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观舞剧《咏春》有感:"刚与柔的完美融合,坚持与奋斗的精神体现"

    刘铁英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剧《咏春》是以岭南传统武术咏春拳为叙事主题,主要讲述了咏春拳宗师叶问受社会和时局所迫传播咏春拳术弘扬中华武术的故事.这部舞剧以叶问弘扬咏春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将武术与舞蹈相结合,人物情感刻画细腻,增添了舞剧《咏春》的观赏性和审美性.整部剧运用戏内、戏外双线叙事手法展现了咏春在发展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是电影《叶问》系列的剧外延伸,把中华武术薪火相传、代代不息的精神内涵巧妙的通过各种冲突和矛盾表现出来.

    舞剧《咏春》文化叶问武术

    江苏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姜东文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楚州"十番锣鼓"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深度挖掘"十番锣鼓"所蕴含的民间集体智慧和潜在的文化价值,传承其优秀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针对江苏楚州"十番锣鼓"进行概述后,对其传承和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索,通过培养更多新生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扩大对外市场、加强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结合等,实现对江苏楚州"十番锣鼓"独特演奏和唱的有效传承,让更多人欣赏到江苏楚州"十番锣鼓"音乐的原貌,感受其展现出的最大魅力.

    "十番锣鼓"保守与创新传承发展

    浅谈当代戏曲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方法

    尚佳伟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迅速发展背景下,全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我国非遗戏曲保护与传播中,既能够扩大传播范围、创新戏曲形式,也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戏曲传承阵营.而想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就要相关部门深入挖掘非遗戏曲的艺术内涵和传播价值,通过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使用多媒体传播工具等方式,为非遗戏曲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本文将结合实际,分析当代非遗戏曲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旨在为更多人研究提供参考.

    非遗戏曲数字化保护传承传播

    年画在艺术乡建背景下的民族艺术传承研究

    张高峰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年画在艺术乡建背景下的民族艺术传承问题,以年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深入分析艺术乡建环境对年画传承的促进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艺术乡建为年画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年画艺术价值的认识,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化过度、传统技艺丧失等问题.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建议,以期为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年画艺术乡建传承路径策略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杨娇琳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基础,随着新媒体的创新与升级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理念和传播途径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要精心打磨文化内容,做强做特文化品牌,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展陈方式,提升新媒体用户的感知体验,要打通新旧媒体传播链条,引导人们参与到文化传播队伍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及影响力.

    新媒体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北魏平城时期服饰文化的多元融合

    白松梅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城(今山西大同),作为北魏王朝早期的都城,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在这一时期,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了独特的多元融合现象.本研究以北魏平城时期服饰文化的多元特点作为切入点,揭示出北魏时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因与影响,进而加深对北魏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北魏平城服饰文化多元融合

    挖掘传统戏曲艺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

    蔡宣庚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复兴主要指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动.文化复兴的主要目标就是重组优秀文化,对新型文化体系加以构建,推进新文化建设,并且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革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对戏曲来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文化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更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戏曲艺术,发挥其独特价值,以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进程.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叙述,分析文化馆挖掘传统戏曲艺术的必要性,并深入探究文化馆挖掘传统戏曲艺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策略,以期通过对传统戏曲进行挖掘、整理以及发展,实现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承.

    文化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馆挖掘传统戏曲艺术

    敦煌彩塑与山西彩塑的对比研究

    李旸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从多角度入手深入探讨敦煌彩塑与山西彩塑的差异.通过采用分析法和观察法,从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制作材料与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发展阶段等方面详细探究二者差异.研究发现,两种彩塑间的差异与其所处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并且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国彩塑艺术的魅力所在.本研究为彩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助于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彩塑.

    山西彩塑敦煌彩塑摆放位置制作过程艺术风格发展阶段

    漳州芗城区闽南传统建筑红砖分析

    吴舒静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闽南,红砖不仅是一种建筑材料,更是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漳州芗城区的传统民居也传递着闽南建筑的特色信息,虽然砖雕和红砖构成的福庆图案题材丰富,施作精美,且深具意义.对于漳州芗城区传统民居的红砖墙砌与装饰艺术,仍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全面研究,全面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以促进闽南传统建筑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彰显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漳州芗城区闽南传统建筑红砖艺术

    探讨博物馆戏剧在卢汉公馆中的应用

    杨政坤刘孜颖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博物馆戏剧在讲述卢汉故事时的应用和对观众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博物馆戏剧的基础概念和其在引导中的作用,然后深入分析了卢汉主题戏剧的创作,场景设计等.通过实地调查和观众反馈,文章评估了博物馆戏剧在引导、情感和文化认同上的效果.研究显示,博物馆戏剧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卢汉公馆,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对传承文化有积极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提高博物馆戏剧的引导和社会效果.

    博物馆戏剧卢汉文化传承观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