文化思辨视角出发,强调文学作品的多元性,以及文学创作所处社会语境。结合多文化理论深入探讨文学作品在政治、历史、文化各方面的差异性。发现文学作品能够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促进多元文化的友好交流,文化思辨凝聚多样性互动,所以能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未来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

    文化思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