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女性主义与旗袍演变的关系及对旗袍设计创新的启示

    孔敬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分析旗袍作为文化载体在社会结构转变中受到的影响,重点关注旗袍的发展演变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旗袍的演变可以作为一个中国服装史发展的标志,不仅象征中国女性服饰的现代化和成衣化,同时旗袍的演变也与女性主义浪潮紧密相连。笔者在本文中也探探讨旗袍在当今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本研究通过对旗袍行业的专家采访和对旗袍爱好者群体的采访中,发现旗袍未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服装,可能与当今大众对女性主义的重新定义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大规模变化有关。同时,本文章通过总结文献和第一手研究数据,并结合当前中国国情,对旗袍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女性主义旗袍演变设计创新

    浅析《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中的悲剧意蕴

    黄莉莎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视为其本人的自传性写作。从《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到《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悲剧,展现的不仅是作家对旧时代封建礼教的控诉,也表露出作家在弥留之际对旧时代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的无力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旧时代女性探索出路的关照。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命运仿佛是一场悲剧的循环,在黑暗现实中觉醒,却又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本文先从两部作品中女性人物悲剧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探寻悲剧背后的成因,以向读者呈现旧时代女性生存的困境。

    萧红悲剧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站在"贴切"这一边——《悠悠》诗歌解析

    季钰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诗是西方现代性在汉语环境中的本土表达,而汉字本身背负的历史语义和诗人难以磨灭的文化背景,使得新诗与古典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悠悠》与《好的故事》之间具有多重指涉的互文性,作者借古典文化中"境界"的概念,在幻想与现实的对比中流露出无限的惋惜之情。新诗批评的标准应当是内在的精神法度和自觉自律,在综合各种美学观点的基础上探索"每一首诗的标准",也就是检验汉语对人生经验所进行的立象呈现,在"言—意"与"象—意"两方面是否贴切。

    《悠悠》解析批评标准

    解读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的书信叙事

    王美臣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清两朝长篇世情小说中,书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叙事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整合叙事结构,穿插故事情节,突显人物性格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具有强烈美学内涵,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书信叙事是中晚明尺牍文化流行的结果,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关系,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此外,书信叙事还展现了人物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变迁和社会观念的演变。本文进一步阐释了书信叙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视角。

    明清世情小说书信叙事

    我国乡土电影中的人情礼俗及社会秩序

    魏文骄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电影作为记载我国礼仪习俗、地缘特征的特有类型,通常在叙事文本中融合着人情关系、脸面观念及心照不宣的权力生产,并在其熟人社群中延续发展至今,是展现我国文化传承、社会变迁过程中重要的动态图景。

    乡土电影人情关系面子社会秩序

    徘徊于形式与图像之间——《废墟》系列作品评析

    赵梦玥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符号学与图像学在油画领域平衡运用的艺术特点,以《废墟》系列作品为例,对其融合形式与图像的特征做出评析。通过观察《废墟》系列作品以及阅读文献,总结了西方现代主义对画家艺术观念的影响,并从作品中追溯画家的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情结。从两个方法论入手,进行形式语言以及历史文化象征图像的分析,总结出画家的艺术个性在于融合了形式美学和图像艺术精神,是介于符号学与图像学之间的艺术作品。

    图像形式废墟

    从南朝书法看敦煌文书

    司洹林沂郑颖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朝的书法同当时的历史时代完美结合,随着新书风的演变,南朝书法也形成了自己的主流风格和书学概念。藏经洞现于世界,也呈现了敦煌陈写本的流传,使世人从南朝书法的书论及其书学理念中看到了当时敦煌文化的发展。日益发展的数字化对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及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得藏经洞中的敦煌文书得以保存与传承,对于后世人学习不同朝代的书法与书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南朝书法敦煌书法守护与传承

    孟子与柏拉图的思想比较

    王春慧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分别是中西哲学思想文化之源头。在这一时期,分别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而孟子和柏拉图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伦理思想独具一格,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本文中,会以孟子与柏拉图的时代背景、他们各自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主要内容之异同来进行比较,分别阐释出孟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们对当代的启示。

    孟子柏拉图性善理念正义

    贵州笔山书院十三学子述略

    赵兴云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6 年,笔山书院学子以囊括前13名的成绩考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得一时之盛。而关于十三学子的姓名,尚无定论。通过对《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总览》、地方志等史料的爬梳,能确定十三学子有王文华、魏正楷、高志强、熊璜玺、窦居敬,而吴昶、郭建策、龙尧衢有待进一步探究。十三学子中既有襄赞革命者,也有入仕为官者,更有潜心教育者,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化自信笔山书院书院文化

    阜新市博物馆馆藏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刘德刚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山文化玉礼制度的确立,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功能以及种类概貌。文章基于阜新市博物馆馆藏红山文化玉器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进行研究。

    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玉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