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广西京族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张筠梓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化层次理论建立广西京族文化基因谱系图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传承和发展京族文化。首先概述京族文化特性,接着采用文献、田野调查、文化组学等研究方法对文化基因进行深入分析。构建的京族文化基因谱系图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直观的管理平台;提出的文化基因的转译传承策略,包括基因提纯、解构、改良和重组,促进了京族文化元素的有机更新和信息链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文创设计实践,提升了京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播和创新水平。本研究明确了京族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的科学途径和京族文化创意设计的实用路径,为京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京族文化文化层次理论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文化传承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呼啸山庄》

    刘智琴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她始终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热量地向往,对生态平衡理念的探索。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读《呼啸山庄》,会有更多的发现与追索,通过文本细读,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痕迹,探求自然环境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呼啸山庄》中的自然环境不单是背景,更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不可分割。小说重点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和对立,通过人物的自我回归,对自然的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小说表达了自然与文明的融合的愿景,试图重构在自然之爱和社会进步基础上的未来。艾米莉·勃朗特的自然观,对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注重,体现了生态学家提出的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思想,强调了精神生态学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艾米莉·勃朗特生态批评精神世界自然的敬畏荒原情结

    纳兰性德《咏史》二十首中的用典

    王德艳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公羊解诂》卷十六"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明确彰显了诗歌的叙事功用,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独有诗歌内蕴。"诗言志""缘事而发"既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圭臬,也是诗歌创作内涵和手段。作为清代的著名文学家,纳兰性德有很多著名的词创作,也有很多的诗歌创作。《咏史》组诗二十首使用大量用典,将历史故事巧妙地融合进诗歌创作中,传情达意。继承发扬了"缘事而发"的中国诗学创作传统,展现了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塑造了诗歌创作的一道独特风景。

    典故生民视角事典以典为诗"诗言志"

    儿童本位视角下儿童文学的创作研究

    王卓婧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本位观"指的是一种将儿童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这一观念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并被运用到了教学、出版等各个方面,从而变成了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方针。要让儿童文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以儿童的生长特点为依据,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材料,在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的前提下,为他们打开神奇瑰丽的想象空间,并与时代发展特点相适应,为儿童创作出与他们的阅读需要相匹配的文学作品,从而让儿童文学在教育、娱乐和审美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儿童本位儿童文学创作方法

    浅析孙少安、孙少平人物形象内涵

    郭惠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呈现了从1975 年至1985 年10 年间中国西北城乡的社会生活。全书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成长历程,刻画了从省委书记到揽工汉等百余个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物形象,表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青年农民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深刻展示了平凡人在时代的变迁和苦难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及昂扬不屈的生命力。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审美理想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实践

    贾茹李晨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守仁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核心思想之一便是"知行合一"。这一思想从道德修养与实践密切结合出发,强调知与行的不可分割性,理解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深层含义,探究其在当代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审视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梳理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将王守仁的思想与现代理念进行比较,找出共通之处和差异。通过深入挖掘"知行合一"思想,为解决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案。

    知行合一实践文化自信实践价值

    《青春之歌》中理想信念的当代意义

    郝雅芳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春之歌》是一部描绘青年成长的小说,对当代青年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成长轨迹,探讨小说如何通过革命叙事,来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如何转化为当代青年的行动力。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和分析《青春之歌》及其改编作品的文本,将《青春之歌》中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探讨时代变迁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影响。最终发现青年通过阅读《青春之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历史,认识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对青年的思想成熟和独立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

    《青春之歌》历史认知理想信念文化传承时代精神

    《雨王亨德森》中叙事时间的伦理表现

    莫露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小说的叙事情境中,叙述者会对故事时间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表达题旨和凸显创作主体的伦理观念。本文以叙事时间为理论基础,从时距与频率两个角度分析主人公亨德森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实践世界主义伦理以构建伦理身份,进而重塑人格的历程。

    《雨王亨德森》时距频率伦理身份

    中国古代酒器注碗的礼器属性探析

    周翔张亚伟于佳刘彩霞...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碗的主要使用方法是将盛酒的注子置于盛热水的碗内保温或加热,但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一些注碗容积较小,深度较浅,仅容盛放注子,未留出足够的加水空间,很难起到保温、加热作用。本文在梳理文献资料及出土实物的基础上,结合墓葬壁画等图像资料,对此类注碗的功能、性质提出见解,即注碗搭配注子已成为常见的固定组合,注碗可用于国礼馈赠及帝王山陵,一些功能性不强的注碗可能注重礼器性质。

    注碗温酒器器物组合礼器

    "夏县司马光独乐园说"考正

    姚天强王在京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明清至今,"夏县司马光独乐园说"长期流传不衰。对此,司马光、司马康及北宋一朝文献均不曾提及,南宋也没有记载,时至元朝此说开始兴起,明清时期则达到了一个"久传成真"的高峰。不仅明清之际地方志言称确有其遗迹,而且明嘉靖年间夏县基层政权还动用官府力量大张旗鼓地重修了独乐园。通过文献考证和实际走访,笔者以为,在没有发现新史料之前,"夏县司马光独乐园说"大概率是后人"主观臆造"的产物,而重修夏县司马光独乐园则是出于对司马光景仰而将洛阳独乐园"位移"至夏县的结果。

    司马光夏县独乐园